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活动课辅导—现代文阅读学案)A班
新《课程标准》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2、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3、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已的思考,作出判断。
阅读现阅读文言文目的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能够结合材料与试题的内容,找出材料中的有关信息,再通自己独立思考,快速分析做出判断;对课改的新题型,更要全面分析,灵活应对,并能有自己独道的见解和创新性的答题技巧。
阅读现代文的重点和难点
1、 弄清文段中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2、 能够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词语、精彩语句、重点段落的含义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3、 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某些相似之处的段落或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4、 能分辨出文中使用的不同表达方式。
5、 分析文章结构,划分文章的层次,归纳段意和中心。
6、 明了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和修辞,如:衬托、照应、比喻、对偶等。
7、 能分析文段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手法)。
阅读现代文的答题技巧
读一篇文章首先要着眼于整体感知;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主要写什么?有什么突出的特点?不能只抓住个别的词语或句子,而不及其余。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在阅读语体文时,文体特征就是我们应着力去牵的“牛鼻子”。
读记叙文时,应琢磨它写人还是记事,中心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还有人称、详略的安排等。
读说明文时,要把注意力放在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和运用的说明方法上。
读议论文时,要找准论点,并注意作者是怎样运用论据对论点进行深入的论证和阐述的。
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应强调顺藤摸瓜的原则。这里,“藤”指现代语体文的文体,“瓜”则是选文后要求回答的具体试题。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年来,由于课程改革的影响,阅读试题中出现了一类新的、开放性的、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试题。遇到这类题型,一定要审读清楚题干的要求,针对要求,谈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举最有典型意义的例子来表述,要谈出自己的看法或认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辅导过程
(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主要以记叙文为主,下面就这一方面进行具体辅导)
第一课时
记叙文阅读指导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从形式上看,新闻、通讯、特写、访问记、游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都可以归于记叙文的范畴。
1、能找出记叙的六个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了解记叙的线索。包括:以时间、空间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以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3、明确记叙的顺序。包括:顺叙、倒叙和插叙。
4、了解记叙的人称。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5、掌握记叙的中心和记叙的详略。
6、辨析记叙文中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常用的有:①记叙;②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③议论;④抒情。
7、能够抓住文章的中心,找出关键性的语句。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
8、能够分析结构,划分文章的层次,归纳段意和中心意思。
9、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句和深层含义。
阅读文段(一) 《白鹅》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次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滋味,它是依着它的胃口而选定的。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水盆偶然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饮水一口,在踏大步走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侯,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吃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没有吃完,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吃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这回就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了。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侯。因为邻近的狗很多,一狗方去,一狗又来蹲着窥伺了。临近的鸡也很多,也常蹑手蹑脚地来偷鹅的饭吃。我们不胜其烦,以后便将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免得它走远去,让鸡、狗偷饭吃。
1、解释下列词语(4分)
(1)窥伺———
(2)不胜其烦———
2、这段文章写鹅的吃饭。鹅吃饭有什么特点?(3分)
3、本段哪些语句写出了鹅的“傲慢之气”?举出一例加以说明。(3分)
4、此文段中多次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 (3分)
5、文章中和“当儿”的意义与用法一样的词是 。(1分)
6、此文段语言诙谐幽默,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鹅的喜爱。联系上下文,找出几个你觉得幽默有趣、使文段富有生趣的词。(至少2个)
参考答案
1、(1)窥伺:暗中观察,等待机会。
(2)不胜其烦:受不了其中的烦杂琐碎。
2、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 次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
3、“它一定从容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饮水一口,再踏大步走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此句把鹅慢吞吞的无视他人的傲慢写出来了。(或“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等)
4、拟人 将动物的世界赋予人的个性和情感,使文章风格风趣幽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情 趣。
5、时候
6、叫骂 供养 侍候等
阅读文段(二)《我记得她》
⑴二十五年了。
⑵如同二十五年前,我叩响了她的房门,我是她的学生;而今我带着我的学生来到这所中学实习。我的学生肃立在我身后,我肃立在她门前。
⑶七十六岁的她,苍颜白发,眯眼打量着来客。我含笑摘下呢帽;我的学生也满怀敬意:“靳老师!”
⑷她当然认不得我的学生——她的“徒孙”;却也似乎认不得我了。
⑸啊,老师,我要唤醒你的记忆。
⑹……
⑺“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⑻如歌的行板,悦耳的清音,发自你的内心——那旋律,构成一个美好的梦。这梦,并未远逝,至今缭绕在我心潮的上空,现在,我常给学生讲:优美的朗读,能拓展含羞不语的文学所蕴藏的意境。而当时的我,只有惊异;我怎么会听见童话中小天使那银铃般的歌声?
⑼“孩子们,想想,小朋友们看戏后划船回家,那船头的激水声为什么更其响亮了呢?”
⑽“因为夜深了……”
⑾“不,是因为他们肚子饿,想急着回家,就划得快些……”
⑿对同学们的回答,我不以为然,举起了小手。我是在家乡的小河中长大的。
⒀“那是因为逆……逆水行……行舟。”
⒁而课文中并没有写明顺水逆水的问题。也许没有必要写。也许静静的河汊,无所谓顺水逆水……总之,我的回答是她始料未及的。
⒂她笑了,一如当时的笑容。
⒃“有很多聪明的孩子……”她说,显然记不得我是其中的一个了。
⒄……
⒅那么,老师,你总记得困难时期吧?你带着我这个年纪最小的寄宿生到这里来,点燃小炉,一点盐,一点油,熬了一锅粥,叫我吃……滚烫的、醇香的粥,跟妈妈做的一样;你的叹息,也像妈妈爱怜的目光一样:
⒆“孩子,你太瘦了……”
⒇她再一次笑了,没有了叹息:“熬粥的日子,不少……”
(21)她依然记不得我。
(22)我和我的学生告别了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23)我的学生不无惆怅:“怎么会记不得你呢,老师?”
