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课件+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课件+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1 21:48:47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高屋建瓴、绝顶览胜
体系网络导图
基础梳理、拓展延伸
教材精细解读
李渊
文学馆
李元吉
房玄龄
杜如晦
李元吉
魏征
房玄龄
杜如晦
民本
唐律
进士科
突厥
薛延陀
吐蕃
战而后和
西突厥
羁縻府州
安西都护府
天可汗
文成公主
鸿胪寺
通婚
示存异方之教
玄奘
长安
新罗
大化改新
封建化
帝范
重难探究、知能优化
重点难点突破
问题解答、利教益学
教材作业快递
即时巩固、基础达标
课堂即学即练
word部分:
请做: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综合测评、素能提升
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
(共13张PPT)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单元整合提升
专题体系构建
专题知识归纳
第一单元 第1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1.李斯曾建议秦王嬴政:“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挟荆,东以弱齐、燕。”据此可知,李斯认为秦统一六国应先攻打(  )
A.魏、齐 B.楚、燕
C.赵、韩 D.赵、燕
解析:选C 由“赵举则韩亡……一举而坏……”可知,李斯认为应先攻打赵、韩两国,然后顺势消灭其他四国,故C项正确。
2.观察下图,请问以下哪条信息不能从图片中得出(  )

A.皇帝至高无上 B.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C.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D.丞相任命太尉
解析:选D D项既不符合史实,也不能从图中直接得出,故符合题意。本题选D项。
3.《荀子·君道》中有:“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秦朝负责监督百官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刺史 D.御史大夫
解析:选D 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督百官。
4.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秦始皇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  )
A.灭六国 B.推行郡县制
C.实行分封制 D.北击匈奴,修长城
解析:选B 秦朝建立后认为原先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的原因是实行了分封制,故推行郡县制以防重蹈覆辙。
5.开创了大一统帝国的秦朝仅存约15年的时间。造成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  )
A.武将篡权 B.苛法暴政
C.外族入侵 D.诸侯争霸
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治国,实行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因而灭亡,故B项正确。
6.秦始皇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以下对秦始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完成了统一,使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发展
B.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C.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D.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解析:选A 秦始皇虽对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他的暴政导致民怨沸腾,阶级矛盾激化,使人民生活不能安定,也未能使国家经济繁荣发展。所以A项不符合史实。
7.李贽说:“始皇帝,千古一帝也。”唐朝吴兢说:“始皇暴虐,至子而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前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
B.前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
C.前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前的秦始皇,后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后的秦始皇
D.以上说法全都不对
解析:选A 由“始皇帝”首先排除C项。李贽所说“千古一帝”主要从秦始皇的功绩即统一中国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入手;吴兢所说“暴虐”从秦的暴政——残暴统治入手。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错误。
8.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要理解其中关于秦始皇的评论,可能需要依据(  )
A.统一文字、焚书令、秦朝速亡
B.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秦朝速亡
C.焚书令、秦朝速亡、 科举制度
D.焚书令、秦朝速亡、后世没有采用该手段
解析:选D 材料中顾颉刚指出,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推行严刑峻法,实行了“焚书坑儒”,禁止人民读书,但是没有达到想要的目的。秦始皇在思想统治上的失败一方面加快了秦朝的灭亡,另一方面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借鉴,所以D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9.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太史公曰: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彊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二: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口、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而当时之筑长城者,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
(1)据材料一、二,概括司马迁和康熙帝批评秦始皇修筑长城所持的共同理由及其目的。
(2)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对秦始皇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其目的。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不以此时彊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和材料二中“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的信息中概括其理由,其目的从他们的阶级立场来分析。第(2)问,从材料三中“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修筑长城有助于稳定北方边防;从“始皇虽无道”“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的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否定其暴政和专制。联系孙中山所处的时代,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以及孙中山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来分析其目的。
