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2课 圣雄甘地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1.1919年,促使甘地首次提出同英国政府不合作倡议的导火线是( )
A.英国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B.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计划”
C.国大党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计划”
D.殖民当局通过损害印度人民民主权利的法案
解析:选A 英国人的暴行让甘地认识到侵略者的残暴与反动,B、C两项从时间上就可以排除,D项导致甘地发动全国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故选A。
2.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法律要点被印度公众概括为“不需审讯、不要律师、不许上诉”。为了拒绝如此不合理的要求,甘地( )
A.组织了“文明不服从”运动
B.建立了非暴力抵抗基地
C.领导了“食盐进军”
D.提出了印度独立的要求
解析:选A 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培养忠实于非暴力不合作原则的骨干;1919年,甘地发动“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甘地亲自参加“食盐进军”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3.一位20世纪的历史人物,在从事民族运动的过程中,通过身体力行展现了“只有完全实现了非暴力的人,才能完全看到真理”,而他的夙愿就是“要使动摇的人皈依真理和非暴力”。该历史人物的主张最有可能是( )
A.不对殖民政府缴税 B.停止社会一切生产
C.担任殖民政府公职 D.反对妇女参与政治
解析:选A 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采取的方式是非暴力不合作,主张在政治、经济、教育、司法等各个方面拒绝与英国殖民当局合作,故A正确,C错误;非暴力不合作并非停止社会一切生产,只是反对英国的殖民当局,故B错误;非暴力不合作并不反对妇女参与政治,故D错误。
4.1922年,一个村庄的农民与当局发生冲突,烧死了20多名警察。甘地痛心疾首,绝食五天,并宣布停止非暴力运动。甘地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甘地主义不适应印度的国情
B.甘地对非暴力思想的执着
C.印度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与动摇性
D.英国殖民当局的残暴
解析:选C A观点不准确,因为印度最终不是通过民族独立战争获得胜利的,而是甘地领导的一系列斗争,才迫使英国承认印度独立;B、D虽符合史实,但没有揭示本质;C印度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动摇性正确阐释了印度资产阶级要求独立但在反殖民斗争中态度不坚决的史实。故选C。
5.1922年,甘地认为自己犯了“一个喜马拉雅山般的错误”,宣布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他所说的“错误”是指他( )
A.没有把斗争同群众的运动相结合
B.没有及时制止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
C.没有把运动控制在非暴力的范围之内
D.没有及时提出争取印度独立的目标
解析:选C 甘地主张采取非暴力的斗争手段,反对武装斗争。
6.2015年1月,一家美国酿酒厂在易拉罐上印制以“甘地”为原型的机器人画像,被印度人一纸诉状告上法院,这是因为( )
A.甘地带领印度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B.甘地是印度反抗外来侵略的领袖
C.甘地废除了印度的政教合一制度
D.甘地是虔诚的佛教徒,主张禁酒
解析:选B 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领导印度抵抗外来侵略,是印度的民族英雄,故B项正确。
7.甘地在一次演说中说:“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经济自给自足。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西方民众正在唯物(物质)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基于这种认识,甘地( )
A.组织了“食盐进军” B.提出“回到纺车去”
C.提出印度自治的目标 D.号召民众进行绝食
解析:选B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甘地反对西方的工业生活,希望社会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基于这种认识甘地提出“回到纺车去”,开展家庭纺织运动。B项与题意相符,故选B项。
8.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写道:“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指甘地)不会成功,或许他会像佛陀和耶稣一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是一种教益,为此,人们永远牢记着他。”诗人如此评价甘地是因为他( )
①多次组织群众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②领导全国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 ③领导印度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 ④创立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成为宝贵的思想财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甘地一生的活动。1950年印度取得了独立,而当时甘地已经去世,故③不符合题意。①②④均为其活动。
二、非选择题