(24)“我记得她。”我说。
1.第⑵自然段加点的两个“肃立”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 和___ 的感情。
2.第⑶自然段加点的“打量”一词能否换成“端详”?为什么?
3.第⑻自然段划线句与前文的叙述关系密切,说明了什么?
4.第⒃自然段中“显然记不得”与前文 相呼应,又同下文的 和___________________ 相呼应。
5.第(21)自然段中写到“我”又说了这个铭刻心肺的故事,靳老师却“依然记不得我”,这说明了哪两层意思?
甲
乙
6.本文答非所问的结尾寄寓了哪些含义?
答:
参考答案
1、(2分)崇敬 爱戴(词序不分先后)
2、(2分)不能改换。“打量”是粗略地看;“端详”是“仔细”地看。对来访的客人仔细地看,显得不礼貌,所以只能用“打量”。
3、(2分)说明了“梦”的美好和“我”记忆犹新的原因。
4、(3分)“似乎认不得我了”;“你总记得……”“她依然记不得我”
5、(4分)甲.说明她的学生太多,桃李满天下;乙.说明靳老师对很多学生都很关怀,而且不图报恩。
6、(2分)这是点睛之笔,深化了文章主题。(1分)虽然老师记不得我,但我永远记得老师,不忘师恩。
附练习:
(一)、阅读《下岗》,回答下列问题
厂里作了动员,一周后公布下岗人员名单。
公布名单这天,她跟往日一样,准时赶到厂里,跟往日不一样的,是心绪有些乱。
公告栏前,已挤满了人。
她的心一下提到嗓眼上,她急急地挤上前,两眼焦灼而又认真地在那些名单上扫描。她暗暗祈祷:千万不要有自己的名字出现!
一行、两行、三行……只剩最后两行了,还没她的名字!也许……老天保佑!
她的心稍稍平静,猛然间两眼就呆住了!
她的名字赫然排在最后!
一阵昏眩袭来,泪水浸湿了她的眼。
她木然推起车,走出厂门,却茫然不知该往何处去。
她在街边公园发了一上午愣,这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呢?时近中午,她才心乱如麻地赶回家。
丈夫坐在沙发上悠闲地吐着烟圈:“你们厂大裁员,你没被下岗呢?”
“怎么会呢?”她一怔,随即轻松地笑道,“再怎么说,也还轮不上我呢。哦,你们那不也是……”
“嘿,我还算幸运,差点没……”丈夫说,“这下好了,再不用担惊受怕……来,吃饭,我今天特意提早回家做饭……原来我还担心你……”
“这不,让你空担心一场。”她说。俩人边吃边聊,这顿饭似乎吃得挺开心。
下午,丈夫去上班,她也推着车出门。出了门,漫无目的地走,不觉走到“跳蚤”市场,服装、小日用品、装饰品、小孩玩具,多得使人眼花,那些摆摊的人,有些面熟。她没心思细看,只是不停地转悠,天色近晚,方想起该回家了。
连着几天,她都这样过。
老这样下去,终究不是办法,她想。
她开始留心各种招聘广告。她也去过几家单位应聘,竞争的人太多,没聘上。
过了些日子,一条招聘保姆的信息引起了她的注意,各项要求她都挺合适,可是……干这种活儿,是不是太“那个”了些?
她还是决定去试试,到时真要不愿干,不干就是了。
她去了,获聘了。
这是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任务是每天负责打扫卫生,买菜做饭,报酬也还可观。
她老有种不自在的感觉,更怕让熟人知道,但却干得挺认真。
这天,主人家下水道堵塞,让她打电话请生活服务公司的人来疏通。
半小时后,服务公司派的人来了。
“是你?”她打开门的瞬间,不禁大吃一惊,来人是她的丈夫!
“你……”丈夫也大吃一惊。
“我……下了岗,所以……”她说。
“我也是。”丈夫 说,说着就动手干活,很快,管道便疏通。
“我一直觉得……”她说。
“嘿,彼此彼此。”丈夫笑起来,“不过,我们现在……不是挺好吗?”
“是啊。”她也笑起来了。
1. 这篇小说的故事高潮集中表现在( )
A. 她回家和丈夫的对话
B. 疏通管道时两人的对话
C. 下午,丈夫去上班,她也推着车出门
D. 她去了,获聘了
2. 下列句中的省略号属说话被临时中断或内容省略的一项是( )
A. “一行,两行,三行……只剩下最后两行了。”
B. “再怎么说,(下岗)也轮不上我呢。哦,你们那不也是……”
C. “我一直觉得……”她说。
D. “我……下了岗,所以……”她说。
3. 原文中使用省略号的地方较多,顺其意,你认为“‘我一直觉得……’她说”中省略号最好应补上( )
A. “我下岗了,没脸见人”
B. “我下岗了,但我一定能找到一份适合我的工作”
C. “我下岗了,等我找到工作,干好了再告诉你”
D. “我下岗了,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但我一定能在其它岗位出色工作,作出新贡献。”
4. 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 )
A. 丈夫 B. “她” C. 她和丈夫 D. 下岗工人
5. “她”和丈夫双双下岗,都没有明白地告诉对方。丈夫在谈话中曾有两次暗示,请把原句找出来。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是啊’,她也笑了起来。”“她”笑的原因是( )