答案:(1)共同理由:忽视德政,不顾及民生。目的:缓和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回答任意两点即可)
(2)评价:肯定修筑长城有助于稳定北方边防;否定其暴政、专制。目的:强化民族危亡意识,鼓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共37张PPT)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1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高屋建瓴、绝顶览胜
体系网络导图
基础梳理、拓展延伸
教材精细解读
商鞅
统一方略
韩国












始皇帝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郡县制
百越
匈奴
桂林
南海
中央集权
小篆
统一
经济文化
度量衡
货币
咸阳






焚书坑儒
长城
阿房宫
骊山
诸侯割据
重难探究、知能优化
重点难点突破
问题解答、利教益学
教材作业快递
即时巩固、基础达标
课堂即学即练
word部分:
请做: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综合测评、素能提升
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
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1.贞观十年,李世民为自己营建陵墓时,特令工匠用青石凿刻自己分别乘六匹战马的浮雕,立于陵前,象征亲身经历的六大主要战役。在其完成统一的征战中,取得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的标志是(  )
A.消灭薛举集团
B.消灭刘武周的力量
C.击败窦建德、王世充集团
D.大败东突厥的军队
解析:选C 通过击败窦建德、王世充两大集团,河南、河北尽归唐朝所有。中原地区的取得,标志着唐朝取得了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2.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这说明唐太宗(  )
①尊重法律的独立性 ②认可皇权有限 ③主张法权高于皇权 ④重视法制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法律实际上是皇帝意志的一种体现,故③错误,排除,C项符合题意。

3.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生动地刻画了“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
B.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C.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D.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解析:选C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在封建社会“治世”时期,老百姓只是有一些剩余产品,得以从事再生产,不会富足安康,故排除A;唐太宗的个人作用虽然重要,但不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决定性因素,故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
4.休养生息政策是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以后,统治者实行宽刑薄税的政策,爱惜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统治的目的。唐初休养生息政策的突出特点是(  )
A.注重用人,善于纳谏
B.保证农民拥有土地和劳动时间
C.轻徭薄赋,注重生产
D.“存百姓”,变革赋税制度
解析:选B 唐朝初期实行纳绢代役和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拥有土地和劳动生产时间。
5.《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此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
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B.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景仰
C.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解析:选B 解题需阅读分析材料,把握材料观点,“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说明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景仰。A、C、D三项并未从材料中反映出。故选B项。
6.唐朝陈陶的《陇西行》中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的句子。这句话指的是(  )
A.唐对东突厥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B.唐蕃和亲促进了民族融合和西部地区社会的进步
C.唐朝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盛世的集中表现
D.秦朝以来我国政府重视西部的开发
解析:选B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唐朝”“陇西”“和亲”“一半胡风似汉家”,再联系教材所学的唐蕃和亲的史实,就可排除A、C、D三项,B项正确。
7.历史记载,唐太宗时期曾经有人提议修复长城,唐太宗一笑置之,曰:“安民劳事。”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
A.唐初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
B.唐初北方无边患,长城已失去防御作用
C.唐太宗重视经济发展,不愿浪费人力物力
D.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中央
解析:选D 长城在古代中国起到的是抵御外敌的作用,但唐太宗时由于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归附中央,所以就没必要修筑长城,D项正确。
8.下图所示石碑文字讲述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古波斯传教士阿罗本来华要求在中国传播波斯教,得到太宗许可的故事,并记载了大量儒释道经典和波斯教典故。这一石碑的留存,证明了唐太宗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对外开放政策
C.民族团结政策 D.仁义为本原则
解析:选B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讲述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情况,这得益于唐朝对外开放政策。A项属于经济措施,C项属于民族政策,D项属于政治措施。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二年,唐太宗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曾下诏停修劳民伤财的洛阳乾元殿,并且表示:“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
