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讲 婚俗文化类古诗文专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一.生民如何:原始无偶婚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诗经·大雅·生民》)
描写周氏族第一个男人后稷的诞生。武,脚印。敏,脚的大拇指。姜原(嫄)一脚踩进了脚印中的大拇指,则脚印之大,可想而知。《诗经》说它是上帝之脚。司马迁写《史记》企图解开神话包装,实事求是,说它是巨人之脚。又有人说这大脚掌是熊的脚掌。熊掌致胎或上帝致胎都是周人对本族女人未与本族男子交接而怀孕生子的神话。我倾向熊掌说。推想起来大约是,一位女子与外族男子野合怀孕,向族人解释,说是踩了野外大熊掌的大拇指。之后因为生下来的这个男人出了名,大熊掌大拇指也跟着出名。熊是孔武强壮的野生动物。熊掌致胎应是周氏族图腾崇拜的本源。熊于是成了周图腾。消息流传,后人为神圣计,又把熊升格为上帝。这首诗以姜原为后稷之母,以上帝脚掌为后稷之父的在天之灵,实际上是知母不知父。
知母不知父是原始无偶婚。这是婚姻史上最早的婚姻形态。
原始人的两性关系,起先是族内杂交。征于文献,族内杂交见诸神话。伏羲女娲,兄妹关系,在汉画砖上,人首蛇身,两尾缠绕。是造人始祖。看来人类最初的繁殖的确依靠近亲繁殖。后来,大约在母系社会后期,氏族交往增多,性趣转向族外野合。族外野合,则如上所引,见诸先秦诗歌,主要是《诗经》。
原始无偶婚玉成了人类氏族血缘组合的首个系统,母系血统,反过来,母系血统又玉成了无偶婚的科学禁忌,如母子禁忌、辈分禁忌等。这样,母系氏族赖以产生,母系家族母系家庭也接踵而出。有氏族始有姓。“姓”这个字,有女无男。《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最初的姓氏,炎帝族,姜姓;黄帝族,姬姓;夏人,姒姓;秦人,嬴姓;都有一个女字。可以佐证原始氏族的姓氏起于母系氏族,代表母系血统,纪念女性生民。所以,生民如何答案是,父系出自母系,出自原始无偶婚。
二.匪寇,婚媾:氏族寻偶婚
“匪寇,婚媾”是《易经》歌词。《易经》中的爻辞,不少是西周以前的上古歌谣。《易·屯》写婚姻:
“屯如,邅如。乘马,斑如。匪寇,婚媾。
求婚媾,屯其膏。乘马,斑如。泣血,涟如。”
歌词大意,马迟疑,马转身,马车不敢进。我们不是强盗,我们来求婚。来求婚,卸下满车肥羊肉。马车不肯走,姑娘车上哭,泪水涟涟止不住。隐含的事实大概是,一群男子带着武器,驾着马车,装着肥肉,到族外寻婚。临近别人的部落时,怕人误会,不敢贸然进去,等到说清了来意,送上了肥肉,终于换来了姑娘。
氏族寻偶婚是婚姻史上第二种婚姻形态。原始的氏族寻偶婚有两个特质。第一,主流是族外。这时的原始人已经明白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道理,“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应到族外寻找妻子。第二,主角是男方。男方不仅要到族外寻找女方,而且要将女方带回男方定居。称为寻偶,比较贴切。寻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抢夺婚。一是交易婚。以物易人或以人易人。上例外表保留的是强盗架式的抢夺婚,内里做的是以物换人的交易婚。原始的氏族寻偶婚引发了原始婚姻形态的大变化,引发了人类氏族血缘组合的新系统,父系血统,父系家族及有父有母的父系家庭。
原始的一夫一妻,大约出于两个需要。一是家庭、财产需要稳定、保全。二是父系社会人口增长,氏族内部男女数量需要平衡。
三.凤凰于飞:家国配偶婚
“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有沩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于京。”(《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这是贵族之家歌唱婚姻。凤为夫,凰为妻。凤凰于飞是经典的夫妻礼赞。
一夫一妻,法定何时?夏启家天下,尚无明文。但夏代男人若与别人的妻子相好,已经不道德。《天问》“惟浇在户,何求于嫂?”浇,夏人,与嫂通奸,人头落地。商代的前期君王大多一凤一凰。商汤和妣丙,太甲和妣辛。商中期,武丁中兴,有一妻六十四妾。周初,制礼作乐。一夫一妻多妾或称一夫嫡妻的家国配偶婚制度,载于典籍。从此,周代直到清代,一夫嫡妻的家国配偶婚,统治中国婚姻近达三千年。这是婚姻史上第三种婚姻形态。
