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9.浣溪沙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写作背景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此诗。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①浣溪沙:
②蕲水:
③短浸溪:
④潇潇:词牌名。县名,即今湖北省浠水县。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形容雨声。⑤子规:
⑥无再少:
⑦休:
⑧唱黄鸡:杜鹃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不要。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借以表示时光流逝。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阅读理解“谁道”两字,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 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是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 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体会情感 苏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 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
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10.清平乐 黄庭坚(1045一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徽宗崇宁二年(1103),党祸已起,蔡京立元祐党人稗,黄庭坚被除名,编管宜州。有诗题为《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诸,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 这“十二月”是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童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此词的内容是“惜春”,而实际是影射时局。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清平乐
(宋)黄庭坚借着风势。因,凭借。①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②啭乌:婉转地鸣叫。③因风: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春天回到了哪里? 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那黄鹂千白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 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
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言虽尽而意未尽。
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阅读思考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寂寞无行路”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春归无行路 → 若有人知 →
春无踪迹 → 问取黄鹂 → 无人能解
分析手法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彻底绝望)(寂寞伤春)(假设希望)(更加失望)(最后希望)体会感情 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 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你认为这首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几句?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