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四月,唐太宗感觉长安夏天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七月,他又嫌宫室狭小,不能尽显大唐威仪,又重修了玉华宫。玉华宫的建筑是“笼山络野”,耗费以亿计。
——以上材料均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太宗有何变化?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我们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国以人为本”“不夺农时”等关键信息概括其治国思想;从隋亡的历史教训、儒家思想
的影响以及唐太宗个人品质等方面分析其成因。第(2)问,从材料一“虽露居亦无伤也”到材料二“耗费以亿计”修筑玉华宫反映了唐太宗的变化;评论历史人物应客观公正地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评价。
答案:(1)思想:以民为本,不夺农时。
原因:唐太宗个人品格(善于反思和自我批判);吸取隋亡教训;以儒家“仁政”思想为指导;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变化:从与民休息、克制个人生活欲望变为奴役百姓、贪图享受。
评价:唐太宗即位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可以说是明君,但他晚年也贪图享受,劳民伤财,走向自身的反面。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全面看待其在不同时期的作为。


(共39张PPT)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高屋建瓴、绝顶览胜
体系网络导图
基础梳理、拓展延伸
教材精细解读
玄烨
鳌拜
郑成功
蒙古
鳌拜
黑龙江
鳌拜
平西王吴三桂
平南王尚可喜
靖南王耿精忠
施琅
郑克塽
台湾府
乌兰布通
昭莫多
噶尔丹
万世师表
喇嘛
多伦
达赖
班禅
哲布尊丹巴
章嘉
分而治之
雅克萨
尼布楚条约
近代
乌苏里江
库页岛
中国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康乾盛世
重难探究、知能优化
重点难点突破
问题解答、利教益学
教材作业快递
即时巩固、基础达标
课堂即学即练
word部分:
请做: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综合测评、素能提升
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
单元综合测评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温馨提示:1.第Ⅰ卷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书写在试卷上;交卷前请核对班级、姓名、考号。2.本场考试时间为60分钟,注意把握好答题时间。3.认真审题,仔细作答,永远不要以粗心为借口原谅自己。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0小题,40分)
1.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的目的是(  )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削弱地方权力
C.建立中央集权 D.防止大臣专权
解析:选A “三公”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之手,因此秦始皇设置“三公”既能使其帮助自己处理事务,自己又能掌控国家权力,故A项正确。
2.秦始皇统一国家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其中最有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对立的举措是(  )
A.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
D.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解析:选C 题中涉及的是地方与中央,A项属于中央机构,与此无关;B项分封制与秦朝无关;D项有利于加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控制地方,但不是最主要的;C项则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来体现,有利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符合题意,正确。
3.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3年咸阳一位商人坐马车来到象郡,用他携带的200枚秦半两钱买了三个象牙和109斤水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记载(  )
A.属实 B.不可能是事实
C.不能判断 D.有可能是事实
解析:选D 秦当时已“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半两钱”,增设象郡,并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因此史书记载的有可能是事实。
4.四位同学围绕“玄武门之变”这件事,就如何评价唐太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那么你认同下列谁的观点(  )
A.李世民杀兄夺位,残忍至极,功绩再大也不值得肯定
B.尽管李世民遭到李建成、李元吉的暗算,他也应该无条件避让
C.根据古代中国的分封制原则,李世民根本无法继承帝位
D.尽管李世民登基名不正言不顺,但这无法改变他是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历史地位
解析:选D 从史实看,“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继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故应对其持肯定态度,本题选D。
5.唐太宗自评:“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这段话体现唐太宗的统治思想是(  )
A.“存百姓” B.知人善任
C.济世安民 D.轻刑薄赋
解析:选B 材料大意是国君多厌恶正直之士,或明或暗地诛杀无辜,没有哪一代不是这样;我即位以来,正直之士并肩立于朝廷,不曾贬退、责罚一人,故B项正确。
6.唐太宗曾经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
B.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C.让庶族地主获得晋升仕途之道
D.实行各民族和睦的政策
解析:选A 材料体现了唐太宗“心存百姓”的思想,认为国家要想长久必须心存百姓。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7.封建史学家描述“贞观之治”时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此皆古昔未有也。”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史学家对“贞观之治”有夸大溢美之词
B.反映出唐太宗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
C.说明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D.客观公正地反映出“贞观之治”的真实面貌
解析:选A 由题干材料可知描述的“贞观之治”有些夸张,如“无复盗贼,囹圄常空”等。
8.(2019·广州高二检测)“千古一帝”并非历史学家对古代帝王的严谨评价,但却为近年来的历史题材影视剧所常用。假如你是这些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史学顾问,那么,你会否定下列哪一编导的剧目策划(  )
A.秦始皇——开创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纪元
B.唐太宗——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带入鼎盛时期
C.唐太宗——大唐盛世的奠基者
D.康熙帝——顺势而为,勇立世界历史发展潮头