A. 下岗后,找到了一份挣钱的工作。
B. 她不再有不自在的感觉,不再怕熟人知道了。
C. “嘿,彼此彼此”。相互理解,无须东躲西藏,可以打开窗子说亮话,甩开膀子干工作“不是挺好吗?”
D. 双方秘密不戳自破。
参考答案
1. B 2. A3. D 4. B 5. (1)嘿,我还算幸运,差点儿没……(2)这下好了,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6. C
(二)、《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
世纪之交,千禧将至,明年我国经济的前进步伐如何?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其近日完成的一份最新报告中认为:2000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将有可能出现增速回升,已经连续多年的增速下滑趋势将得到遏制。
在乐观预测的同时,报告也指出,这种止跌回升仍将受多种因素影响。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外,国内科技进步能力尚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造成产业升级缓慢,就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我国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素质偏低,既影响了需求结构的升级,也影响了供给质量的提高;此外,与工业化发展相比,城市化发展相当滞后,导致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劳动力难以自由流动,因而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与农民增收。城市化发展滞后也造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而以上问题均为快速发展遭遇的新的制约“瓶颈”,只有尽快打破,才能不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报告据此提出,必须加大对外引进技术的创新和研究,以及开发力度,并建议国家新增财政支出要大幅度增加科研开发的投入,争取“十五”计划未达到GDP的1.5%;在国企改革中则着重抓好提高国企创新能力工作,同时,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以产业化教育加速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此外,必须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及解决农民增收等问题。
1、文章标题为“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对“瓶颈”的解说无误的一项是( )
A这是运用了暗喻修辞,“瓶颈”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B这是运用了借喻修辞,“瓶颈”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C这是运用了借代修辞,“瓶颈”借代中国经济,表明了它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D这是运用了比拟修辞,“瓶颈”比喻中国经济,比拟其发展已不通畅。
2、作者为什么说“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对其理由的简述,哪一项不恰当?( )
A因为我国的技术创新、国内科技生产的能力尚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并且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而完全依靠国外,所以就造成了产业升级缓慢的局面。
B因为我国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素质偏低,既影响了需求结构的升级,也影响了供给质量的提高。
C因为城市化发展滞后,造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就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使经济的快速度发展受到新的制约。
D因为与工业化发展相比,城市化发展滞后,导致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劳动力难以自由流动,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与农民的收入。
3、文章对于打破“瓶颈”向国家提出了建议,下面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建议国家新增财政支出要增加科研开发的投入,争取十五年后达到GDP的1.5%。
B建议加大对外引进技术再创新的研究,必须加大开发的力度和广度。
C建议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投入,以产业化教育加速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D建议在国企改革中,重点抓国企的创新能力;建议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的收入。
4、下面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正当世纪交汇,千禧将至之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完成了《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研究课题,课题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的增速已回升,连续多年的增速下滑趋势已得到遏制。
B课题报告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既有乐观的预测,也有不甚乐观的担心。这是因为上跌回升将会遭遇“瓶颈”。
C课题报告科学地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会遭遇新“瓶颈”做出了全方位的分析,又有理有据地向国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D课题报告的建议,可分六个侧面,它们是:引进创新国外科技,增加科研开发投入,改革国企抓好其创新能力,加大教育投资提高人国资源素质,加速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答案
1B(“瓶颈”为借喻。比喻我国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2A(很大程度依靠国外,而不是完全) 3D(A项概念理解失误,“十五”就是第十个五个计划;B项“再创新的研究”应为“创新的研究”,两者的意义不同;C项概念有误,文中未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4A(把原文中的可能性都变成了肯定性)
第二课时
阅读例文(三)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8分)
1.概括文段说明内容的中心句是 。(1分)
2.文段中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2分)
3.“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句中加点词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
4.下面对联中哪几副联写出了这段文字所说的“画意”?( )(3分)
A.满地绿阴飞燕子,一帘晴雪卷梅花。(网狮园看松读画轩)
B.客到烹茶旅客权当东道,灯悬待日邮亭远映胥江。(横塘古驿)
C.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拙政园荷风四面亭)
D.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耦园城曲草堂)
E.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参考答案
1.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林也着眼在画意。
2.作比较、举例子、摹状貌(答2种即可,答“对比”不给分)
3.不能。因为“高树与低树”分别对应“俯仰”,形成参差有致的景象。
4. A、C、D
阅读例文(四)
《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
李白思想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杂糅名、墨、法、兵诸家思想。其思想体系之博杂,实属少见。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无疑是儒家“亚圣”孟子的修、齐、治、平思想及其调和儒道两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说。故与先秦至盛唐众多知识分子先入世、后出世的人生选择如出一辙,李白终其一生,均对博取高官、建功立业表现出极大的政治热情。①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愿望而奋斗,但结果既未能自布衣直取卿相、兼济天下,也未能从宦途从容隐退、独善其身,而是栖栖惶惶,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②冷静地审视历史事实,李白之所以“怀才不遇”,成为政治上的悲剧人物,除了政治黑暗和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外,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李白本人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③首先李白对政治幼稚无知,其大言不切于实际,其虚名不适于实用。④因此,在人生的几次大好机遇中,他均未能把握住,以致坐失良机,徒成悔恨。⑤其次李白志行的游移不定与情绪的瞬息多变,显然有悖于政治家所应具各的精神素质。⑥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既有雄心壮志,也有颓唐潦倒;既有进取精神,也有消沉意态;既有张扬自我、不卑不亢,也有曲意逢迎、自责自怜;既有爱国赤诚、民本良愿,也有狎妓解闷、泄愤恶念。⑦总之,李白的情绪多变与放浪形骸,早已注定了他在政治上碌碌无为、含恨而终的必然命运。也许正是因为政治上惨遇失败,反过来又促使诗人“不平则鸣”,于是在文学领域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李白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转移到他所热爱的诗歌创作时,诗人的爱国赤诚、善良人性、潇洒风神、天赋才情和主体精神则如大江奔海、熔岩乍喷般汹涌而出,并幻化成无数扣人心弦的千古绝唱。(选自《新华文摘》)
