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石壕吏》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石壕吏》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31 18:38:0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八年语文“五环阅读”导学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学案
课题
石壕吏
课型
阅读
课时
1课时
设计者

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重点)
2.感受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叙事诗语言的特点。(难点)
3.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重点)
重点
朗读诗歌;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难点
品味叙事诗语言的特点,感受作者情感
学 习 过 程
个性补改
导入新课:
赏读入境:
一 文化学常识、文体常识
1.杜甫(712--770),字 ( ) ,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他是唐代伟大的 (  )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被公认为“(  )”,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尊称为“(   )”。代表作有( )
2.背景链接:
唐肃宗乾元三年春,唐军在“安史之乱”中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途中就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流传最广。
古体诗:
古体诗 也叫( )或( ),唐代以来指区别于( )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照古人诗体的分类,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古辞、拟题乐府、歌行诗、新乐府和其他五、七言古诗,都属于古体诗。古体诗的( )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每句( )也无严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也有四言、六言、八言、九言、杂言。古体诗也要求押韵,但比较自由、灵活,对字词的( )没有严格要求。它的语言自由,可俗可雅,对对仗也没有什么要求。
二、字词积累
给下列字注音
吏( ) 逾 ( ) 邺 ( ) 戍( )
咽( ) 妪 ( ) 泣( ) 壕( )
朗读课文:
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二读:结合注释 ,读懂故事?
【1段】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解词:
暮: 投: 逾: 走:
句意:
【2段】原文: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解词:
呼: 一何: 怒: 啼: 苦:
句意:
【3段】原文: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解词:
听: 三男: 前致辞: 戍: 附书至: 新:
且: 已: 更: 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 完裙: 老妪: 衰: 备:
句意:
【4段】原文: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解词:
绝: 幽咽: 登: 前途:
句意: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发生了什么事?
(5)事情的结果怎样??
四、合作探究,解读诗歌
1.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了几个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中的“夜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齐读第二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这两句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4.默读第三小节,老妇有哪些苦呢?试具体分析
5.在表现官吏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
6.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
五、归纳诗歌主旨:
六、课堂总结: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七、布置作业:
1、基础题:背诵并默写全文。?
2、拓展题:搜集古诗中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名句。
3、创新题:续写石壕村老妇一家人今后的命运。
提示:石壕史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石壕吏》导学案答案
一 1.子美;现实主义;“诗史”;“诗圣”“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句数;字数;平仄。
二、lì、yú、yè、shù、yè、yù、qì、háo
三【1段】解词: 暮:傍晚 投:投宿 逾:越过 走:跑
句意: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2段】解词:呼: 大声吆喝 一何:多么 怒: 生气 啼:啼哭 苦:痛苦
句意: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3段】解词:听:听到 三男:三个男子 前致辞: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戍: 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且:暂且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没有 乳下孙: 还在吃奶的孙子 有孙母未去: (因为)有孙子在,
(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出入:出来进去 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妪:老妇 衰:衰微,衰弱 备:准备
句意: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四、1.1)四个人,四件事 2)有吏夜捉人
2.“夜”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也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3.1)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对比鲜明,两个“一何”,加强了感彩,一方如狼似虎,一方悲愤凄苦,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役、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2)这两句诗独立成段,意在强调吏呼之怒、妇啼之苦,并起到统领后文的作用。
4.1)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三男二死。丧子之苦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衣不蔽体。 困窘之苦
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自请服役。应征之苦
5.夜、捉、呼、怒、夜久
6. 1)你家男人都到哪去了?快交出来!
2)难道你家再没别人了?快交出来!
3)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4)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快交出来!
5)交出来!快交出来!
7.1)如果是有人在哭,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和家破人亡的老翁。还有家家户户被抓走遗留的可怜百姓。还有杜甫。
2)如果说没有人哭,一个“如”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是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不正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矛盾无比之心吗?国事危急需添兵,然而丁壮殆尽,兵员枯竭,全诗即在这矛盾中展开了历史画卷。
五、诗人通过记叙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