一夫嫡妻的家国配偶婚以一夫一妻为合法配偶,以纳妾为补充。不过,男大当婚,妻不可不娶,妾则可有可无,可以娶妻纳妾,也可以娶妻不纳妾。白居易有妾,一名樊素,一名小蛮,“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一妻多妾在后宫变成一后多妃。与纳妾者相比,古人不纳妾者仍占大多数。因为穷苦人是大多数。
今人每称一夫一妻多妾为“一夫多妻”,不够精审。古人对妻妾有明确的区分。妻不可不娶,妾可有可无。妻为正娶,受礼法保护;妾可买卖,被礼法允许。妻为嫡,妾为庶。妻为主,妾为次。妻为尊,妾为卑。妻与妾,在宫廷中,有更严格的身份区别,妃妾分为好几个等级,并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妻是妻,妾是妾。
所以本文称一夫一妻多妾的家国配偶婚为一夫嫡妻。
一夫嫡妻的婚姻制度较之原始的一夫一妻是婚姻史上的重大革新。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劳作和财产私有,需要人丁兴旺,一妻多妾可以在不影响家庭妻妾分明、尊卑有序的条件下,生多子女,是一种精心设计、规则严格的家庭组合。所以数千年来,颂声盈耳。诸如“凤凰于飞”、“鸾凤和鸣”、“琴瑟好合”、“龙凤呈祥”、“鸳鸯双栖”、“天作之合”,绝妙好辞,连篇累牍。
四.娶妻如之何:父母媒妁
《诗经·齐风·南山》及《豳风·伐柯》表明周代已确立了家国配偶制的两道程序。一是媒妁之言,一是父母之命。这一婚姻规矩约束古代婚姻长达三千年之久。特点是先松后紧。秦以前宽松先谈情,后说媒,父母做主,再结婚。汉以后收紧先说媒,父母做主,后结婚。
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为鼓励生育,官府有“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的法令。因此,在传统习俗和当时法令的鼓励下,青年男女沿袭传统的古朴民俗,直接交往,谈情说爱。谈好了,再按礼教补办手续。是先谈情,后说媒,再结婚。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
自选对象,自定终身,然后找个媒人,沟通家长,结为夫妇。应该说,在爱情婚姻上,西周的青年男女环境宽松,比较自由快乐。所以民间情歌,在山坡田野、水边树下、村外城头,时起时落。《越人歌》写单相思;《邶风·静女》写情侣约会;《郑风·溱洧》写情侣春游;《王风·采葛》写情侣相思;《王风·大车》写山盟海誓;《郑风·褰裳》写情侣闹别扭;《郑风·狡童》写失恋的苦恼;《秦风·蒹葭》写心中的爱慕;《周南·汉广》写追求的绝望;《召南·野有死麇》写野外性爱。风气所炽,当时的宫廷歌舞和宫廷祭祀也可以堂而皇之地表演男女恋情。屈原《九歌》就是一组神神相恋的祭歌。
由此观之,战国时期,无论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远,谈情说爱,仍属大雅。但是,从西周到东周,逐渐完备和逐渐规范的婚姻礼教,日益制约男欢女爱。一是父母开始干涉:
五.男儿爱后妇:七出之条
汉人辛延年《羽林郎》“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可以看出汉代的“离婚率”和“再婚率”相当高。不然,“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难以成为经验之谈。“重前夫”,必嫁后夫。爱后妇,必去前妇。但“重前夫”,意味女子离开前夫是迫不得已。“爱后妇”,意味男子丢弃前妻是处心积虑。《邶风·谷风》: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
弃妇步履沉重,满怀怨恨,责备男子寡情寡义。汉乐府民歌《上山采蘼芜》表面上很轻松,说新妻不如旧妻,丈夫有些悔意,旧妻有些得意。实际上骨子里很酸痛,旧妻有“颜色”,有“手爪”,丈夫居然不要,实属喜新厌旧。喜新厌旧,停妻再娶,是对已婚妇女的重大威胁。汉诗《白头吟》“闻君有二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汉诗《怨歌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西厢记·长亭送别》: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停妻再娶妻。
