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1.会写“阀、避”等生字,正确读写“埋头、整理、书籍、抽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李大钊对工作高度负责、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形象。
3.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学习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1.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李大钊对工作高度负责、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形象。
2.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学习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搜集李大钊的相关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是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今天《十六年前的回忆》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
2.了解背景,简介李大钊。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简介李大钊。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二、检查预习,扫除字词障碍。
1.多种形式认读词语,重点正音。
埋(mái)头 沉(chén)着 书籍(jí) 含(hán)糊 军阀(fá) 抽屉(tì) 魔(mó)鬼 昏(hūn)倒(dǎo)
2.指导书写。
(1)“避”最后写“辶”。
(2)“哼”右边的“了”,不要写成“子”。
三、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
2.小组交流并讨论。
3.全班交流,理清叙述顺序:
①第一件事(2—7):写父亲被捕前烧掉书籍和文件、拒绝离开北京。
②第二件事(8—18):写父亲被捕的经过。
③第三件事(19—29):写我们和父亲在法庭上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
④第四件事(30—33):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害后的情形,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四、品读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重点品读语句: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1.从这段话的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反问句)
2.通过比较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反问的作用:突出父亲坚持留在北京工作的坚决态度。
①我哪能离开呢?②我不能离开。
3.离开北京意味着什么,不离开又意味着什么?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父亲选择了什么?
4.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坚决”“不能轻易”“多么重要”等关键词语体现了父亲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的大无畏精神。)
5.升华情感:
当时,军阀疯狂地镇压革命者,许多革命者被迫离开北京,整个北京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局势这样紧张,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多么忠诚于革命事业呀!这就是“我”的父亲。时隔十六年,“我”仿佛听到父亲对坚决地母亲说:(生齐读)“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
五、课堂总结。
多么可敬的革命先辈,面对危险毫不畏惧,下节课我们继续领略他无畏的革命精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品读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过渡:上节课,通过品读李大钊被捕前对妻子说的话,我们从人物的语言体会到李大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那被捕时、法庭上,他的哪些言行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使你深受感动呢?
(一)被捕时:临危不惧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①哪个词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慌不忙)
②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
(我们从“不慌不忙”一词中可以体会到父亲面对搜捕时从容镇定的英雄气概,明白父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
2.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①哪个词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严峻”是什么意思?)(严肃而厉害)
②想象:父亲这严峻态度仿佛在告诉敌人什么?
③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仅仅保持的是对敌人的轻蔑和不屑吗?保持的还有什么呢?
(勇敢,坚毅,沉着,视死如归的本色……)
④引读升华情感:
这就是“我”的父亲。时隔十六年,“我”仿佛看到父亲被捕时:(女生读)“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男生读)“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二)法庭上:视死如归。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体会抓住外貌、神态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革命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革命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
学生再读22段。
(三)被害后:人们缅怀。
1.课件出示李大钊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30-33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三、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2.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3.了解李大钊的其他故事。
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
被捕前 坚决不走
被捕时 不慌不忙
法庭上 平静沉着
被害后 敬仰怀念
忠于革命事业 坚贞不屈
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关键词句,采用换词或换句的方法点拨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去与文本对话,感知人物,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李大钊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较好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