1、对“李白思想”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思想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纵横、名、墨、兵、法等家的思想。
B李白的思想体现了儒家学说,运用了道家、纵横家学说,兼有名、墨、兵、法等家的思想。
C李白的思想体现了儒家学说,运用了道家、纵横家学说,使名、墨、兵、法等家的思想得到有机糅合。
D李白的思想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主,使纵横、名、墨、兵、法等家的思想得到有机糅合。
2、对标有序号的7句话之间的关系,请在下面表示出来
①②③④⑤⑥⑦
3、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对其直接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思想体系过于博杂。 B政治上碌碌无为、惨遭失败。
C爱国赤诚、善良人性、潇洒风神。D热爱诗歌创作且具有天赋才情。
4、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是造成李白政治悲剧的全部原因。
B李白试图走一条先入世、后出世的人生道路。
C李白在政治上失败后,热情有所转移,写出了无数扣人心弦的千古绝唱。
D本文的重点在于阐述李白的政治悲剧对其文学创作的作用。
参考答案
1A(“体”指内容,“用”指表现;李白的思想并未使诸家思想得到有机糅合) 2C 3B 4A(还有政治黑暗和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
阅读例文(五)《父亲的难题》
[美国]H·拉里森
小保罗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父亲虽然空闲时间不多,但晚上却经常同他的孩子在一起。父亲喜欢孩子,总是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和别的故事。
一个星期五的晚上,保罗和姐姐玛莎在忙着刷保罗的田径鞋,因为他要参加学校明天举行的一场短跑比赛。A坐在沙发里读报的爸爸摘下眼镜,凑过身子,又唠唠叨叨地讲起了他的寓言来。他讲的是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保罗记得自己已经听过好些遍了,实在叫人腻味。
末了,爸爸对似听非听的保罗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一定要记住,动作缓慢的 乌龟之所以能跑赢兔子,是因为它的踏实和韧性。”然而保罗还是低垂着头,默不作声 地弄他的鞋子。爸爸的口吻变得有点严肃:“难道你不觉得应该从乌龟身上获得一些教 益吗?”
B保罗神情困惑地朝天花板呆望了一阵,然后回过头来看着爸爸:“这么说,你是 要我指望贝利、托尼、萨里在明天的 60米赛跑中会像兔子那样躺下来睡觉啰?”
爸爸心里颇感惊讶,怎么也想不到儿子会突然冒出这样的话来。他沉默了一会儿, 略为发窘地回答:“C我没有说乌龟会指望兔子在中途睡觉。”
“D乌龟一定事先知道兔子在比赛中会睡觉的。”保罗反驳道,“要不然傻乌龟就是 不自量力,竟敢和兔子较量。E谁都知道,兔子的速度起码要比乌龟快上100倍!”
“乌龟压根儿就不知道兔子会睡觉,”爸爸坚持道,“F它是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爬才取得胜利的。”
小保罗把两只小手的手指勾在一起,认认真真地思忖着。“我可不相信。”它倏地站 起身来,“G乌龟的胜利完全是靠运气,要不是碰巧兔子在中途睡觉,它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跑赢兔子。H即使乌龟比你说的踏实还要踏实100倍,它仍然跑不过兔子!”
爸爸的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名状的笑容,捏着报纸的手颓然落在膝盖上……
1. 文章第一段加点的两个“他”分别指代_________-和________。
2.保罗的父亲认为乌龟取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而小保罗则认为乌龟取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和画线 A句中“又唠唠叨叨”的“又”字相呼应的句子是上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下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B句中“呆望了一阵”的“一阵”若改为“一眼”,效果如何?为什么?
5.画线C句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
6.画线 E句和 F句能否对调?为什么?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对调,因为这两句话都是小保罗反驳父亲的依据。
B.不能对调,因为E句是证明D句的理由,H句是用来反驳F句的。
C.能对调,因为E句与G句首尾衔接自然,H句与D句陈述的对象都是乌龟。
D,不能对调,对调以后小保罗的看法就不明确了,因为证据无力了。
7.对于致使父亲遇到“难题”的根本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无法进一步解释乌龟取胜的原因。
B.儿子死钻“牛角尖”而又因执己见。
C.儿子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与父亲不一致。
D.儿子对已“听腻”了的寓言故事不再感兴趣。
8.两代人因思维方式不同,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产生不同见解,这种感受你有吗?请举例说明。
9。小保罗爸爸讲的这则寓言,你听说过吗?请概述故事,并指出它的寓意。(不超过80字)
参考答案
1、小保罗 小保罗的爸爸 2、乌龟踏实有韧性 完全靠运气 3、父亲喜欢孩子,总是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和别的故事 小保罗记得自己听过好些遍了,实在叫人腻味 4、“一阵”表示小保罗思考的时间较长,与“呆望”相吻合,而“一眼”时间短,与“呆望”矛盾,修改后效果不如原句好。5、我没说你会指望贝尔、托尼、萨里会像兔子那样在中途躺下睡觉 6、B 7、C8、略9、从前,龟兔赛跑。乌龟动作缓慢,兔子敏捷,没多久就把乌龟甩在后面了。兔子于是骄傲起来,停下来睡下一觉,等醒来赶到终点,乌龟早已取得了胜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骄傲必败,踏实、努力才能成功。
附练习:
《99分的苦恼》
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与我越来越像的小尖鼻子和玲沉的小嘴,我的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有更好的气质,将来会比我更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比,她妈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
在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期望近乎成为信仰。可是,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最关键的是考试成绩,虽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的妈妈满意。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应该门门都100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96分或97分,她感到不可理解。孩子每次拿了94分或95分回来,她脸上都没有笑容。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八十几分,于是就有 (1) (引发引起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被她妈妈拿出来数落一顿。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马上相救。可是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
夹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装傻。
孩子自然拿我没办法,但她妈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原来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你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久就变成“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成了“你们两个人”如何如何。这时,我如果分辩两句,其结果“你们”会立即变成“你”。孩子解放了,批判的矛头便立即转移到我头上,指责我懒散,不爱整洁,待人大大咧咧,买东西又贵又次,等等。怎么办好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于是,我开始亲自辅导孩子做作业。
皇天不负苦心人。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__(2)__(走冲迈)进门来了:“爸——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了。
果然带回来一个99分。
我大喜。待她妈妈下班回来,我努努嘴暗示孩子把考卷奉上。
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有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瘫:“我就是弄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那最后1分!”