抒发了古代女子对婚姻前途的担惊受怕。相国小姐尚有如此忧虑,一般妇女怕是终生难去的心病。反映出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看起来慎重其事,却不能确保“嫡妻”的婚姻,只能确保“一夫”的婚姻。
一夫嫡妻制的实质是夫权制。按此设定的婚姻礼法不仅为妻子依附丈夫规定了“三从四德”,而且为丈夫更换妻子编制了“七出”之条。汉儒既是“三从四德”的吹鼓手,又是“七出”的始作俑者。“七出者,依令,一无子,二淫佚,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
家国配偶婚对女方也有保护,对男方也有限制。但比起礼法婚姻对男方的保护和对女方的限制,差别悬殊,相隔天壤。《卫风·氓》“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眈。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六.竹篱茅舍自甘心:女子守贞
《红楼梦》六十三回吃酒占花名,李纨抽签,抓了一枝“老梅花”上题一句“竹篱茅舍自甘心”。这是曹雪芹借用宋人王琪的诗句喻示李纨青春丧偶,终身守寡的枯寂形象。
像李纨这样丈夫死后不愿改嫁的贞节女子,按正史《列女传》,周代只有13人,其中6人守志,7人殉节。两汉隋唐,几十人而已。宋代增至274多人,其中152人守志,122人殉节。元代又增至742人,其中359人守志,383人殉节。到明代猛增至30600人,其中27000多人守志,3600多人殉身。
先秦普遍不重视妇女贞节。“夫死不嫁”的呼声骤起于秦汉。秦始皇表彰巴蜀矢志守寡的妇女清为“贞妇”,修筑“女怀清台”供人瞻仰。立于汉世学官的《礼记》标榜“一与之齐,终身不改”。西汉刘向撰《列女传》,大树贞妇烈女,开后代纪传体史书专设“列女传”的先例。班固《女虎通义》说“妻”者,“齐”也。“妻与夫齐,与夫齐体”。这里的“齐体”要求与夫同生死,要求夫死之后,或殉节,或守贞。班昭的《女诫》也要求妇女从一而终。但是汉儒虽然标榜,社会并不认真。妇女离婚再嫁与夫死再嫁十分寻常,男子纳娶离异女子或寡妇也十分寻常。
宋代以下,道学盛行,贞节观念,甚嚣尘上。北宋理学家程颐《近思录》“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明会典》“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所以,明清两代,贞节牌坊,遍地开花。
女子守贞殉节,从秦汉到晚清,是礼教的一种主张,是提倡的一种观念,上引明代制度,则是一种鼓励守节的行政措施。
七.站在我心里:现代自主择偶婚
现代婚姻的主流形式是一夫一妻制。我国一夫一妻制的本质是男女平等,自由自主。法规允许并且主张自由恋爱,自主选择,自愿结婚。所以称之为“自主择偶婚”。自主择偶婚是婚姻史上第四种婚姻形态。从原始无偶到氏族寻偶到家国配偶再到自主择偶,婚姻史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道路。
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感情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现代自主择偶婚成败与否的支配力量。“你站在我心里”,就是感情标志。这句诗取材我改动过的学生习作。“我站在你面前,你站在我心里。你来了,满天星斗,你走了,月亮少了半边。”“你站在我心里”是双向的,它包含了“我站在你心里”。是相互而平等的喜爱与认同。喜爱,偏重感性,着眼容貌、气质、性格、才干等;认同,偏重理性,考虑身份、职业、家庭等,总会有所权衡,有所取舍。考之实际生活,在编织婚姻纽带的过程中,喜爱与认同,或前重后轻,或后重前轻,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若相互满意,即可自主结婚。如此应属正常的现代择偶婚。
昭君出塞图 [元·王思廉①]
黄沙堆雪暗龙庭,马上琵琶掩泪听。
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②。
【注】①王思廉:元初诗人,历经宋、金灭亡等历史事件。②《西京杂记》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指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咏怀古迹·其三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在描写人物上,王诗主要运用_______手法,突出王昭君出塞时内心的悲苦,杜诗主要运用_______手法,突出王昭君出塞后命运的悲惨。