9.甘地用独特的思想引领印度人民走向独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甘地出生于一个宗教家庭,从小受印度教思想的熏陶,其母对于印度教的无比虔诚和宗教的圣洁给甘地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所有的西方文化中,对甘地影响最深刻的莫过于世界文学巨人——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人道主义和宗教哲学著作《天国就在你心中》使甘地为之倾倒。
——朱其兵《历史教学要有“根”的情怀》
材料二: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精神资源来自“真理与爱及非暴力所产生的力量”。甘地在人际关系方面,崇尚博爱、平等。……甘地他们通过反复的和平抗争方式,反复冲击挑战这种政策与法规,也反复承受因此带来的惩罚,从而使某政策与法规在道义上无法立足,在法理上漏洞百出,在现实上举步维艰,最后唤起全民的抗争,同时也唤起政策、法规制定与执行者的反省,使他们不得不寻求走出现实困境的路径,终至双方坐下和平协商解决问题。
——王德邦《文明制度下的文明反抗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浅议》
(1)据材料一,指出甘地独特思想的来源。
(2)据材料二,指出甘地独特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试举两例说明甘地是如何践行这一思想的。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甘地独特思想的历史价值。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第一个省略号前后的信息分别概括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精神资源来自‘真理与爱及非暴力所产生的力量’。甘地在人际关系方面,崇尚博爱、平等”得出甘地思想的内容有非暴力、平等、博爱、强调真理;第二小问,结合甘地的行为事件归纳即可。第(3)问,据材料二“最后唤起全民的抗争,同时也唤起政策、法规制定与执行者的反省,使他们不得不寻求走出现实困境的路径,终至双方坐下和平协商解决问题”得出甘地的思想和行为唤醒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促使英国殖民者反省,促使英印以和平协商方式解决印度问题,推动了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
答案:(1)来源:宗教、家族环境、西方人道主义。
(2)内容:强调真理、博爱、平等、非暴力。
举例:创办凤凰新村,“文明不服从”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布运动,“食盐进军”,绝食。
(3)价值:唤醒印度民族意识;推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促使英国殖民统治者反省;最终使英印双方和平解决印度问题。
单元综合测评四
第四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驱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温馨提示:1.第Ⅰ卷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书写在试卷上;交卷前请核对班级、姓名、考号。2.本场考试时间为60分钟,注意把握好答题时间。3.认真审题,仔细作答,永远不要以粗心为借口原谅自己。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0小题,40分)
1.澳大利亚学者费约翰将20世纪中国的国际形象的转变过程概括为三句话,即“醒起来,站起来,飞起来”。其中标志着中国“醒起来”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中国的成立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20世纪中国”这一前提,可以把A、B两项排除。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醒起来”应指1911年的辛亥革命;“站起来”指新中国的成立;“飞起来”指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中国。
2.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请你为下列材料把脉,你看哪一项不适合( )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B.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C.它特别规定总统制与三权分立体制
D.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
解析:选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其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C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3.1913年7月8日,“驻汉口的英国领事用一种典型的上流阶层关于‘人民’观念的口吻指出:‘对于北方军事力量,湖北人民是把它作为法律和治安的一方来寄予同情的。’在长沙,‘大部分绅士,实际上整个商界’,持有同样见解”。这段材料说明( )
A.民主共和观念并未深入人心
B.二次革命缺乏坚实群众基础
C.袁世凯政权有广泛社会基础
D.国民党迅速分化、力量涣散
解析:选B 从材料中可理解到1913年二次革命时,湖北、湖南上流阶层“人民”是把北方军事力量“作为法律和治安的一方来寄予同情的”。这反映了二次革命缺乏坚实群众基础,袁世凯反动统治仍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4.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途中反复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主张。这次“北上”的直接原因是( )
A.袁世凯复辟帝制 B.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C.北京政变 D.北伐战争爆发
解析:选C 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时,孙中山并没有北上,故A项错误;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是在1915年,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是1924年,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国民会议”可知,这是在北京政变后冯玉祥电邀孙中山北上途中,故C项正确;根据史实可知,在北伐战争爆发之时,孙中山先生已然病逝,故D项错误。