我大为震惊,本想顶回去:“你上小学考过几个100分?我看连90分都难得。”但是我知道,这样意气用事是绝对愚蠢的,只能破坏孩子成绩有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气氛。这时我想起有种幽默理论说,幽默的要义是缓解冲突,把自己的进攻变成对方的顿悟甚至享受。
我灵机一动,叹了一口气说:“都是我不好。”
妻子奇怪了:“平时骄傲得不得了,这回怎么谦虚起来了?”
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的脑子不好,天生的笨。”
妻子有点不解,我继续说:“天生的笨,是遗传的原因。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你笨。”
“这不可能。”
“那就是第二种可能:我笨。”
“我看这样说,还比较恰当。”
“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拣瓜,拣得眼花;摇了半天,拣了个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
女儿捂着嘴巴笑。她妈妈也忍不住笑了。
1、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填写最恰当的词。(从括号中选择)
(1)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1) 并驾齐驱: (2)暴风骤雨:
3、文中画横线部分一连用了五个“比”字,目的是为了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形象地写出了“妈妈”当时的心理变化,开始是 □□,继而是□□接下来有一个很能体现后一种心态的动词是“ □ ”。
5、 面对99分,全家人都陷入了苦恼之中。他们各自苦恼的是什么?分别用一两句话筒
孩子的苦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妈妈”的苦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苦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理清文章思路,把下面概括各部分内容的几句话分别填入相应的方框内。(只填序号)
A妈妈不满意孩子的考试成绩。B父母对女儿寄寓了很高的期望。
C矛盾暂时得到了化解。D.99分所引起的风波。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7、下列对本文结尾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全家皆大欢喜。
B矛盾没有彻底解决,“笑”的背后仍有苦恼。
C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发出苦恼的笑。
D言尽而意未尽,留有让人思考的余地。
8.看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感受?谈谈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体会。
参考答案
1、引发 冲 2、快跑 急速 3、母亲对女儿的期望很高或母亲对女儿的夸奖或母亲对女儿的夸奖或母亲的自豪 4、高兴 失望 瘫 5、不被母亲理解,总受指责女儿不争气,达不到自己的要求 女儿受委屈,自己左右为难 6、B — A D— C 7、A 8、①不能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惟一标准;②针砭应试教育的社会弊端,说明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③家长不要有对孩子不切实际的苛求;④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注意教育方法;⑤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渴望得到尊重;⑥希望家庭、社会能为孩子成才营造宽松的环境等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活动课辅导材料—现代文阅读)A班(1)
阅读文段(一) 《白鹅》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次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滋味,它是依着它的胃口而选定的。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水盆偶然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饮水一口,在踏大步走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侯,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吃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没有吃完,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吃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这回就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了。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侯。因为邻近的狗很多,一狗方去,一狗又来蹲着窥伺了。临近的鸡也很多,也常蹑手蹑脚地来偷鹅的饭吃。我们不胜其烦,以后便将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免得它走远去,让鸡、狗偷饭吃。
1、解释下列词语(4分)
(1)窥伺———
(2)不胜其烦———
2、这段文章写鹅的吃饭。鹅吃饭有什么特点?(3分)
3、本段哪些语句写出了鹅的“傲慢之气”?举出一例加以说明。(3分)
4、此文段中多次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 (3分)
5、文章中和“当儿”的意义与用法一样的词是 。(1分)
6、此文段语言诙谐幽默,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鹅的喜爱。联系上下文,找出几个你觉得
幽默有趣、使文段富有生趣的词。(至少2个)
阅读文段(二)《我记得她》
⑴二十五年了。
⑵如同二十五年前,我叩响了她的房门,我是她的学生;而今我带着我的学生来到这所中学实习。我的学生肃立在我身后,我肃立在她门前。
⑶七十六岁的她,苍颜白发,眯眼打量着来客。我含笑摘下呢帽;我的学生也满怀敬意:“靳老师!”
⑷她当然认不得我的学生——她的“徒孙”;却也似乎认不得我了。
⑸啊,老师,我要唤醒你的记忆。
⑹……
⑺“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⑻如歌的行板,悦耳的清音,发自你的内心——那旋律,构成一个美好的梦。这梦,并未远逝,至今缭绕在我心潮的上空,现在,我常给学生讲:优美的朗读,能拓展含羞不语的文学所蕴藏的意境。而当时的我,只有惊异;我怎么会听见童话中小天使那银铃般的歌声?
⑼“孩子们,想想,小朋友们看戏后划船回家,那船头的激水声为什么更其响亮了呢?”
⑽“因为夜深了……”
⑾“不,是因为他们肚子饿,想急着回家,就划得快些……”
⑿对同学们的回答,我不以为然,举起了小手。我是在家乡的小河中长大的。
⒀“那是因为逆……逆水行……行舟。”
⒁而课文中并没有写明顺水逆水的问题。也许没有必要写。也许静静的河汊,无所谓顺水逆水……总之,我的回答是她始料未及的。
⒂她笑了,一如当时的笑容。
⒃“有很多聪明的孩子……”她说,显然记不得我是其中的一个了。
⒄……
⒅那么,老师,你总记得困难时期吧?你带着我这个年纪最小的寄宿生到这里来,点燃小炉,一点盐,一点油,熬了一锅粥,叫我吃……滚烫的、醇香的粥,跟妈妈做的一样;你的叹息,也像妈妈爱怜的目光一样:
⒆“孩子,你太瘦了……”
⒇她再一次笑了,没有了叹息:“熬粥的日子,不少……”
(21)她依然记不得我。
(22)我和我的学生告别了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23)我的学生不无惆怅:“怎么会记不得你呢,老师?”
