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24. 河中石兽(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24. 河中石兽(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1 11:0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河中石兽
基础练习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àn),山门圮(pǐ)于河
B.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kǎn)穴
C.棹( zhuó)数小舟,曳(yè)铁钯(pá)
D.是非木杮(pèi),岂能为暴涨携(xié)之去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有误的一项是( )
A.-寺临河干 临:靠近。
湮于沙上 湮:埋没。
B.山门圮于河 圮:倒塌。
啮沙为坎穴 啮:冲刷。
C.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 帐:设置帐篷。
D.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研究,探求。
据理臆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3.下列语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B.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C.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非木柿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啮沙为坎穴
C.闻之笑日 其反激之力
D.山门圮于河 当求之于上流
5.文学常识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字____,_____代学者、_____家。
提升练习
1.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日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2.下列说法不符合课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寺僧按一般思维模式,认为水流会把石兽带往下游。
B.讲学家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认为石兽应在原地,只是“渐沉渐深”罢了。
C.老河兵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水流冲击石兽,就会冲走石兽下方的泥沙,使其出现坑洞,石兽就会倒入坑洞,长期这样“转转不已”,石兽就会往上游移动。
D.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三方的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理论知识更重要。
模拟练习
(山东临沂兰陵期末.9-10,12-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阅十余岁_________
(2)竞不可得___________
(3)如是再啮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石之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求二石兽于水中 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C.以为顺流下矣 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D.乃石性坚重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3.(★★☆)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答:
4.(★★☆)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1)众服为确论。
译文: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中考链接
(湖南常德中考,19-2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
(2)湮于沙上
(3)如是再啮
2.(★★☆)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
(1)一老河兵闻之
(2)当求之于上流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众服为确论。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
5.(★★☆)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答:
综合性学习
1.科学进步离不开科学精神。阅读下面材料,写出你认为的最重要的科学精神。
材料一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伽利略说:“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材料二爱迪生做了1 600多次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的试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碳丝灯泡.可以一次燃烧45个钟头。后来他在这基础上不断改良制造的方法,终于推出可以点燃1 200小时的竹丝灯泡。
答:
2.为了帮助理解课文,班级举行了“我读《河中石兽》”的大讨论活动,请你参与.、
(1)你认为文中讲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说出你的见解并与同学交流。
答:
(2)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
24河中石兽
1.B A.干gān。C.棹zhào。D.杮fèi。
2.C“设帐”在句中的意思为“设馆教书”。
3.B“棹”,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4.A A.两个“是”都是指示代词,意为“这,这样”。B.第一个“为”是介词,“被”的意思:第二个“为”是动词,“成为”的意思。C.第一个“之”是代词,指这件事:第二个“之”是助词,相当于“的”。D.第一个“于”是介词,意为“在”,第二个“于”是介词,意为“从”。
5.答案 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 晓岚 清 文学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避免写错别字,如“昀”不要误写为“筠”,“岚”不要误写为“兰”,等等。
1.D D项的“之”是助词,其他三项的“之”都是代词。
2.D根据课文内容,老河兵的见解是正确的,实践经验比理沦知识更重要。
1.答案(1)经过,经历(2)终了,最后
(3)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解析 根据平时的积累,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含义。如(3)句中的“啮”,本义是“咬”,在句中则是冲刷的意思。
2.B A.助词,的;助词,用在句中取消句子独立性;.B.两个“于”都是介词,“在”的意思。C.动词,认为;介词,为了。
D.表判断。就是:副词,于是。
3.答案(示例)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解析 根据事情的结局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主旨。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各方而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见,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答案(1)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解析(1)“服”是“信服”的意思,“为”是“认为”的意思,“确论”是“正确的言论”的意思。
(2)“究”是“研究、探求”的意思,“物理”是“事物的道理、规律”的意思,“是”是“这”的意思,“岂能”是“怎么会”的意思。
1.答案(l)倒塌(2)埋没(3)咬,这里意为冲刷
解析 对文言实词意思的掌握,除了注意平时的识记积累,还可以通过现代汉语词语的意思及字形的特点来理解。“圮”可以结合词语“坍圮”来理解,“湮”可以结合词语“湮没”来
理解,“啮”可以结合其字形来理解。
2.答案(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
(2)石兽
解析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在上文中找。(1)“一老河兵闻之”是第3段中的第一句,这句承接第2段,“之”指代第2段的内容,即“讲学家所说的话”。(2)“当求之于上流”的上文
是“凡河中失石”,故“之”指代的是“石兽”
3.答案众/服为确论。
解析“众”是主语,读的时候要和后面的部分分开。
4.答案 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解析 注意重点词“如…”“果”“得”的翻译:省略的宾语“石兽”需要补上;倒装的句子需要调整为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得于数里外”调整为“于数里外得”,、
答案“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解析“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就是“其一”的具体内容,“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就是“其二”的具体内容。
1.答案(示例)实践出真知,科学离不开实践。
解析从材料一的关键句“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可提出关键词“实验”;由材料二可知爱迪生的发明不是一次就成功的,而是靠多次的实践、试验。因此,最重要的科
学精神应是“试验”“实践”等。
2.答案(1)-是到河的下游找,理由是石兽会顺流而下。二
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找,
理由是河水的冲激会使石兽溯流而上。
(2)(示例)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诠释了在生活、学习中要注意联系实际,不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解析(l)读懂课文内容,提取文中的主要信息即可。(2)结合课文阐述的事理,依据自己在学习、生活中认识事物的经验,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