5.1925年孙中山病逝,北洋军阀将领徐树铮送了一副挽联: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对该联的理解适当的是( )
A.该联反映出北洋军阀对国民大革命的恐惧
B.北洋军阀统治独裁专制,所谓“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是言不由衷
C.该联肯定了孙中山在反对军阀割据、维护国家统一中的重要作用
D.该联肯定了孙中山在维护民主共和中的重要作用
解析:选D 上联赞扬孙中山以建立平民政治为目标,创立的思想、政党都带有“民”字,下联称赞孙中山先生的伟大,真正做到了“天下为公”,也可理解为孙中山推翻了封建帝制的伟大功绩,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项符合题意。
6.“用自我牺牲去感化敌人,用自己的爱去召唤敌人心中的爱,如果爱回到敌人的心灵,哪怕仅存有一丝,敌人顷刻软化、变敌为友,暴力就会这样被战胜。”甘地“非暴力抵抗”的特殊的力量,实际上就是( )
A.政治的力量 B.军事的力量
C.外交的力量 D.道德的力量
解析:选D 甘地“非暴力抵抗”强调爱与真理的统一,以“仁爱”精神为主旨,其强大的特殊的力量实际上是道德的力量。
7.有人这样描写甘地:“他有宗教家的胸怀,革命家的魄力,凭着一把盐,几部纺织机……成为顶天立地的‘圣雄’。”这里所说的“凭着一把盐”的背景是( )
A.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食盐专营法
B.英国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C.英国殖民当局取缔国大党
D.印度出现盐荒
解析:选A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C的表述,均与史实及题意不相符;D“出现盐荒”,是对材料内容的曲解和误读,不符合史实;A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8.《新约·马太福音》第五章有这样一段内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你们听见有话说,‘要爱你的邻居,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下列哪个人物的思想和斗争实践与上述材料内容相符合( )
A.甘地 B.孙中山
C.拿破仑 D.华盛顿
解析:选A 题干材料反映了“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属于甘地的主张。
9.1835年,印度总督本丁克决定:“英国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在印度本地人中间提倡欧洲的文艺和科学,所拨出的一切教育经费最后完全用在英语教育上。”这表明英国当局力图( )
A.将英语教育融入印度本土教育
B.以行政手段促进印度基督教化
C.在印度大力推行西方文化
D.推进英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结合
解析:选C 从材料中“提倡欧洲的文艺和科学”“英语教育”等信息,可以看出英国当局力图在印度大力推行西方文化。
10.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得到了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广泛支持和响应,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印度与英国之间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B.非暴力就是印度争取独立的最佳方式
C.甘地得到印度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D.印度各阶层人民对资产阶级抱有幻想
解析:选A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就是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明确了这一点,本题就容易选择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60分)
11.(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文在海外倡导革命十数年,所怀抱的宗旨,不外发财与利己主义。彼对于党员毫无信义,别人替彼牺牲性命,彼则攒资财,只要中国内地起一回乱事,必给他作一回锅,那不是土匪作乱,良民抗粮呢?彼亦借口革命,向华侨敛钱募饷,敲进来的金钱,尽入私产……即如此次武汉起事……孙文早不来晚不来,单等南京大同确定,他才来到上海……一则借此机会,在海外向华侨多多敛钱;二则恐怕大局不稳,白来送死。
——《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的利害》
(《大公报》1912年1月27日报道)
材料二:孙中山先后致函时任外交总长的唐绍仪和参众两院议员,请求民国政府偿还“中华革命军借款”“总计二百七十万元”,其中“募借华侨款一百七十万元”,“日本商人债一百万元”。写道:“民国大定,乃于九月中使人请于政府,以为是之出资者皆为共和也,共和既复而一不之恤,是则在国家为寡恩,在国民为负义,故请求政府代为偿还,非徒以保个人之信用也……”
——摘编自1916年孙中山《致参众两院议员请
为偿还讨袁债务并辨诬函》
材料三:余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1925年孙中山《家事遗书》
材料四:“最后十三年北来(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其过津时,民众欢迎之如何热烈,津人当能记忆之。及病逝北京,移灵协和医院,与出殡碧云寺,及中央公园追悼会,全城数十万,殆全体参加,其空前盛大,尤不待论。因念中山先生一生,为平民的,为大众的,……而惟其爱民众、信民众也,故逝世之后,民众哀而慕之,十四年在北京送殡之数十万人,皆自动参加,非受人招致者也。先生生前,且不警戒,不防卫,而亦无往而不安全。今当遗体奉安,又何事戒备。北平之送灵,沿路之通过,南京之奉安,何不彻底为民众公开,许人人自由参加,而乃加以谨严之限制乎。吾人所谓感觉遗憾者,此也。中山先生之受民众感念,为其有爱民众信民众之真精神,凡称中山之徒,宜无时不体会此真精神,勿形式化、偶像化,甚至富贵化,不然,崇之似愈尊,诬之实愈甚,生者无所谓,死者之不安甚矣。”