(24)“我记得她。”我说。
1.第⑵自然段加点的两个“肃立”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 和___ 的感情。
2.第⑶自然段加点的“打量”一词能否换成“端详”?为什么?
3.第⑻自然段划线句与前文的叙述关系密切,说明了什么?
4.第⒃自然段中“显然记不得”与前文 相呼应,又同下文的 和___________________ 相呼应。
5.第(21)自然段中写到“我”又说了这个铭刻心肺的故事,靳老师却“依然记不得我”,这说明了哪两层意思?
甲
乙
6.本文答非所问的结尾寄寓了哪些含义?
答:
附练习:
(一)、阅读《下岗》,回答下列问题
厂里作了动员,一周后公布下岗人员名单。
公布名单这天,她跟往日一样,准时赶到厂里,跟往日不一样的,是心绪有些乱。
公告栏前,已挤满了人。
她的心一下提到嗓眼上,她急急地挤上前,两眼焦灼而又认真地在那些名单上扫描。她暗暗祈祷:千万不要有自己的名字出现!
一行、两行、三行……只剩最后两行了,还没她的名字!也许……老天保佑!
她的心稍稍平静,猛然间两眼就呆住了!
她的名字赫然排在最后!
一阵昏眩袭来,泪水浸湿了她的眼。
她木然推起车,走出厂门,却茫然不知该往何处去。
她在街边公园发了一上午愣,这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呢?时近中午,她才心乱如麻地赶回家。
丈夫坐在沙发上悠闲地吐着烟圈:“你们厂大裁员,你没被下岗呢?”
“怎么会呢?”她一怔,随即轻松地笑道,“再怎么说,也还轮不上我呢。哦,你们那不也是……”
“嘿,我还算幸运,差点没……”丈夫说,“这下好了,再不用担惊受怕……来,吃饭,我今天特意提早回家做饭……原来我还担心你……”
“这不,让你空担心一场。”她说。俩人边吃边聊,这顿饭似乎吃得挺开心。
下午,丈夫去上班,她也推着车出门。出了门,漫无目的地走,不觉走到“跳蚤”市场,服装、小日用品、装饰品、小孩玩具,多得使人眼花,那些摆摊的人,有些面熟。她没心思细看,只是不停地转悠,天色近晚,方想起该回家了。
连着几天,她都这样过。
老这样下去,终究不是办法,她想。
她开始留心各种招聘广告。她也去过几家单位应聘,竞争的人太多,没聘上。
过了些日子,一条招聘保姆的信息引起了她的注意,各项要求她都挺合适,可是……干这种活儿,是不是太“那个”了些?
她还是决定去试试,到时真要不愿干,不干就是了。
她去了,获聘了。
这是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任务是每天负责打扫卫生,买菜做饭,报酬也还可观。
她老有种不自在的感觉,更怕让熟人知道,但却干得挺认真。
这天,主人家下水道堵塞,让她打电话请生活服务公司的人来疏通。
半小时后,服务公司派的人来了。
“是你?”她打开门的瞬间,不禁大吃一惊,来人是她的丈夫!
“你……”丈夫也大吃一惊。
“我……下了岗,所以……”她说。
“我也是。”丈夫 说,说着就动手干活,很快,管道便疏通。
“我一直觉得……”她说。
“嘿,彼此彼此。”丈夫笑起来,“不过,我们现在……不是挺好吗?”
“是啊。”她也笑起来了。
1. 这篇小说的故事高潮集中表现在( )
A. 她回家和丈夫的对话
B. 疏通管道时两人的对话
C. 下午,丈夫去上班,她也推着车出门
D. 她去了,获聘了
2. 下列句中的省略号属说话被临时中断或内容省略的一项是( )
A. “一行,两行,三行……只剩下最后两行了。”
B. “再怎么说,(下岗)也轮不上我呢。哦,你们那不也是……”
C. “我一直觉得……”她说。
D. “我……下了岗,所以……”她说。
3. 原文中使用省略号的地方较多,顺其意,你认为“‘我一直觉得……’她说”中省略号最好应补上( )
A. “我下岗了,没脸见人”
B. “我下岗了,但我一定能找到一份适合我的工作”
C. “我下岗了,等我找到工作,干好了再告诉你”
D. “我下岗了,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但我一定能在其它岗位出色工作,作出新贡献。”
4. 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 )
A. 丈夫 B. “她” C. 她和丈夫 D. 下岗工人
5. “她”和丈夫双双下岗,都没有明白地告诉对方。丈夫在谈话中曾有两次暗示,请把原句找出来。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是啊’,她也笑了起来。”“她”笑的原因是( )
