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导学案(2课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导学案(2课时,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31 18:3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语文“五环阅读”导学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学案
课题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型
阅读
课时
2课时
设计者

学习目标
1.积累本课生字词,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作者严谨的推理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3.培养科学的思考方法,激发爱好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
重点
字词积累与运用;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白说明的事理
难点
体会作者严谨的推理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学 习 过 程
个性补改
一 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 ) 作者( ) (1920年——1992年)
( ) 国著名(   ) 家、(  )作家、代表作有(        、     )等 
【补充资料】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小行星5020、《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和两项阿西莫夫奖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作品特色:以真确的物质科学及人文现象演绎出他的科幻世界,又杂进侦探与推理的小说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节生动,扣人心弦
二、字词积累
给下列字注音
臀(   )  骨骼(  )   漂移(   )   流逝(   )  褶皱(   )  携带(   )
两栖(   )   彗星(   )    潮汐(   )    劫难(   )   致密(    )
陨石(   )   追溯(    )    天衣无缝(     )   铱(  )
鸟臀(   )目 ? 岛屿(   )链 (   )?  海洋深渊(     )?
2.解释词语
1)趋势:
2)褶皱:
3)致密:
4)劫难:
5)膨胀:
6)追溯:
7)天衣无缝:
8)不解之谜:
阅读课文《恐龙无处不有》
三、研读课文
(一)导读探究——理思路
1.一读:明确本文的写作说明对象,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并判断本文的说明类型。
2.二读:为了让读者信服这个观点,作者是怎样进行推理的?理清文章的结构
合作探究——品内容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有?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泛大陆” 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精析点拨——明写法
本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作者是怎样由南极的恐龙化石一步步引向“板块构造”理论的?讨论探究他的行文思路以及本文的说明顺序及结构特征。
本文涉及哪两个学科?文章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文章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开篇有什么作用?
深入探究
找出说明方法
本文共有五种说明方法,请找出来,加以体会
1:举例子
2:作比较
3:打比方
4:列数字
5:作诠释
(二)体味说明语言
1.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阵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赏析“稍微”“一小片”“非常”三个词
2第6段中“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几乎”一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3.第11段中为什么要补充说明“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归纳总结

第二课时:阅读《被压扁的沙子》
赏读入境
课题解读:本文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2.初步认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怎样的说明顺序?
3.整体感知:本文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请你分析本文的思路。
二、悟读品味
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
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找出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1)举例子
2)作比较
3)分类别
4)作诠释
体味本文作者的语言特色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一句中“可能”可否删去,为什么?
2)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大灭绝”“大劫难”加引号,是为了什么?
3)第5段中为何要在括号里补充“万一哪天某个星球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这句话
4)第10段中: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进行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但谁愿意这么做呢?”这句话表明了什么?
第7段中为何要在括号里补充“即非常纯的沙子”
5探究主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在本文如何体现的?
三、比较阅读
两篇短文都提到了恐龙的灭绝,下面我们来了解两篇短文的异同之处
四、课堂总结: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一 《新疆域》;阿莫西夫;美国;科幻小说;科普作家;《基地》《新疆域》
二、1臀(tún)  骨骼(gǔgé)   漂移(piāoyí)  流逝(liúshì)  褶皱(zhězhòu)  携带(xiédài)  两栖(liǎngqī)  彗星(huìxīng)  潮汐(cháoxī) 劫难(jiénàn)  致密(zhìmì) 陨石(yǔnshí) 
追溯(zhuīsù)  天衣无缝(tiānyīwúfèng)  铱(yī) 鸟臀tún目恐龙 ?岛屿yǔ链 liàn? 
海洋深渊yuān ?
2.1)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
 2)褶皱:课文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3)致密:细而密;细致精密。
4)劫难:灾难;灾祸。
5)膨胀:由于温度升高或其他因素,物体的长度增加或体积增长
6)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7)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8)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团?
三(一)1、(1)说明对象: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说明类型:事理说明。
2.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
第三部分(15):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二)1.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4. 25亿年前——完整的泛大陆
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6500万年以前——完全分开
1.A发现问题→B找出答案→C得出结论
A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B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个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C“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本文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结构特征:总-分-总
2.生物学、地理学;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
3.开头突发议论,点明题旨。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用“紧密相连”“影响”等词语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由这两句统摄全文的内容,使得文章逻辑严密,结构完整。
四(一)1举例子:
第二自然段: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证据确凿,令人信服)
第四自然段: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恐龙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在南极洲发现了恐龙化石,引起了作者深入的思考)
第六自然段:“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说明板块构造学说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解开了许多地质之谜)
2.作比较
第十三自然段: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强调南极的寒冷,和南极动物的命运的悲惨)
3.打比方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把南极洲比作“大冰箱”,通过打比方突出南极的气候特点——寒冷、冰天雪地)
列数字
第八自然段: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
(表明有科学依据,说服力强。用了“多次”“大约”“数百万年”等词表估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第十四自然段: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通过列数字来印证前面的比喻)
作诠释
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对于“泛大陆”这个概念的简单清晰的介绍,体现了本文的简明性和周密性)
(二)1.这三个词用词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
3.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这不能有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他们原来是在一起的。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周密性)
第2课时:《被压扁的沙子》
一、1.被压扁的沙子,“被压扁”是特征。“被压扁的沙子”是指“斯石英”。本文的题目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2.恐龙灭绝的原因 逻辑顺序
3.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原因
分析问题——受到强烈撞击斯石英才出现,且有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
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二、1①撞击说: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的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②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的看法是: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依据是:
①科学的实验证明:
二氧化硅处在超高压下会变成斯石英,在850摄氏度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会变成普通的沙子,证明自然界中不可能自然地产生斯石英
②有力的事实证明: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后。产生了斯石英;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的场地发现过斯石英,证明了自然界存在的斯石英是强大的外力造成的。
③严密的推理证明:在6500万年前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因为斯石英不可能来自地壳深处,而只能来自外星撞击(那时还没有原子弹),6500万年前正好是恐龙灭绝的年代,所以,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外星撞击
3.1)举例子
①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举了斯石英的例子,引出下文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分析。
②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
(举了金刚石的例子,是为了进一步证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③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有力的说明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的压力,可见作家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④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鹏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这是另一种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猜想,阐述了“火山说”的理由,引出“火山说”)
作比较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强调斯石英比普通沙子重的多)
分类别
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承上启下,总结恐龙灭绝的原因的两种理论)
作诠释
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介绍专业术语“斯石英”,使读者也能明白,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
4.1)不可以。“可能”表推测,并不完全肯定,这样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是为了表示强调,写出了灾难的危害程度广而大,语言生动形象。
3)星球撞击地球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4)金刚石是极其珍贵的,即使能偶是他还原,也没有人会愿意这样做。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幽默和思维的活跃。
5)“二氧化硅”是科学术语,作者写的既然是科普文章,就要让不懂这类术语的读者也能明白“二氧化硅”,因此就用括号把“非常纯的沙子’附在这个术语的后面,起到了解释的作用。
5.恐龙→ 撞击说→ 火山说
↓ ↓ ↓
生物学 ← 天文学 ← 地质学
三、1.相同之处:
1)说明顺序相同:两篇文章都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2)两篇说明文都是事理说明文,都是平实的说明文(例证是平实说明文的一种形式)
3)都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说明语言都准确简练,通俗易懂
4)内容上都提到了恐龙的灭绝
5)都表达了“不同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主题思想。
不同之处:
前者: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种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后者: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