——《送灵后之感想》(《大公报》
1929年5月27日报道)
(1)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为什么借款。(4分)
(2)概括材料一和材料四对孙中山的评价。从《大公报》前后的评价可以看出当时一般中国人对孙中山先生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
(3)通过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具有怎样的金钱观。(4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二“民国大定……故请求政府代为偿还”“1916年”“共和既复”等信息可知孙中山借款主要是为维护共和,反对袁世凯称帝。第(2)问,从材料一和材料四的态度不难回答评价;认识的变化主要是由不理解到理解、拥戴的变化。第(3)问,从材料二、三概括即可。
答案:(1)原因:孙中山为筹集发动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讨伐袁世凯的军费。
(2)评价:材料一:孙中山假借革命之名进行敛财,是贪生怕死之辈。材料四:孙中山是为民、爱民、信民的真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国父。变化:反映了民众由不理解孙中山革命,到理解孙中山,由衷敬佩和爱戴的过程。
(3)金钱观:孙中山先生借钱革命,不置产业,不留钱财给家人后代。
12.(20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涌现出一位杰出的民族主义者——甘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并不是不列颠人民统治印度,而是近代文明利用铁路、电报、电话以及差不多每一件被称为文明的胜利的发明在统治着印度……印度只有忘却它在以往五十年左右所学到的东西,才能得救。铁路、电报、医院、律师、医生以及这一类的东西都必须取消。
——南布迪里巴德著(何新译)
《圣雄甘地与甘地主义》
材料二:甘地把非暴力作为宗教信仰和不可更改的原则,明显地具有种种弊病和缺陷,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如绝对的非暴力不可能实现;贬斥一切暴力,给群众运动制定清规戒律,不准越雷池一步……在反革命暴力的镇压下,徒手的抵抗只能是无谓的牺牲;注重小处着眼,认为注重手段目的自明,往往导致轻重倒置,目标模糊。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甘地主义的实质。(6分)
(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评价甘地主义。(8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甘地的优秀品质。(6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铁路、电报、医院、律师、医生以及这一类的东西都必须取消”得出抵制西方物质文明;据材料一“并不是不列颠人民统治印度……才能得救”结合所学得出实现印度自治。第(2)问,据材料一中“印度只有忘却它在以往五十年左右所学到的东西,才能得救”并结合所学得出抵制西方文明,不利于印度的近代化;据材料二“给群众运动制定清规戒律,不准越雷池一步”得出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不利于群众的真正觉醒;据材料导语“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涌现出一位杰出的民族主义者——甘地”并结合所学得出甘地主义抵抗了英国殖民侵略,捍卫了印度民族独立。第(3)问,据材料一中“才能得救”得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结合所学得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答案:(1)实质:抵制西方物质文明;实现印度自治。
(2)评价:甘地主义抵抗了英国殖民侵略,捍卫了印度民族独立,但是抵制西方文明,不利于印度的近代化,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不利于群众的真正觉醒。
(3)品质: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
13.(24分)孙中山和甘地都对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解决农民的痛苦,归结是要耕者有其田。这个意思,就是要农民得到自己劳动的结果,要这种劳动的结果不令别人夺去了。……统一之后,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所谓禁止洋布,便是抵制英国进口的纺织品,他认为这是经济侵略手段之一,使得印度原有的纺织工业一落千丈。更深入一层的观察,他根本反对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因为那是资本家压迫劳工。……当然他更是一位爱国者,藉着纺纱织布鼓舞着亿万的印度人民,走向团结为国的一致目标之下,不为谋利,同时却是帮助他人,至少是充分做到了自服其布。
——吴俊才《印度史》
(1)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经济主张。(6分)
(2)开展家庭纺织运动是甘地经济自主运动的主要内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地提倡手工纺织运动的作用。(9分)
(3)据上述材料,说明孙中山和甘地对待西方工业文明的不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经济主张的相同目标。(9分)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归结是要耕者有其田”“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可得出耕者有其田;振兴实业;节制资本。第(2)问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甘地提倡手工纺织运动有利于抵制英国经济侵略;有助于农村手工业发展,改善民众生活;激发了人民的民族意识,推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开展。第(3)问,第一小问对比材料一、二可知,孙中山主张发展实业,甘地反对大机器生产;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共同目标是经济独立自主,人民生活改善。