A. 下岗后,找到了一份挣钱的工作。
B. 她不再有不自在的感觉,不再怕熟人知道了。
C. “嘿,彼此彼此”。相互理解,无须东躲西藏,可以打开窗子说亮话,甩开膀子干工作“不是挺好吗?”
D. 双方秘密不戳自破。
(二)、《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
世纪之交,千禧将至,明年我国经济的前进步伐如何?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其近日完成的一份最新报告中认为:2000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将有可能出现增速回升,已经连续多年的增速下滑趋势将得到遏制。
在乐观预测的同时,报告也指出,这种止跌回升仍将受多种因素影响。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外,国内科技进步能力尚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造成产业升级缓慢,就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我国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素质偏低,既影响了需求结构的升级,也影响了供给质量的提高;此外,与工业化发展相比,城市化发展相当滞后,导致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劳动力难以自由流动,因而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与农民增收。城市化发展滞后也造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而以上问题均为快速发展遭遇的新的制约“瓶颈”,只有尽快打破,才能不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报告据此提出,必须加大对外引进技术的创新和研究,以及开发力度,并建议国家新增财政支出要大幅度增加科研开发的投入,争取“十五”计划未达到GDP的1.5%;在国企改革中则着重抓好提高国企创新能力工作,同时,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以产业化教育加速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此外,必须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及解决农民增收等问题。
1、文章标题为“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对“瓶颈”的解说无误的一项是( )
A这是运用了暗喻修辞,“瓶颈”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B这是运用了借喻修辞,“瓶颈”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C这是运用了借代修辞,“瓶颈”借代中国经济,表明了它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D这是运用了比拟修辞,“瓶颈”比喻中国经济,比拟其发展已不通畅。
2、作者为什么说“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对其理由的简述,哪一项不恰当?( )
A因为我国的技术创新、国内科技生产的能力尚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并且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而完全依靠国外,所以就造成了产业升级缓慢的局面。
B因为我国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素质偏低,既影响了需求结构的升级,也影响了供给质量的提高。
C因为城市化发展滞后,造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就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使经济的快速度发展受到新的制约。
D因为与工业化发展相比,城市化发展滞后,导致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劳动力难以自由流动,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与农民的收入。
3、文章对于打破“瓶颈”向国家提出了建议,下面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建议国家新增财政支出要增加科研开发的投入,争取十五年后达到GDP的1.5%。
B建议加大对外引进技术再创新的研究,必须加大开发的力度和广度。
C建议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投入,以产业化教育加速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D建议在国企改革中,重点抓国企的创新能力;建议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的收入。
4、下面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正当世纪交汇,千禧将至之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完成了《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研究课题,课题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的增速已回升,连续多年的增速下滑趋势已得到遏制。
B课题报告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既有乐观的预测,也有不甚乐观的担心。这是因为上跌回升将会遭遇“瓶颈”。
C课题报告科学地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会遭遇新“瓶颈”做出了全方位的分析,又有理有据地向国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D课题报告的建议,可分六个侧面,它们是:引进创新国外科技,增加科研开发投入,改革国企抓好其创新能力,加大教育投资提高人国资源素质,加速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
七年级语文下册(活动课辅导材料—现代文阅读)A班(2)
阅读例文(三)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8分)
1.概括文段说明内容的中心句是 。(1分)
2.文段中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2分)
3.“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句中加点词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
4.下面对联中哪几副联写出了这段文字所说的“画意”?( )(3分)
A.满地绿阴飞燕子,一帘晴雪卷梅花。(网狮园看松读画轩)
B.客到烹茶旅客权当东道,灯悬待日邮亭远映胥江。(横塘古驿)
C.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拙政园荷风四面亭)
D.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耦园城曲草堂)
E.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阅读例文(四)
《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
李白思想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杂糅名、墨、法、兵诸家思想。其思想体系之博杂,实属少见。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无疑是儒家“亚圣”孟子的修、齐、治、平思想及其调和儒道两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说。故与先秦至盛唐众多知识分子先入世、后出世的人生选择如出一辙,李白终其一生,均对博取高官、建功立业表现出极大的政治热情。①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愿望而奋斗,但结果既未能自布衣直取卿相、兼济天下,也未能从宦途从容隐退、独善其身,而是栖栖惶惶,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②冷静地审视历史事实,李白之所以“怀才不遇”,成为政治上的悲剧人物,除了政治黑暗和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外,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李白本人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③首先李白对政治幼稚无知,其大言不切于实际,其虚名不适于实用。④因此,在人生的几次大好机遇中,他均未能把握住,以致坐失良机,徒成悔恨。⑤其次李白志行的游移不定与情绪的瞬息多变,显然有悖于政治家所应具各的精神素质。⑥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既有雄心壮志,也有颓唐潦倒;既有进取精神,也有消沉意态;既有张扬自我、不卑不亢,也有曲意逢迎、自责自怜;既有爱国赤诚、民本良愿,也有狎妓解闷、泄愤恶念。⑦总之,李白的情绪多变与放浪形骸,早已注定了他在政治上碌碌无为、含恨而终的必然命运。也许正是因为政治上惨遇失败,反过来又促使诗人“不平则鸣”,于是在文学领域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李白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转移到他所热爱的诗歌创作时,诗人的爱国赤诚、善良人性、潇洒风神、天赋才情和主体精神则如大江奔海、熔岩乍喷般汹涌而出,并幻化成无数扣人心弦的千古绝唱。(选自《新华文摘》)
1、对“李白思想”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思想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纵横、名、墨、兵、法等家的思想。
B李白的思想体现了儒家学说,运用了道家、纵横家学说,兼有名、墨、兵、法等家的思想。
C李白的思想体现了儒家学说,运用了道家、纵横家学说,使名、墨、兵、法等家的思想得到有机糅合。
D李白的思想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主,使纵横、名、墨、兵、法等家的思想得到有机糅合。
2、对标有序号的7句话之间的关系,请在下面表示出来
①②③④⑤⑥⑦
3、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对其直接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思想体系过于博杂。 B政治上碌碌无为、惨遭失败。
C爱国赤诚、善良人性、潇洒风神。D热爱诗歌创作且具有天赋才情。
4、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是造成李白政治悲剧的全部原因。
B李白试图走一条先入世、后出世的人生道路。
C李白在政治上失败后,热情有所转移,写出了无数扣人心弦的千古绝唱。
D本文的重点在于阐述李白的政治悲剧对其文学创作的作用。
阅读例文(五)《父亲的难题》
[美国]H·拉里森
小保罗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父亲虽然空闲时间不多,但晚上却经常同他的孩子在一起。父亲喜欢孩子,总是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和别的故事。
一个星期五的晚上,保罗和姐姐玛莎在忙着刷保罗的田径鞋,因为他要参加学校明天举行的一场短跑比赛。A坐在沙发里读报的爸爸摘下眼镜,凑过身子,又唠唠叨叨地讲起了他的寓言来。他讲的是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保罗记得自己已经听过好些遍了,实在叫人腻味。
末了,爸爸对似听非听的保罗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一定要记住,动作缓慢的 乌龟之所以能跑赢兔子,是因为它的踏实和韧性。”然而保罗还是低垂着头,默不作声 地弄他的鞋子。爸爸的口吻变得有点严肃:“难道你不觉得应该从乌龟身上获得一些教 益吗?”
