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结构的认识

文档属性

名称 常见结构的认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通用技术
更新时间 2009-09-13 10:2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舒城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春秋五霸中的首霸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盟约的第一条是:“毋以妾为妻”,其目的是
A.提倡一夫一妻 B.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 C.维护宗法制度 D.规范诸侯们的婚姻2. 公元前431年,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根据当时雅典的政治体制,作出应战决定的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会议 C.元老院 D. 陪审法庭
3.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4. 郡县制和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
A.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 B.直接接受中央政府的命令和监督
C.具有行政、军事和监察职能 D.郡县长官由天子任免而非世袭
5. 西周用鼎陪葬的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据最新考古发掘表明,春秋时期诸侯墓葬中也有用九鼎的现象。这种情况体现的本质特点是
A.春秋时冶铸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B.奴隶主的生活日益奢侈
C.春秋时期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D.天子与诸侯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6.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指出当时经济突出特点是
A.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C.区域性经济分工的扩大 D.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7.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它是在罗马对外扩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下列对万民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万民法是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B.万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C.到公元前3世纪时,公民法与万民法之间的区别已失去了实际意义D.万民法主要侧重于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8.为迎接建国60周年国庆,某摄制组要拍摄中共中央所在地的纪录片,他们在农村的最后一站应选在
A.井冈山 B.西柏坡 C.瑞金 D.延安
9.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断是①洪秀全在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②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中英《南京条约》③侵华日军代表在南京向中国代表递交投降书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10. 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D.“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11.1992年上映的《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村长终被拘留。某班学生的观后感,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②它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它反映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 ④它反映了我国的法制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取得了很大成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2. 新华网快讯:英国首相布莱尔2007年6月27 日正式向英国女王递交辞呈。英国执政党工党新任领袖布朗27日下午应英国女王伊丽莎自二世的邀请前往自金汉宫,接受女王授权组建新一届内阁,并从女王手中接受御玺,正式就任英国首相。下列对英国女王、首相、内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C.首相是下院多数党的领袖,实际掌握着国家大权 D.首相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13.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过程小,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十月革命是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再次走向高潮的开端 D.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14、下列关于五四运动评价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②是一场推动民主和科学进一步传播的文化运动③是一场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 ④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A.①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15.列图片中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①中国赴海地维和部队 ②朝核六方会谈 ③上海合作组织 ④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④
16.有人认为德意志帝国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德意志皇帝主宰议会 B.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C.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权力机构 D.德意志皇帝决定对外政策
17.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18.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变化
19. 有人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的“内部事务”主要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满汉官僚的矛盾C.义和团运动 D.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矛盾
20. 《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措施中客观上符合上述思想的有
①没收官僚资本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五年计划建设 ④三大改造 ⑤大跃进运动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⑤
21. 2008年是美国的总统大选年。根据你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②各州选出选举人组成选举团选举总统 ③美国的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④美国总统享有包括立法权在内的一切大权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22.世博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完整展现事物发展的过程,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据此判断,195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二战后第一个世博会的主题及用意应是
A.“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揭示人类已经进入城市化时代
B.“人类、自然、科技——蓬勃发展的全新世界”,倡导可持续发展和再利用理念
C.“交通与通讯——人类的发展和未来”,提醒人类已经步人信息时代
D.“科学、文明和人性”,用科学进步促进人类和谐共处
23. 美国解禁外交文件显示,1972年夏天,美国总统助理基辛格在得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使用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小日本”一词,破口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最能说明
A.日本的做法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原则 B.日本在政治上从属于美国C.美日在国际关系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 D.日本与中国建交导致美日关系恶化
24.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 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25. 2008年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全面启动,两岸“三通”时代随之到来。大陆提出三通建议开始于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叶剑英关于台湾问题的谈话C.“九二”共识的达成 D.“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四小题,共50分)
26. (14分)自古以来,各国政治发展史中都出现过典型的、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近代英国和美国政体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政治制度的特点(2分)并分析影响希腊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2分)
(2)中国唐朝和近代美国这两种政治制度在形式上有何相似之处 (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者本质上的不同。(2分)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异同。(3分)
(4)与西方国家政体相比,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分)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世界政治文明进程的认识。(1分)
27. (13分)握手,起源于原始社会,在现代社会握手已成为社交场合中一种常见礼节。政治舞台上“巨人”的握手,会引起社会的“震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十年之后,……国共两党终于又一次握手。 ——摘自《第一次握手》
材料二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定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三 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本新任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了被称为“迎春之旅”访问活动,中日领导人再次握手,他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针对中日关系问题指出“……而今的日中关系正在迎来第二个春天。
请回答:
(1)国共前两次握手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2分)各产生了什么作用?(4分)
(2)当年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周恩来总理握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2分)
(3)促进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分)如何理解尼克松“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1分)
(4)福田康夫指出当今日中关系迎来第二个春天,那么现代中日关系史的“第一个春天”应是指什么?(1分)
28. (15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经历了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演变。据此请回答:
 (1)二战后两极格局确立的原因有哪些?(4分)
(2)两极格局中存在着哪些基本矛盾?(3分)
(3)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1分)
(4)促使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演变的原因有哪些?(3分)
(5)当前国际形势出现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9.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8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蔽则修之,非大坏别不更造也。”——(宋史)
材料三 宋大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度……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回答问题: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条)?(4分)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4分)
舒城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
历史学科答题卷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非选择题(四大题,共50分)
26.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政治制度的特点(2分)并分析影响希腊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2分)
答:
(2)中国唐朝和近代美国这两种政治制度在形式上有何相似之处 (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者本质上的不同。(2分) 答: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异同。(3分)
答:
(4)与西方国家政体相比,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分)
答: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世界政治文明进程的认识。(1分)
答:
27. (1)国共前两次握手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2分)各产生了什么作用?(4分)
答:
(2)当年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周恩来总理握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2分)
答:
(3)促进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分)如何理解尼克松“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1分)
答:
(4)福田康夫指出当今日中关系迎来第二个春天,那么现代中日关系史的“第一个春天”应是指什么?(1分)
答:
28. (1)二战后两极格局确立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
(2)两极格局中存在着哪些基本矛盾?(3分)
答:
(3)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1分)
答:
(4)促使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演变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
(5)当前国际形势出现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答:
29.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条)?(4分)
答: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4分)
答: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CADDD 6—10 CBBDB 11—15 CDDBD 16---20ADCAB 21—25 BDCBA
二:非选择题
27. (13分)
(1)目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和统一中国;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打败日本侵略者,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2分)
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进行了八年的艰苦抗战,打败了日本法西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4分)
(2)因为杜勒斯时期,美国出于全球战略考虑,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军事威胁、经济封锁,中美处于敌对状态。(2分)
(3)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苏联的严峻挑战。(3分)结束了中美之间长期对立的僵局,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1分)
(4)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1分)
28.(15分)
⑴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消失;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苏均势;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尖锐对立。(4分)
⑵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矛盾;美苏两大国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三世界国家和霸权主义、殖民主义间的矛盾。 (3分)
(3)一超多强,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1分)
(4)欧共体、日本的崛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发展中国家的壮大等。(3分)
(5)动荡因素:美国要建立“单极世界”,推行强权政治;两极格局下掩盖的矛盾暴露,地区冲突和民族、宗教纠纷不断。和平因素:第三世界不断壮大;联合国发挥的作用增强;世界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4分)
29(8分)
.(1)士:改革科举制度;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兵:将兵法、
保甲法、保马法; 商:市易法,均输法。(4分)(每项举一例均得分)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4分) 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