解析:选D 本题应把握三位帝王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特征。康熙帝时中国处于清王朝的所谓盛世时期,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由盛转衰,日暮西山,而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开始向近代迈进,故D项中“顺势而为”的说法错误。
9.在郑成功收复管理台湾二十多年后,踞守台湾的郑经之子郑克塽又投降清朝,对这两种行为评价正确的是(  )
A.两者都应肯定 B.两者都应否定
C.否定前者、肯定后者 D.肯定前者、否定后者
解析:选A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反侵略行为,应予以肯定。郑克塽投降清朝,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应予以肯定。
10.康熙帝和吴三桂斗智斗勇的故事,至今在民间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康熙帝和吴三桂等三藩之间的矛盾斗争,从清朝初期国内的局势看应当属于(  )
A.满汉民族间的矛盾
B.清王朝与明王朝残余势力的矛盾
C.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D.封建国家内中央政权与分裂割据势力的矛盾
解析:选D 从清初中国国内的状况看,统一是大势所趋。因而,吴三桂等三藩是分裂国家的地方割据势力,而康熙帝代表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力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60分)
11.(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等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唐太宗在总结他的事业成功的经验时说:“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明诛暗杀)……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
材料三: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朝廷)议和,请求“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而不削发登岸,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请求。
——《中国通史全编》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在地方管理上采取了什么措施?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这项措施的?(10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系统地总结了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经验,请概括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三点内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6分)
(3)根据材料三,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3分)
解析:第(1)问要求回答的是秦始皇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评价时可从对当时和后世两方面回答。第(2)问从材料二中归纳出三点即可。第(3)问主要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湾与大陆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方面来分析。
答案:(1)措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评价: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经验:善于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善于纳谏;采取平等的民族政策。
(3)原因: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
材料二: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
——《贞观政要·崇儒学》
材料三:(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幸曲阜,诣先师庙,行三跪九拜之礼。
——《东华录》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位帝王对儒学的态度与措施。(12分)
(2)如何认识三位帝王对儒学态度的差异?(8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皆坑之咸阳”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打压儒学,焚书坑儒;从材料二中“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于国学……以仲尼为先圣……”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大收天下儒士;从材料三中“诣先师庙,行三跪九拜之礼”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崇尚儒家文化,拜祭孔子,恢复开科取士。第(2)问可从儒学本身以及统治者的态度、目的等方面分析。
答案:(1)秦始皇:打压儒学,焚书坑儒。唐太宗: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康熙帝:崇尚儒家文化,亲自祭拜孔子,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
(2)认识:儒学在秦代更多体现保守的一面,在唐代、清代则经过自我调整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所以统治者对其态度不同;无论统治者对儒学态度如何,最终目的都是巩固封建君主专制。
13.(21分)(2019·全国卷Ⅲ)材料: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
——据《旧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9分)
(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12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可得出其功绩之一是平定安史之乱;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可得出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由“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可得出为国家培养了人才。第(2)问,根据材料“‘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可得出身强体健,善于领兵,英勇善战;根据材料“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可得出勇于担当,有勇有谋;由“‘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可见他具有政治智慧。
答案:(1)平定安史之乱;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培养人才。
(2)身逢时势,勇于担当;忠于朝廷;身强体健,善于领兵,英勇善战;富有政治智慧。

第一单元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与康熙帝有关的史实及其评价,搭配正确的是(  )
A.亲征噶尔丹——解决了中国和俄国东段边界问题
