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0]]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吸取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一员,积极参加万隆会议,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积极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可以为我国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通过不断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多极化力量中心的重要一极,对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重要贡献。共同致力于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发展中国家的责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一员,也是中国的责任。
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可以看出,作为美国最高国家领导人的肯尼迪和作为苏联最高国家领导人的赫鲁晓夫,他们并不是单纯的从自身国家利益出发,进行了退让和妥协,他们还考虑到要如何避免核大战或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谁蓄意挑起世界战争,谁就是世界的罪人。我们对世界的和平应该具有敬畏感。
这节课有两条比较清晰的时间线,一条是冷战的发生、发展到冷战的结束,第二条是国际格局的演变,从两极格局形成到多极化趋势出现、再到两极格局瓦解的过程。在这冷战发生发展的这条时间线基础上,将重大的历史事件通过时间轴结合地图的方式梳理出来,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的目的。教材穿插了史料阅读栏,该史料可以用来论证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可以用来解释冷战发生的原因。教材史料选自《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可以作为间接史料来运用,可以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
二.教材内容分析
从本课在本专题中所处地位来看,是对本专题《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一个小结。本专题讲的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即二战后世界的新变化。前面三课分别讲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新兴国家在二战后经济、政治方面的发展概况,第四课集中讲述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新兴民族国家兴起对冷战背景下的国际格局所产生的影响。从本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来看,是对下一个专题《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的铺垫。所以这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世界发展史的角度看,冷战史是世界现代史的重要内容,它影响了冷战时期各国的内政和外交,影响了当时国际局势的演变,甚至对当今国际局势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拓宽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三.学情分析
根据现在的历史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大多仍然停留在历史只需要读背就可以的阶段。学生的历史思维存在局限性。教材重点突出冷战背景下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现象、重要历史人物以及对冷战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重要人物的理解和解释。让学生清楚了解教材编写的特点,可以减轻学生记忆的混乱。如何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目的?这应该是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的问题。
另外,学生都觉得历史距离我们很遥远,如何拉近帮助学生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历史更有亲近感,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学习这节课以后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解释今天中美贸易战的原因。冷战结束后一直到今天,世界的基本格局仍然是一超多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这是中美贸易战发生的重要原因。所以,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努力的方向。
四.教学目标
课程内容要求: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是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编写而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课程内容的讲解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有机结合起来”。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通过对课程内容和教材进行理解,把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冷战背景下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难点确定为冷战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教材讲的就是冷战背景下国际格局的演变。
突破重点,需要在课标内容基础上对重点进行分解教学。首先,要了解冷战的概念。其次,要理解冷战发生的原因。第三,美苏冷战对国际格局产生什么影响。第四,了解冷战的典型事件,进而分析冷战的基本特征,加深对冷战的理解。
突破难点,教师需要先对难点进行分解。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2]],美苏冷战对国际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两极格局形成,但是国际格局的变化也会对美苏冷战产生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缓和了美苏关系。冷战末期,美苏关系的缓和,也是两极格局瓦解的重要原因。
六.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以教材为载体,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充分理解分析教材,把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在落实课程内容的过程中,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通过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和史料,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的目的。当然教材的史料和图片不能完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观点,需要适当地进行史料的拓展。
七.教学过程
(一)古巴导弹危机视频导入
设问:1.当时世界为何没有因为古巴导弹危机爆发核大战?
意图: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美苏的克制与妥协是原因,也是本节课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美苏为什么都愿意妥协?由此可见,两国领导人他们担心什么?他们身上具有什么品质?
设问:2.古巴导弹危机是在什么国际背景下发生的?当时世界处于什么样的国际格局之下?
意图:答案是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已经形成,美苏全面对峙。由此导入新课《冷战背景下国际格局的演变》。《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这一课讲的就是美苏冷战背景下,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故把这节课的主题定为《冷战背景下国际格局的演变》。
(二)两极格局形成—全面冷战开始
1.冷战发生:
(1)设问:什么是冷战?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所谓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
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设问意图:让学生把注意力回归教材,并且以教材为载体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2)针对冷战的含义进行设问:
设问1:冷战的时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时空素养。历史学业水平质量水平划分说明,希望学生“能够了解所学内容的历史分期方式,理解历史时期是按时序划分的”[[3]]。这是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水平最低等级的要求。
设问2:冷战的主角?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从冷战含义中直接得出答案,让学生明确参与冷战的主角。同时,让学生知道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是两大集团的成员,为后面多级力量成长子目的学习做铺垫。
设问3:两大集团为何要对峙并竞争?
