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2.1 生物的遗传现象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2.1 生物的遗传现象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4-01 08:0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我国汉代学者王充对这种生物现象就有过恰当的概括,即“物生自类本种”。意思就是说:一个物体的个体产生同一物种的后代,每一物种的个体都继承前代的各种基本特征。概括地说,所谓遗传,就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等。本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有关生物繁殖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现象。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三个孩子及其家人所具有的相似特征。
  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的解释。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会查阅和搜集有关植物遗传的资料。
  2、科学知识
  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比如头发,单、双眼皮,肤色等。
  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遗传的。
  了解遗传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感受遗传的神奇和美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2.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自己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照片。
一、 导入
1、师:能告诉老师你们都长得像谁呢?
2、 师:老师这儿有3位小朋友的照片,你们能找出谁是他们的爸爸妈妈吗?(PPT)
3、师:你们是依据什么来判断他们是一家人呢?
  生:说出一些相似的特征。
二、学习新课
1、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刚才我们已经发现孩子和父母之间多少都有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科学上称为“遗传”。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生物的遗传现象。
同学们把科学书翻到第P14页,一起来读一下遗传的定义。
(2)你有没有被爸爸妈妈的同事或者是亲戚朋友说过很像你妈妈或者爸爸呢?
(3)课前我们请同学带来了他们家人的照片,我们现在就来找找他们的父母。
(投影仪出示)
(4)不少同学也带来了自己家人的照片,那现在4人小组把照片混合一下后,
传到旁边一个4人小组,看看其他小组的组员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们的家人。
(5)老师这儿收集了几张人物的照片,同学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像不像。
2、动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15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实验册同
时翻到P15,先自己思考填写在实验册上,马上请同学来说说你的发现。
(2)这儿还有几张动物们的照片呢!(PPT)
3、植物间的遗传现象
(1)遗传现象除了人和动物有以外,植物间存不存在遗传现象呢,请大家把书翻
P16页,假如………同时把实验册打开到P15仍然先自己思考填写,马上请同学回答。
来看孟德尔的发现,结合ppt。
小结: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4、猜想
这是一张猫妈妈的照片,下面都是它的孩子,同学们猜想一下猫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5、总结
不仅人类每代间有遗传现象,动植物也存在同样的遗传现象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遗传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PPT出示更多谚语)
思考:人的智力与遗传有关吗?
小结:后天人为的改变特征是不可以遗传的!
四、课堂练习
五、拓展作业
今天我们观察到的遗传现象主要是外形特征,除了外形特征可以被遗传外,还有哪些可以被遗传?回家问问父母,了解一下性格、脾气、习惯等方面也会遗传吗?
六、教师寄语:只有善于观察,相互比较,勤于思考,才能真正学好科学。
七、板书设计: 生物的遗传现象
或多或少
子女-----------------------------父母
相似的特征
2、1《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反思
本课是科学课标“生命世界”中的部分。是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孩子与父母的相似特征,从而了解遗传现象进而发现动植物也有遗传现象。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以往说到科学课,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让学生亲历亲为,动手去操作,即“实验”。可是,“动手操作”是否就是“探究”的唯一途径?“科学探究”是否就一定要动手?本节课的实践再次证明:学生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而科学思维才是探究的灵魂,没有思考的观察,只能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不可能获得重大发现和规律性的认识。因此,在进行课堂设计时,重在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思辩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紧紧围绕“我为什么像爸爸、像妈妈?”“这是遗传吗?”“想认识遗传应该怎么样做?”“人有遗传,动物有遗传,植物也有遗传,这说明了什么?”等问题进行碰撞研讨式思维活动,使学生很快明白世界上所有能繁衍后代的生物都有遗传,遗传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现象。
通过探究任务的形成和解决,得到了科学思维的发展和锻炼。我认为.这种以“思中做,做中思”为特征的思维参与过程,是“探究”属性中较易被人忽略而又最值得重视的一个属性,是“探究”的本质属性和核心所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训练、找寻规律的过程。通过科学教学帮助学生习得科学方法和理性科学思维,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最高境界。所以,在科学探究系列活动中,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到底是以什么为核心目标,是知识,还是面前这些“可塑之人的科学思维?',我们必须明确,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做;“信息”可以灌输,但“理解”却不能,因为理解是来自学生本身的科学思维,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不足之处就是没能把知识延伸的更宽更广。比如人的哪些特征还可以遗传,如:兴趣、爱好、习惯、性格等多方面。让学生大胆说说,这样课堂气氛是否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