答案:(1)主张:耕者有其田;振兴实业;节制资本。
(2)作用:有利于抵制英国经济侵略;有助于农村手工业的发展,改善民众生活;激发了人民的民族意识,推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发展。
(3)态度:孙中山:主张发展实业(或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甘地:反对大机器生产。
相同目标:经济独立自主;人民生活改善。
第四单元 第1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1.1905年夏,孙中山曾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这表明孙中山( )
A.认识到清朝的覆亡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B.已感到建立统一资产阶级政党的迫切性
C.已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公认领袖
D.看到了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解析:选B 从题干信息尤其是“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可知建立统一政党的必要性。
2.(2019·武汉高二检测)有人评价说:“孙中山是中国的伏尔泰,大东亚地区的杰斐逊。”他赞颂的应当是( )
A.孙中山建立中国同盟会
B.孙中山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C.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D.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
解析:选C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杰斐逊是美国政治家和思想家。两者的相同点在于都是思想家。因此,他赞颂的应当是孙中山在思想方面的成就,故选C。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改造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最能体现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当时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措施是( )
A.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B.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宣布国内各民族平等
D.规定国家的主权属于国民
解析:选A 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下实行责任内阁制。
4.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坚持民主主义立场,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等一系列革命战争。这一时期孙中山的革命宗旨是( )
A.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 B.彻底反帝反封建
C.捍卫民主共和制 D.打倒列强除军阀
解析:选C 此时期孙中山坚持民主主义立场,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独裁,捍卫民主共和制,但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和口号,因此B、D两项错误,A项反袁的说法片面,C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
5.孙中山在遗嘱中说:“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在他一生的斗争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三大政策 D.国民党“一大”宣言
解析:选C 孙中山的遗嘱“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实质上指要完成中国的民主革命,就必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6.孙中山病逝后,蔡元培曾作挽联祭奠:“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挽联所肯定的孙中山的主要功绩是( )
A.创建中国同盟会
B.推翻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组织发动“二次革命”
D.积极领导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符合史实和题干要求,故B项正确。
7.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孙文之幸运和伟大之处,便是他居然能两度掌握主题。”最能代表孙中山两度掌握时代主题的革命活动分别是( )
A.辛亥革命、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C.二次革命、护法运动 D.辛亥革命、国共合作
解析:选D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要求开辟独立发展道路,孙中山顺应中国社会发展要求,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20世纪初期,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潮流,孙中山顺应这一趋势,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促成国共合作。所以选D项。
8.某处名胜古迹有这样一副对联:“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对联中的“先行者”的遗愿是( )
A.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平等
B.君主立宪,挽救民族危亡