(p131)史料阅读: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 年 10 月 21 日),法学教材编辑部《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下册(1945—1980)
问题1:从材料看,美国有何意图?
问题2:美国为何会有这样的意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冷战发生的原因。美、苏是冷战的主角,引导学生从美、苏两个方面去思考。通过充分利用教材的史料阅读,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素养。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战后美苏国际地位的变化思考冷战发生的原因。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历史思维,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阅读教材第132页的历史纵横,引出冷战发生的另外一个原因——美国为遏制苏联,率先发动冷战,苏联予以反击。
分析:国内关于冷战起源问题的研究并无统一定论,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二是美苏双方行为的结果;三是英国在冷战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四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方史学界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也主要分为三派:正统派认为苏联应该对冷战起源负责,修正派认为美国应该对冷战的起源负责,后修正派从地缘政治和均势的角度探讨冷战的起源。[[5]]从教材的编写来看,教材比较侧重认为美国应该对冷战负责,并且还融入了西方后修正派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成果。
设问4:两大集团是如何进行对峙与竞争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冷战的表现——除热战以外的一切对抗形式。美苏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对峙比较好理解。但是学生要理解地缘政治上的对抗就比较难,教师通过地缘政治概念的解释,且结合地图和文字材料,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
2.两极格局形成标志: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政治上,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地缘政治上,美苏对峙导致德国分裂。从美苏冷战的过程,可以看出美苏的矛盾逐渐恶化升级,最后导致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冷战也演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两大集团之间的对抗,因此,两大军事集团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展示p133北约和华约对峙示意图
过渡:北约和华约先后建立,两极格局形成,这意味着美苏在冷战中的对峙也更加激烈。但是一些国家处于两大集团之外,这将会对两极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三)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成长
1.冷战升级成军事对峙
阅读教材p134关于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介绍,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美苏如何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
问题2:美苏为何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
设计意图:两则材料都来源于教材。通过对教材两则材料由浅入深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分析冷战的特点。第一个问题可以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答案。第二个问题可以从教材第136页问题探究中的一则材料中得出答案。教材中的这则材料也说明,美苏双方之间虽然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并非没有交流合作的基础。第二个问题其实还可以继续拓展。为什么美苏的共同立场是防止军事冲突?通过这问题加深学生对美苏妥协与退让行为的理解。加深对美苏妥协和退让行为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件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冷战的基本特征。
3.多极化发展趋势孕育
结合p135史料阅读思考回答:
设问1:何为多极力量?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多极化力量的概念,为学生理解多极化力量的出现与成长冲击两极格局做铺垫。
设问2:多极力量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多极化力量是在美苏冷战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设问3: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出现对两极格局造成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多极化力量是在美苏冷战背景下成长的,反过来也冲击了两极格局。通过三个问题的设置结合史料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四)两极格局的瓦解
过渡:多极力量的成长冲击了两极格局,除此之外,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还有哪些?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基础上进行回答。
问题分析:学生阅读教材后,再回答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是比较容易的。但是,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就比较难,需要教师通过史料运用与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吸收了史学界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最新成果——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拖垮了苏联,这是导致冷战结束的重要因素。通过设问: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真的拖垮了苏联吗?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查找材料来验证这个说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其次,美苏关系缓和是否也是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理解和分析。而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需要弄清楚,影响美苏关系缓和的因素是什么?教材里提到,美苏关系之所以可以缓和是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的。苏联为何退让和妥协?这就需要联系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对苏联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由此,推断,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确实影响了苏联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所以美苏关系才得以缓和。在美国战略防御计划的影响下,加上苏联国内形势恶化,苏联不得不放弃与美国竞争,专注于解决国内面临的问题。当然,这样的结论需要史料来加以论证。美国战略防御计划有没有迫使苏联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国内已经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加以验证。[[6]]
另外,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加深对两极格局瓦解的理解。特别是教材讲到“苏联以自行坍塌的方式消失,导致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也随之结束”,从这句话可知,苏联之所以解体,苏联自身的原因是根本原因。我们可以从苏联解体的原因,吸取经验和教训,这有助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落地。(五)冷战的启示