2.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主张好的诗歌要在叙事之外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请结合两首诗歌中的“怨”,分析作者是如何借昭君之怨来“出己意”的。
【参考答案】
1.衬托对比
2.王诗,表面上写昭君“怨恨”画工的险诈而不得被君王所见,实际上作者将矛头指向统治者,正因为御敌无策,才导致个人悲剧的发生,对统治者的无能予以强烈地批判。杜诗,表面上写王昭君怀念故土不得归的怨恨忧思,实际上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漂泊西南思念故乡之情,以及不被君王赏识、怀才不遇的遗恨,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王诗在描写人物时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黄沙”“堆雪”营造气氛,衬托昭君愁苦的心境;用旁人“掩泪听”琵琶之悲伤衬托弹琵琶的昭君的悲苦、哀怨。杜诗在描写人物时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群山万壑赴荆门”写出了昭君离别汉宫、远嫁匈奴万里之外的凄惨生活。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王诗中“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将矛头指向汉朝统治者,哀痛由于国家民族的衰亡,导致妇女成为牺牲品。这首诗以国家和民族危亡为主题,深化了昭君出塞的意义。诗人借此来抒发自己的不得志是小人嫉贤妒能造成的。杜甫在借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来寄托他的身世家国之情。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文言文阅读】
王荆公知制诰,吴夫人为买一妾,荆公见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执事左右。”安石曰:“汝谁氏?”
曰:“妾之夫为军大将,部米运失舟,家资尽没犹不足,又卖妾以偿。”公愀然曰:“夫人用钱几何得汝?”曰:“九十”公呼其夫,令为夫妇如实,尽以钱赐之。
【文言知识】
说“物”。“物”指事物,古今相同。但它又指“人”,这是要特别注意的。上文“何物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东西”,鸸问“什么人呀”。“物”即人。“物化”、“物故”均指人死;“物论”、“物议”均指遭人议论;“物望”即众望,如“物望所归”。成语“待人接物”中的“接物”,即“待人”;小说中的“人物”即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字词
①失( )②偿( )③愀然( )④几何( )
2.翻译:
①夫人令执事左右
②家资尽没犹不足
③尽以钱赐之
3.比较文中的两个“妾”:
①“吴夫人为买一妾”中的“妾”是指:
②“妾之夫为军大将”中的“妾”是指:
4.理解:这则故事说明王安石
【参考答案】
1.①沉、翻②还(债)③感伤的样子④多少
2.①(你)夫人让我在你身边服侍②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把所欠的钱全部赏赐给她。
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称)
4.遇事先为他人着想。
双双燕①·咏燕 [南宋·史达祖]
