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纸的发明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 纸的发明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1 21:1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纸的发明
教学目标:
1.会认“创、携”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累、鲜”,会写“术、伟”等12个生字,会写“造纸术、伟大”等3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4.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第一,第二板块,第二课时完成第三、第四板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梳理全文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纸”,说说你对纸了解多少?
提示:学生发言后,教师出示课后的“资料袋”进行补充。
(2)揭示课题。
提示:纸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纸的发明》。(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提示:请大家自由大声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碰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检查反馈,认读生字。
出示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词。
重点指导:理解“学富五车”(从课文中找解释)和“册”(设计一个微课,运用“字理识字法”——动态出示“册”字的演变过程,“册”像是用穿绳串联起来的大量竹片或木片)的含义,区分“洲”与“州”,读准两个多音字“累”和“鲜”。
(2)分自然段读通课文。
教师对难读的句子随机指导,尤其是重点段第4自然段,应该引导学生反复多读几遍。
3.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并想想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梳理并完成课后第1小题。
学生问题预设:造纸术是怎么一步步改进的?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归纳:纸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对于全世界民智的启蒙起到重要作用,所以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分类识记,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12个生字,观察归类,指导书写。
提示:将12个生字分成三类。“伟、保、约、验、阿、欧、洲、社”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录”是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注意上宽下窄,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下面不是“水”。“存”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社”要注意写好“示字旁”。
教师重点指导“洲、存、社”的写法。
2.学生独立写字,交流反馈。
三、细读体会,关注表达
1.聚焦用词,体会精准。
(1)这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语言的运用非常的准确,请大家找找,哪些词用得比较准确?
预设①:“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中的“之一”能否去掉?
预设②:“我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邻近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后来又传到阿拉伯世界和欧洲,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中的“极大”能否换词?
2.聚焦过程,体会生动。
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1)圈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自读体会。
(2)全班交流,相机出示:
剪碎或切断一>浸 捣一>捞一>晒
(3)回归课文段落,学生朗读。
(4)体会连续使用多个动词的作用。
提示:这样写比较生动具体,能体现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3.聚焦段落,体会谋篇。
师:这个单元的重点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一段是这样介绍的?
(1)默读课文,画找句子。
(2)反馈交流,指导点拨。
第4自然段总共三句话,第一句是写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第二句具体写了蔡伦如何改进造纸术,第三句写了这种造纸方法传承下来的原因。这一自然段是围绕着第一句话写的,找到了这句话就能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这就是“围绕着一个意思”构段的方法。 要找到这样的句子,需要我们对段落中每一句话的意思多加分析。
四、综合实践,交流调整
1.展示收集的材料。
本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是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本单元第一篇课文的课后已经布置了整理交流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练习,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汇报自己收集的材料。
2.讨论还需补充的材料。
3.尝试模仿介绍一种事物。
中华传统文化离不开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事物,如丝绸、竹子、茶叶、汉字、指南针、筷子等,请上网收集相关资料。以“某某的来历(或发明)”为题,对这一事物进行追根求源。 仿照《纸的发明》一文的写法,小组合作,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写一篇文章,介绍这个事物是怎么发明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