从冷战的发生发展过程看,冷战并非不可避免。如果美国不企图称霸世界,苏联不为自身国家安全对外扩张,冷战不会发生。从美国的角度而言,美国太过自负。从苏联的角度而言,苏联对西方不信任,太过没有安全感。冷战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应该应该多沟通,这样才能彼此信任。能够持续良好发展的国家关系需要建立在信任基础上。古巴导弹危机能和平解决与美苏两国领导人的多次沟通关系密切。当然,之所以能够沟通成功,因为两国都不希望发生世界大战,在防止发生直接军事对抗这个立场上,他们有着进行良好沟通的基础。
八.教学评价设计
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为冷战史内容,知道冷战史的时间划分,能够把握冷战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且知道冷战的主战场在欧洲,但是并不局限于欧洲。能够从获得的史料中概括出美苏冷战的原因。教材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率先发起的,能够结合教材,根据相关史料对此结论进行分析。另外教材里讲到美国实施战略防御计划目的是拖垮苏联,美国达到目的了吗?对于这点,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识教材所用史料的价值,并用它验证教材的观点。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这节课跨越的时间很长,怎么落实时空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有待加强。可以通过时间轴,先将把冷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梳理出来,然后通过地图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定位,树立空间意识。然后根据课标要求,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一一进行落实。不过,教材有两个地方出现了地图,这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空间意识,帮助学生明确欧洲是冷战的主战场。但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说明,冷战并不局限于欧洲。
由于教材已经插入了一些重大事件的图片以及相关的史料,应该要充分利用起来,这样可以落实历史实证、历史解释素养。如何利用好教材?应该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教材是载体,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应该考虑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梳理知识点。
由于时间跨度长,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考虑授课时长问题。所以,课件的制作需要改进,应该要把课件简化。如何让课件的制作更加凸显教学的重难点,这也是必须考虑的事情。课件思路需要在以下方面做一些调整:1.通过时间轴把本节课涉及到的冷战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梳理出来,并且进行空间定位;2.通过利用教材的史料和进行适当的史料拓展,分析冷战的基本特征;3.通过查找欧共体成立、日本经济起飞、新中国崛起的背景资料,论证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美苏冷战密不可分,反过来,多极化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教学设计和课件对美苏冷战如何影响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两极格局是如何孕育多极化趋势的几乎没有涉及,不利于难点的突破。但是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简单叙述,让学生理解,多极化趋势在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就开始孕育,比如说欧共体形成过程。在两极格局存续期间,多极化作为一种趋势,孕育且不断发展。为了落实本节课难点,需要搞清楚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发展与两极格局瓦解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逻辑关系,要把思路理清楚。
如何分析冷战的基本特征?如何理清美苏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之间的相互关系?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基本落实。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对冷战过程中的典型事件进行分析得出答案。要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分解。首先,搞清楚,美苏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出现是什么关系。其次,搞清楚两极格局与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关系。第三,搞清楚多极化趋势出现如何影响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说明两大阵营开始出现了分化,两极格局也就不那么稳定。这点也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第四,两极格局的瓦解,意味着冷战的结束。
讲到拉近学生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中美贸易战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也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高关税,由此引发了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归根结底与冷战后形成的“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有关。苏联解体后,美国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我们可以历史的角度去解释中美贸易战发生的原因。冷战是以苏联的失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的。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如何在冷战后维持其超级大国地位不动摇,这是美国要考虑的。另外,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中美贸易战。这是一场“斗则两伤,合则两利”的战争。只有美国摒弃冷战遗留下来的零和思维,从世界和平发展大局出发,求同存异,寻找合作共赢的基础,中美关系才会平稳发展。同时,从中美贸易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已经不是过去的中国,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大国的自信和底气。
[[0]]?徐蓝 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37.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第17页。
[[2]]?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关系互动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第1期).
[[3]]?徐蓝 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183.
[[4]]?白建才、田华:二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冷战史的研究[J].世界历史,1999年,第2期。
[[5]]?白建才:苏联解体后美国学术界对冷战史的研究[J].世界历史,1996年,第1期。
[[6]]?何维保.星球大战计划与里根政府的对苏战略[D]北京: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0.包卫.冷战最后一幕——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始末[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何维保和包卫的论文都认为美国战略防御计划是导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的重要因素。高腾.里根政府对苏政策转变原因探析[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这篇论文讲到里根利用苏联在经济、军事方面的危机等对美国有利的形式,转变了对苏联的政策,而苏联面对国内外的困局,需要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所以苏联需要缓和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而言,美苏关系的缓和是以苏联的妥协和退让为前提的,而苏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王献哲.里根政府对苏政策研究(1985-1989)——基于美国解密外交档案的考察[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该论文认为里根的四位一体战略,包括战略防御计划,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