过春社②了,度帘幕③中间,去年尘冷。差池④欲住,试入旧巢相⑤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⑦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⑧。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⑨。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注】①双双燕:词牌名。始见史达祖《梅溪集》,即以咏双燕。双调九十八字,上阕五仄韵,下阕七仄韵。②春社:古代春天的社日,以祭祀土神。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③度:穿过。帘幕:古时富贵人家多张挂于院宇。④差(cī)池:燕子飞行时,有先有后,尾翼舒张貌。⑤相(xiàng):端看、仔细看。雕梁:雕有或绘有图案的屋梁。⑥藻井:用彩色图案装饰的天花板,形状似井栏,故称藻井。⑦翠尾:翠色的燕尾。红影:花影。⑧柳昏花暝(míng):柳色昏暗,花影迷蒙。暝:天色昏暗貌。⑨天涯芳信:给闺中人传递从远方带来的书信。古有双燕传书之说。
1.作为一首咏物词,《双双燕》获得了前人最高的评价。王士祯说:“咏物至此,人巧极天工错矣!结合上片简析词人是如何刻画双燕形象的。
2.这首词题为《咏燕》,结尾两句却写红楼思妇,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1.运用拟人手法刻画双燕形象(2分)。“欲住”“软语商量”等词语写出燕子呢喃、亲密商量的神情、神态及心理变化(1分)。“飘然”描绘出燕子捕食时的轻盈之态,“快拂花梢”“分开红影”表现双燕飞翔的动态美(1分)。
2.结尾两句写红楼思妇“画栏独凭”的寂寞生活,与燕子双双、形影不离形成对照,用双燕的美满生活反衬红楼清冷,思妇寂寥。(学生答成“用红楼清冷,思妇寂寥反衬双燕的美满生活”亦可。)
归钺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钺,父大怒逐之。钺数③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钺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钺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⑥。后大饥⑦,母不能自活。钺往涕泣奉迎⑧。母内自惭,从之。钺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身微贱而其行卓⑨,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注】①归钺:人名。②喋喋:说话没完没了。③数:屡次。④依依:依恋的样子。⑤窃:偷偷地。⑥致:送达。⑦饥:饥荒,年成不好。⑧奉迎:迎接。奉,敬辞。⑨卓:高。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比”的义项有:①并列,挨着;②顺从,和顺;③比较;④及,等到。“比归,母又复杖之”中的“比”,应选的一项是(填序号)( )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父大怒逐之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①母与其子居 ②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C.①独其宗亲邻里知之 ②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①身微贱而其行卓 ②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 由是:
(2)钺贩盐市中 市:
(3)而己有饥色 色:
(4)奉母终身怡然 怡然:
4.对选文加横线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情感。
5.归钺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④2.A(A项①句中的“之”是代人,②句中的“之”是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3.⑴因为这样(因此);⑵市场(集市);⑶脸色;⑷高兴的样子。
4.示例:归钺流着泪说:“母亲,我接您来了,现在闹饥荒,请您住到我家去吧!我会好好照顾您的!”后母说:“孩子,过去都是我糊狳明,让你受委屈了。那我就跟你走吧。”
(3分)(对话符合当时情境和人物身份给2分,语言通顺给1分,意思对即可)
