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大鼓和小鼓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不仅有音色、音高的模仿,还有力度的模仿。可以在演唱中引导学生用拍手、跺脚以及演唱来表现力度变化,增加歌曲学习的趣味性。歌曲中有五度、六度的跳进,在教唱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设计动作表演,再按节奏朗读歌词,之后跟音乐边表演边哼唱,便于把歌曲唱准。歌曲学习完,还可以鼓励学生用与教材要求不同的,自己创造的声音为歌曲伴奏。
学情分析:
一年级大部分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不同程度上带有幼儿的特征,从行为上看,他们往往表现出好奇、好动、好模仿的特点,从情感上看,他们易兴奋、易激动、不够稳定。对音乐艺术能够表现出愉快的心情并产生美感。总体来说意志品质比较薄弱。
教学目标:
( 1 )通过教学,让学生产生对鼓的兴趣与喜爱,有进一步探索学习的求知愿望。
( 2 )让学生初步感知声音的高低与强弱。
教学重点:感受大鼓与小鼓的声音及强弱力度特点。?教学难点:创编简单的节奏鼓点。手势和歌唱结合表现歌曲情绪。
教 具:畅言教学软件、一年级电子课本及相关资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学生听民乐合奏《丰收锣鼓》音乐片断愉快进教室。
二、话说鼓:
( 1 )谜语:圆圆一只大木桶,
上下是皮肚里空,
娃娃见了爱打它,
一打就说咚咚咚。(学生猜—乐器)(鼓)
提问:请问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看见鼓,听到鼓声的?
生:过年、过节、开庆祝会、少先队鼓号队……
师:鼓即是乐器又是道具,人类从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声中得到启示并创造了鼓,鼓的种类很多,具说能叫出名字来的就有上百种。
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参观鼓的世界。
( 3 )鼓的种类名称:(实物及挂图)
生:铃鼓、手鼓、腰鼓、长鼓、堂鼓、花鼓、战鼓、八角鼓、爵士鼓、架子鼓、定音鼓……
( 4 )击鼓方法:
设问:在一个鼓上,你们能敲击出多少种不同的声音和节奏?
生:在鼓上尝试并感受不同的部位,不同的敲击法,及不同的声音效果和节奏。
师: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敲击大鼓与小鼓,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声音的强弱高低与音色。
学唱歌曲《大鼓和小鼓》
( 1 )难点节奏练习
( 2 )有节奏的读歌词
( 3)听赏歌曲范唱,感受歌曲其情绪。
( 4 )学唱歌曲,并模仿打鼓的姿势。
( 5 )感受大鼓与小鼓的强弱力度特点。
( 6 )学生随音乐伴奏用不同的速度演唱歌曲。
律动处理1、(引导学生用手脚来表现大鼓、小鼓声) “咚 咚”跺二下脚 “嗵 嗵 嗵”拍三下手 2、师生互动教师唱“擂起了大鼓” 学生唱“咚 咚”教师唱“敲起了小鼓,”学生唱 “嗵 嗵 嗵,” 教师唱“擂起了大鼓,敲起了小鼓,” 学生唱“咚 咚,嗵 嗵 嗵。”
展开:
鼓—运用于舞蹈之中。
欣赏朝族舞蹈《长鼓舞》片断。
六、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鼓,又学习了歌曲《大鼓和小鼓》课下,希望同学们自已做个小鼓,下一节课我们用我们自已做的小鼓给歌曲伴奏好吗?
一年级唱歌《大鼓和小鼓》教学反思
《大鼓和小鼓》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不仅有音色、音高的模仿,还有力度的模仿。这首歌曲虽然只有8小节,但所包含的音乐要素却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唱会,还要让学生感受这四种音乐要素的特点,使他们获得音乐的美感。教材中出现的“脚”和“手”,既是力度强弱对比的体现,也使歌曲更有趣味性。在学习“擂起了”和“敲起了”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节奏学习,这样便从无意注意中解决了歌词的问题。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走进校门,由于没有太多的音乐知识方面的积累,认知水平较低,他们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对直观、形象地事物比较感兴趣。基于这些原因,在本课教学中,我多以形象化的语言教学,将学生带入大鼓和小鼓的世界里。所以在学习本课前,我用敲击大鼓、小鼓,让学生在感受音乐强弱的变化,为歌曲《大鼓和小鼓》学习做了一个简单的铺垫。一开始,我以谜语导入,使孩子们在高度兴奋点下开始后面的学习,在出示了大鼓之后,感受大鼓咚咚和小鼓嗵嗵嗵的响声。整节课孩子们兴趣高涨,在最后的边歌边舞中,纪律稍显有点乱,我想,对于一年级孩子们,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还要在分组或集体活动中,老师要提出具体要求,这样才能动而不乱。即既要注重教材教法,又要关注学生的学法和认知水平。
测评:
课下用纸盒做一面小鼓,给歌曲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