C.思想启蒙,革新传统文化
D.扶助农工,实现共产主义
解析:选A 孙中山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努力实现民主共和和民族独立,A项符合题意;B项“君主立宪”错误,排除;孙中山宣传民主思想的同时并没有彻底批判传统文化,C项错误;“实现共产主义”不符合孙中山的阶级立场,D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9.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时代价值既体现在其所处时代,也传承历史、影响至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利用(西方)战时宏大规模之机器,及完全组织之人工,以助长中国实业之发达,而成我国民一突飞之进步。将来各国欲恢复其战前经济之原状,尤非发展中国之富源,以补救各国之穷困不可也。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
——摘自孙中山《实业计划》(1921年)
材料二:孙中山在传统儒家思想熏染和历史启示下,结合西方社会主义土地学说,创造性地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并在中国共产党帮助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进一步发展。在土地所有制问题上,主张通过地主报价,将原租的一部分给予地主,涨价部分归公,与民共享;必要时照定价收买,最终使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
——摘编自沈渭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关于中国“实业发展”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这些主张对当时中国民主革命有何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时代价值。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利用(西方)战时宏大规模之机器,及完全组织之人工”得出利用西方国家的生产与人力资源;据材料一中“发展中国之富源,以补救各国之穷困不可也”得出发展实业关乎世界经济恢复与发展;据材料一中“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得出须掌握发展实业的主权;据材料一中“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得出发展实业事关中国存亡。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涨价部分归公,与民共享”并结合所学得出平均地权;据材料二“使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并结合所学得出耕者有其田。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在中国共产党帮助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进一步发展”并结合所学得出,有助于实现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第(3)问,据材料二“涨价部分归公,与民共享”得出重视民生;据材料二“在传统儒家思想熏染和历史启示下,结合西方社会主义土地学说,创造性地提出……进一步发展”得出继承创新中外经济思想。
答案:(1)观点:利用西方国家的生产与人力资源;发展实业关乎世界经济恢复与发展;须掌握发展实业的主权;发展实业事关中国存亡。
(2)主张: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影响:有助于实现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3)价值:重视民生;继承创新中外经济思想。
(共51张PPT)
第四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1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高屋建瓴、绝顶览胜
体系网络导图
基础梳理、拓展延伸
教材精细解读
传统
西方资本主义
香港西医书院
医国
政治
上书请愿
檀香山
东京
驱除鞑虏
合众政府
平均地权
革命团体
民主革命
革命政党
康有为
南京
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共和国
三权分立
议会制
责任内阁制
法律
君权
自由权利
民主要求
反帝反封建
封建君主专制
民主共和
宋教仁
善后大借款
二十一条
段祺瑞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广州
滇
桂
陈炯明
共和
十月革命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
工农革命
广州
反帝反封建
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
政治基础
第二次直奉
北京政变
国民会议
不平等条约
中国民主革命
振兴
重难探究、知能优化
重点难点突破
问题解答、利教益学
教材作业快递
即时巩固、基础达标
课堂即学即练
word部分:
请做: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综合测评、素能提升
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
(共7张PPT)
第四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驱
单元整合提升
专题体系构建
专题知识归纳
(共40张PPT)
第四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2课 圣雄甘地
高屋建瓴、绝顶览胜
体系网络导图
基础梳理、拓展延伸
教材精细解读
印度教
素食主义
法律
基督教
仁爱
真理
真理
种族歧视
凤凰新村
坚持真理
南非
国大党
阿姆利则
独立
食盐专营法
食盐进军
自治
英国退出印度
独立
暴力
印度教
重难探究、知能优化
重点难点突破
问题解答、利教益学
教材作业快递
即时巩固、基础达标
课堂即学即练
word部分:
请做: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综合测评、素能提升
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