5.①关心后母送食物;②灾荒年接后母;③忍饿让食铪后母:④侍奉后母始终很高兴: ⑤从不说后母不好(3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任意三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
归钺,早年丧母,父亲又娶了后妻,生个儿子,归钺从此失去父爱。后妻就没完没了说归钺的过错,父亲大怒,赶走他。归钺屡次遭到困扰,在路上爬行。等到回家,继母又用棍子打,屡次近于打死。归钺在门外留恋不舍,想进屋又不敢,低着头偷偷地流泪的时候,邻居没有不怜悯他的。父亲死去,后母只和他亲儿子居住,归钺就在集市上卖盐,时常偷偷地见他的弟弟,询问继母的饮食,送给他们甘甜鲜美的食物。后来发生严重饥荒,继母不能养活自己,孝子前去,流泪哭泣恭敬地接她。继母内心自感惭愧,终于跟随归钺去了。归钺有了食物先给继母弟弟,而自己有挨饿的脸色。他很高兴地侍奉继母一直到死。归钺一直到已老将死,始终不说后母的事。
归氏家族的孝子,我已经把他们写在家族史里了,因为他们的行为高尚而身份低贱,只有他们的亲族邻居知道他们的事迹,于是想扩大他们的名声。
【文言常识选读】
千古奇缘——“御沟红叶”
大钺《燕子笺》中,郦飞云有一句台词:“果然那画上穿红衫的,委实可人,我方才题词,被燕子衔去,也与御沟红叶故事一样,凑合才好。”在中国历史中有数段因红叶与诗歌而成就的佳缘,世世代代为人传唱。
一.诗人顾况的“下池轶事”
最早的“御沟红叶”故事,据说来自唐僖宗乾符二年(875)进士孟棨所撰《本事诗》(情感第一):
顾况在洛,乘间与三诗友游于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叶题诗上曰:“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况明日于上游,亦题叶上,放于波中。诗曰:“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后十余日,有人于苑中寻春,又于叶上得诗以示况。诗曰:“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顾况实有其人。据《旧唐书》卷一百三十四《列传第八十》:
“顾况者,苏州人。能为歌诗,性诙谐,虽王公之贵与之交者,必戏侮之,然以嘲诮能文,人多狎之。……有文集二十卷。其《赠柳宜城》辞句,率多戏剧,文体皆此类也。”
顾况的诙谐嘲诮从宋人尤袤《全唐诗话》中可见一斑。白居易16岁时怀揣诗文千里迢迢从江南到长安拜见学界前辈顾况,顾况拿白居易姓名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呀。”当翻看诗卷,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佳句,击节赞道:“有才如此,居又何难!”(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覩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旧唐书》在李泌传后列“顾况附”,寥寥187字,未涉及御沟红叶故事。孟棨《本事诗》也未交待顾况是否与御沟传诗的宫女谋面。但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在转述这段故事时,已加入顾况与宫女取得联系的情节:御沟传情未久,“安史之乱”爆发,顾况顺利找到那位美丽的宫女,趁乱逃出上阳宫,一对有情人喜结连理。
因为顾况的浪漫,也因为宫女的多才多情,红叶自此被视为坚贞不渝的爱情象征,这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也被称作“下池轶事”在古城洛阳流传。(下池:今洛阳市西有下池村。)
二.卢渥范阳得佳配
晚唐“五云溪人”范摅《云溪友议?题红怨》讲述了另一段红叶题诗故事:
唐宣宗时期,中书舍人卢渥赴京应举,偶过御沟边,拾得红叶一片,上有题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卢渥将红叶收藏。后宣宗裁减宫女,下诏将宫女许配给百官司吏,但不包括未及第的举人,卢渥未得机会。不久卢渥出任范阳令,得配一位韩姓宫女。韩氏在卢渥书箱里见到他收藏的红叶诗,嗟叹良久道:当时我只是偶然题诗放入水中,没曾想却为郎君收藏。卢渥对照韩氏书迹,果然分毫不差。(《云溪友议》卷十《题红怨》:“明皇代,以杨妃、虢国宠盛,宫娥皆颇衰悴,不备掖庭,常书落叶,随御水而流。中书舍人卢渥应举之岁,偶临御沟,见一红叶,命仆搴来。叶上及有一绝句,置于巾箱。或呈于同志。及宣宗既省宫人,初不诏,许从百官司吏,独不许贡举人。渥后亦一任范阳,独获其退宫人,睹红叶而吁怨久之曰:“当时偶题随流,不谓郎君收藏巾箧。”验其书迹,无不讶焉。诗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三.云芳子魂事李茵