B.多伦会盟——巩固了清朝对天山南北地区的统治
C.智除鳌拜——增进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巩固海防
D.册封活佛——加强了清朝对蒙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解析:选D 亲征噶尔丹的作用是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蒙古诸部的控制,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A项错误;多伦会盟加强了北方边防和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故B项错误;智除鳌拜巩固了皇权,故C项错误;册封活佛加强了清朝对蒙藏地区的有效管辖,故D项正确。
2.1683年,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一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  )
A.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
B.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
C.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
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
解析:选D 通过“海上捷音”“海隅”等信息,便可排除A、B、C。故选D。
3.康熙帝第一次南巡到曲阜时,曾向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亲书“万世师表”悬于大成殿上。这说明(  )
①康熙善于学习和创新 ②康熙尊重汉族文化传统③“尊孔”有利于巩固清朝统治 ④康熙注意加强民族团结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 康熙一生文治武功,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重用汉臣,这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用儒家思想加强封建统治。
4.清朝前期,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
A.反对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
B.反对殖民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C.设置机构,处理民族事务
D.册封少数民族领袖,加强管理
解析:选A B项属于对外关系,故排除。C、D两项只是具体的政策,其目的为A项。A项是对民族关系特点的提炼概括。
5.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本题可运用排除法。①把中国理解为中原地区是不对的,中原地区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故排除①;对外使用“大清”的朝号一直持续到晚清,故排除③。选C。
6.判断以下电视剧场景,哪个符合历史史实(  )
A.《康熙王朝》中,康熙派彭春率军平定了三藩之乱
B.《鹿鼎记》中,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并从郑克塽手里收回台湾
C.《小宝与康熙》中,康熙帝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
D.《康熙秘史》中,康熙帝在多伦、乌兰布通战役中打败噶尔丹,迫使其兵败自杀
解析:选B 平定三藩之乱的将领是赵良栋等人,彭春是雅克萨战役的将领,雅克萨战役康熙帝未御驾亲征,A、C两项错误;平定噶尔丹叛乱的主要战役是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D项错误。
7.电视剧《康熙王朝》的主题曲《向天再借五百年》脍炙人口,流传极广。歌中以康熙帝的口吻唱道:“……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假如康熙帝的统治再延续下去,那么在他的统治下中国的发展趋势最有可能是(  )
A.继续保持世界强国地位
B.多民族国家分裂、解体
C.迅速实现工业化
D.难以避免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命运
解析:选D 结合必修一“鸦片战争”知识,联系本课内容,可以认识到康熙并未放弃封建专制统治。拒绝重大变革的清王朝,使中国远远落后于发展资本主义的西方国家,为中国在19世纪遭受西方侵略埋下了可怕的伏笔,故D项正确。
8.晚年的康熙帝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我们今天对他予以肯定性的评价,主要立足点是(  )
A.一生兢兢业业为大清贡献颇多
B.他运筹帷幄,平定三藩叛乱和噶尔丹叛乱
C.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他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解析:选C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也就是从对国家与民族的最主要贡献这一角度,可知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9.康熙帝认为:“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相机徐图,则贼(指台湾的郑氏政权)何时可尽灭乎!夫师行既劳,民力亦重困。若能一举而贼速灭,地方速平,则大兵自无野处之苦,而民困亦可甦(同“苏”)矣。
——《康熙起居注》
材料二:近据甘肃巡抚刘斗等合词奏称,莫洛有益地方,兵民数千哀求代题留任。又据西安等处乡约百姓赵琏等称,莫洛、白清额实心实政,老稚感悦,保奏留任等语。朕思简用督抚,原欲其绥辑地方,爱养百姓。今莫洛……俱著复原官仍留任,以后著意殚心供职,以副朕宽宥任用之意。
——《圣祖仁皇帝(康熙)御制文集》
材料三:强调君主对民的责任与义务是民本思想中最有意义的一点。康熙皇帝就经常告诫自己:“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他谨慎地履行政务,目的在于使万民无忧、皇权稳定。然而,这种政治责任是建立在君主的道德自觉上的。
——张文英《康熙时期对“舆情”的使用及其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的策略及其目的。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留任莫洛等官员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康熙帝的执政理念并作简要评价。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若能一举而贼速灭,地方速平”可知坚持速战速决;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大兵自无野处之苦,而民困亦可甦(同‘苏’)矣”可知目的是解决军队鞍马劳顿,减轻扰民等疾苦。第(2)问,根据材料二“近据甘肃巡抚刘斗等合词奏称,莫洛有益地方,兵民数千哀求代题留任”可知得到同僚认可和民众的支持;根据材料二“又据西安等处乡约百姓赵琏等称,莫洛、白清额实心实政”可知莫洛等实心实政;根据材料二“今莫洛……俱著复原官仍留任,以后著意殚心供职,以副朕宽宥任用之意”可知康熙帝的用人之道。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强调君主对民的责任与义务是民本思想中最有意义的一点”可得出康熙皇帝的执政理念是以民为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建立在君主的道德自觉上”可得出康熙帝的道德自觉,同时局限性体现在目的在于使万民无忧,皇权稳定,进一步巩固皇权。
答案:(1)策略:迅速收复台湾(速战速决)。目的:避免军队劳顿;减轻民生疾苦。
(2)同僚认可;莫洛等实心实政;百姓拥戴(顺应民意);康熙帝的执政理念;等。
(3)理念:以民为本。评价:有利于缓和矛盾、稳定社会;体现了康熙帝的政治责任和道德自觉;但根本目的是维护皇权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