B保罗神情困惑地朝天花板呆望了一阵,然后回过头来看着爸爸:“这么说,你是 要我指望贝利、托尼、萨里在明天的 60米赛跑中会像兔子那样躺下来睡觉啰?”
爸爸心里颇感惊讶,怎么也想不到儿子会突然冒出这样的话来。他沉默了一会儿, 略为发窘地回答:“C我没有说乌龟会指望兔子在中途睡觉。”
“D乌龟一定事先知道兔子在比赛中会睡觉的。”保罗反驳道,“要不然傻乌龟就是 不自量力,竟敢和兔子较量。E谁都知道,兔子的速度起码要比乌龟快上100倍!”
“乌龟压根儿就不知道兔子会睡觉,”爸爸坚持道,“F它是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爬才取得胜利的。”
小保罗把两只小手的手指勾在一起,认认真真地思忖着。“我可不相信。”它倏地站 起身来,“G乌龟的胜利完全是靠运气,要不是碰巧兔子在中途睡觉,它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跑赢兔子。H即使乌龟比你说的踏实还要踏实100倍,它仍然跑不过兔子!”
爸爸的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名状的笑容,捏着报纸的手颓然落在膝盖上……
1. 文章第一段加点的两个“他”分别指代_________-和________。
2. 2.保罗的父亲认为乌龟取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而小保罗则认为乌龟取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和画线 A句中“又唠唠叨叨”的“又”字相呼应的句子是上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下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B句中“呆望了一阵”的“一阵”若改为“一眼”,效果如何?为什么?
5.画线C句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
6.画线 E句和 F句能否对调?为什么?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对调,因为这两句话都是小保罗反驳父亲的依据。
B.不能对调,因为E句是证明D句的理由,H句是用来反驳F句的。
C.能对调,因为E句与G句首尾衔接自然,H句与D句陈述的对象都是乌龟。
D,不能对调,对调以后小保罗的看法就不明确了,因为证据无力了。
7.对于致使父亲遇到“难题”的根本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无法进一步解释乌龟取胜的原因。
B.儿子死钻“牛角尖”而又因执己见。
C.儿子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与父亲不一致。
D.儿子对已“听腻”了的寓言故事不再感兴趣。
8.两代人因思维方式不同,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产生不同见解,这种感受你有吗?请举例说明。
9。小保罗爸爸讲的这则寓言,你听说过吗?请概述故事,并指出它的寓意。(不超过80字)
附练习:
《99分的苦恼》
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与我越来越像的小尖鼻子和玲沉的小嘴,我的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有更好的气质,将来会比我更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比,她妈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
在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期望近乎成为信仰。可是,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最关键的是考试成绩,虽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的妈妈满意。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应该门门都100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96分或97分,她感到不可理解。孩子每次拿了94分或95分回来,她脸上都没有笑容。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八十几分,于是就有 (1) (引发引起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被她妈妈拿出来数落一顿。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马上相救。可是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
夹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装傻。
孩子自然拿我没办法,但她妈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原来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你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久就变成“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成了“你们两个人”如何如何。这时,我如果分辩两句,其结果“你们”会立即变成“你”。孩子解放了,批判的矛头便立即转移到我头上,指责我懒散,不爱整洁,待人大大咧咧,买东西又贵又次,等等。怎么办好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于是,我开始亲自辅导孩子做作业。
皇天不负苦心人。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__(2)__(走冲迈)进门来了:“爸——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了。
果然带回来一个99分。
我大喜。待她妈妈下班回来,我努努嘴暗示孩子把考卷奉上。
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有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瘫:“我就是弄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那最后1分!”
我大为震惊,本想顶回去:“你上小学考过几个100分?我看连90分都难得。”但是我知道,这样意气用事是绝对愚蠢的,只能破坏孩子成绩有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气氛。这时我想起有种幽默理论说,幽默的要义是缓解冲突,把自己的进攻变成对方的顿悟甚至享受。
我灵机一动,叹了一口气说:“都是我不好。”
妻子奇怪了:“平时骄傲得不得了,这回怎么谦虚起来了?”
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的脑子不好,天生的笨。”
妻子有点不解,我继续说:“天生的笨,是遗传的原因。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你笨。”
“这不可能。”
“那就是第二种可能:我笨。”
“我看这样说,还比较恰当。”
“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拣瓜,拣得眼花;摇了半天,拣了个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
女儿捂着嘴巴笑。她妈妈也忍不住笑了。
1、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填写最恰当的词。(从括号中选择)
(1)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1) 并驾齐驱: (2)暴风骤雨:
3、文中画横线部分一连用了五个“比”字,目的是为了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形象地写出了“妈妈”当时的心理变化,开始是 □□,继而是□□接下来有一个很能体现后一种心态的动词是“ □ ”。
5、 面对99分,全家人都陷入了苦恼之中。他们各自苦恼的是什么?分别用一两句话筒
孩子的苦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妈妈”的苦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苦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理清文章思路,把下面概括各部分内容的几句话分别填入相应的方框内。(只填序号)
A妈妈不满意孩子的考试成绩。B父母对女儿寄寓了很高的期望。
C矛盾暂时得到了化解。D.99分所引起的风波。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7、下列对本文结尾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全家皆大欢喜。
B矛盾没有彻底解决,“笑”的背后仍有苦恼。
C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发出苦恼的笑。
D言尽而意未尽,留有让人思考的余地。
8.看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感受?谈谈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