唐僖宗年间进士李茵的御沟红叶故事,见载于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第九:
僖宗幸蜀年,有进士李茵,襄州人,奔窜南山民家,见一宫娥,自云宫中侍书家云芳子,有才思,与李同行诣蜀。具述宫中之事,兼曾有诗书红叶上,流出御沟者,即此姬也。行及绵州,逢内官田大夫识之,乃曰:“书家何得在此?”逼令上马,与之前去。李甚怏怅,无可奈何。宫娥与李情爱至深,至前驿,自缢而死。其魂追及李生,具道忆恋之意。迨数年,李茵病瘠,有道士言其面有邪气,云芳子自陈人鬼殊途,告辞而去。闻于刘山甫。(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东。)
《北梦琐言》明确云芳子为御沟红叶题诗者,但只字未提李茵曾否于上游投书回应。这一段人鬼相恋的情缘,经过《太平广记》编者的添油加醋,变得生动了许多:
进士李茵,襄阳人。尝游苑中,见红叶自御沟流出,上题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茵收贮书囊。后僖宗幸蜀,茵奔窜南山民家。见一宫娥,自云宫中侍书,名云芳子,有才思,茵与之款接。因见红叶,叹曰:“此妾所题也。”同行诣蜀,具述宫中之事。及绵州,逢内官田大人识之,曰:“书家何得在此?”逼令上马,与之前去,李甚怏怅。其夕,宿逆旅,云芳复至,曰:“妾已重赂中官,求得从君矣。”乃与俱归襄阳。数年,李茵疾瘠,有道士言其面有邪气,云芳子自陈:“往年绵竹相遇。实已自经而死。感君之意,故相从耳。人鬼殊途,何敢贻患于君。置酒赋诗,告辞而去矣。
四.侯继图游园得情诗
侯继图,前蜀尚书,出身书香门第。据宋人《玉溪论事》记载:侯继图在成都做官时,闲暇时有游览名胜古迹的爱好。中秋某日,侯继图在大慈寺楼倚栏观景,秋风劲起,将一片大桐叶飘送而至。侯继图取而观之,上有诗云:
“拭翠敛蛾眉,郁郁心中事。
搦管下庭除,书成相思字。
此字不书石,此字不书纸。
书在桐叶上,愿逐秋风起。
天下有心人,尽解相思死。
天下负心人,不识相思字。
有心与负心,不知落何地。”
侯继图见字体娟秀,诗意隽永,遂将桐叶带回家中珍藏。五年后,侯继图以媒妁之言聘娶成都豪门闺秀任氏为妻。任氏不仅容颜端丽,且精通诗文,对这桩不由自主的婚姻颇有怨言。一日,任氏无意中发现了侯继图收藏的题诗桐叶,甚为惊讶。原来正是她五年前游大慈寺时所题。她将桐叶诗拿到侯继图面前询问:“此乃妾所书,怎得在公处?”侯继图答说:“偶在大慈寺阁倚栏得之。”任小姐面上愁云一扫而光,侯继图也谐语道:“即知今日聘君非偶然也。”自此夫妻恩爱有加。
五.于佑欢喜得佳偶
据宋魏陵人张实《流红记》(载宋刘斧《青琐高议》):唐僖宗年间,某日傍晚,青年才俊于佑在皇城宫墙外漫步,于御沟流水中洗手,偶见漂流而过的红叶中,有片稍大的红叶上似有墨印,探手拾来,上面竟有题诗一首: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出于好奇,于佑将把红叶诗带回家中。夜深人静时,于佑取出红叶诗仔细端详,猜想这首幽怨伤感的小诗应为宫中多愁善感的才女所作。想入非非的于佑将红叶诗掠干收藏,思慕牵挂之情难以去怀。几天后,他也挑拣一片红叶,于上题诗曰:
“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
于佑将红叶诗置于御沟上游流水中,眼望它徐徐漂入宫中,在流水边徘徊许久,随即到下游出口长久等待,直至天黑才怅然离去。
酒后饭余,于佑将红叶题诗的故事讲给朋友们听,有人笑他痴愚,也有人夸他浪漫。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因巧合方成奇遇。于佑屡试不第,受河中贵人韩泳相邀至家中任私塾。一日,韩泳告诉他说:“帝禁宫人三十余得罪,使各适人,有韩夫人者,吾同姓,今出禁庭来居吾舍。子今未娶,年又逾壮,困苦一身,无所成就,孤生独处,吾甚怜汝。今韩夫人箧中不下千缗,本良家女,年才三十,姿色甚丽,吾言之使聘子,何如?”于佑感激下拜。新婚之夜,于佑见韩夫人貌若天人,以为误入仙境。韩氏在于佑竹书篮内发现他珍藏多年的红叶诗,十分讶然:“此吾所作之句,君何故得之?”于佑如实告之。韩氏曰:“吾于水中也得红叶诗,不知何人所作。”于是开箱取出红叶,墨迹犹存,正是于佑当年所写。两人相对叹息,感泣良久,同声道:“事岂偶然,莫非前定呼?”韩氏说:当日得到郎君所题红叶诗,也曾回诗曰:
“独步天沟岸,临流得叶时。
此情谁会得,肠断一联诗。”
从前听于佑讲过红叶诗的朋友得知此事,莫不惊叹称奇。韩泳宴请于佑夫妻,席上笑曰:“子二人今日可谢媒人也!”韩氏答说:“吾为佑之合乃天也,非媒氏之力。”韩泳道:莫非赖红叶之功?韩氏含笑点头,取笔作七绝一首:
“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
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于佑夫妻鸾凤和谐。宰相张浚得知这一传奇故事,也做诗凑兴:
“长安百万户,御水日东流。
水上有红叶,于独得佳句。
子复题脱叶,流入宫中去。
深宫千万人,叶归韩氏处。
出宫三十人,韩氏籍中数。
回首谢君恩,泪洒胭脂雨。
寓居贵人家,方与子相遇。
通媒六礼俱,百岁为夫妇。
儿女满跟前,青紫盈门户。
此事自古无,可以传千古。”
此诗是否张浚所作存疑。与此前的御沟红叶故事相比,张实的《流红记》情节更为丰满,元人白朴、李文蔚据以改编成杂剧《韩翠苹御水流红叶》、《金水题红怨》等,御沟红叶故事从此登上戏剧舞台,代代传唱。
六.贾全虚相思梦圆
据宋汝阴王铚《侍儿小名录?凤儿》:
贞元中进士贾全虚者,黜于春官。春深,临御沟而坐,忽见一花流至全虚之前,以手接之,香馥颇异。旁连数叶,上有诗一首,笔迹纤丽,言词幽怨。诗曰:“一入深宫里,无由得见春。题诗花叶上,寄与接流人。”全虚得之,悲想其人,涕泗交坠,不能离沟上。街史颇疑其事,白金吾奏其实,德宗亦为感动,令中人细询之,乃于翠筠宫奉恩院王才人养女凤儿者。诘其由,云:“初从母学《文选》、《初学记》,及慕陈后主孔贵嫔为诗。几日前,临水折花,偶为《宫思》。今败露,死无所逃。”德宗为之恻然,召全虚授金吾卫兵曹,以凤儿赐之,车载其院资,皆赐全虚焉。(文见《香艳丛书》)
七.上阳白发人:手持红叶寄阿谁
“御沟红叶”故事因情节离奇、故事浪漫为历代文人津津乐道。周邦彦《扫花游》:“随流去,想一叶怨题,今到何处。”《六丑?咏落花》:“飘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张炎《渡江云?次赵元父韵》:“惟只有,叶题堪寄,流不到天涯”。张孝祥《满江红》:“红叶题诗谁与寄,青楼薄幸空遗迹。”朱德润《题红叶题诗图》:“金殿风微拾坠红,题诗聊寄玉沟东。”孙觌《熊夫人遣介欲婿泽民小诗戏之》:“不信侯门深似海,水流红叶谩题诗。”赵长卿《小重山?残春》词:“人已远,红叶莫题诗。” 王实甫《西厢记》:“不闻黄犬音,难传红叶诗,驿长不遇梅花使。”侯寘《满江红》:“海阔锦鱼传不到,洞深紫凤期难约。谩彩笺,牙管倚西窗,题红叶。”周密《南楼令?又次君衡韵》:“湖外霜林秋似锦,一片片,认题红。”赵长卿《鹧鸪天?偶有鳞翼之便书以寄文卿》:“自从别后难相见,空解题红寄好诗。”吕渭老《梦玉人引》:“自栓罗囊,要寻红叶留诗。”马致远《集贤宾?思情》:“倦题宫叶字,羞见海棠开。”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瞿佑《剪灯新话?秋香亭记》:“月老难凭,星期易阻,御沟红叶堪烧。”张景《飞丸记》:“若是传波红叶机缘辏,坦腹何须另觅可。”……
“御沟红叶”故事究竟要向世人传递什么?除了宫中闺怨、姻缘命定,最主要还是文人的浪漫情怀。经历代文人反复咏诵,“御沟红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处旖旎风光和研究者不敢忽略的趣话。
与文学浪漫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残酷的血淋淋的现实。红叶题诗故事几乎都发生在唐朝绝非偶然。据《新唐书?宦者上?序》:“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皇帝嫔妃成群,宫女累万,这些良家女子于豆蔻年华入宫,除极少数得封后妃,绝大多数生活凄凉,命运悲惨,她们“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唯向深宫望明月”。诚如白居易《上阳白发人》所言:“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元稹《行宫》一诗虽仅20字,却道尽了这些老死宫中的白发宫女的无尽辛酸: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