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2 16:51:10

文档简介

课件10张PPT。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
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整合拓展阶段性测试题六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由此成为中共党史上的80句口号之一。文中“站起来了”就当时而言是指新中国的成立(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C.实现了人民的自由平等
D.保证了国家主权的完整
解析: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立即得到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和支持,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则奉行敌视和孤立政策,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之后中国不断努力的结果,而且领土主权并未统一、民主政治建设任重道远,排除A、C、D三项。
答案:B
2.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以委任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这说明当时(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B.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于1954年,A项错误;《共同纲领》颁布是民主制度刚刚建立的开始,C项错误;当时的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责,D项错误;材料表明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B项正确。
答案:B
3.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 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
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解析:一届人大的主要功绩是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项正确。
答案:C
4.近年来,我国政府在2万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大力组织实施“兴边富边行动”,以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  )
A.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B.民族平等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C.国家的支持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原因
D.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
解析:材料中的“兴边富边”体现了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政策,A项正确;材料中的“富”体现了共同繁荣,未涉及民族平等,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家支持的信息点,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排除D项。
答案:A
5.“文化大革命”时期,群众可以自行成立组织,对认为有问题的人进行批判、斗争,这种现象(  )
A.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B.反映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发展
C.不利于民主法制的正常发展
D.说明当时阶级斗争异常尖锐
解析:“群众可以自行成立组织,对认为有问题的人进行批判、斗争”说明“公、检、法”被打碎,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C项正确。
答案:C
6.(2018·昆明黄冈实验中学高一期末)《法制日报》在谈到某部宪法修改时说: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称之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这部宪法应该是(  )
A.《共同纲领》 B.1954年宪法
C.1982年宪法 D.1999年宪法
解析:被称为“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的是1982年宪法,C项正确。
答案:C
7.(2018·天津卷)中国共产党分别于1956、1969、1982、1992年召开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其中与党的十二大相对应的一组是(  )
高频词
会议
社会主义
阶级
革命
经济
建设
发展
人民
国家
中国
领导

118
98
45
53
52
79
111
118
25
57

128
35
62
123
124
92
117
77
52
62

179
14
25
209
184
173
102
76
118
59

84
335
288
27
24
28
121
38
68
56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对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与①相符,排除A;中共九大核心内容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八大党章作了错误修改,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与④相符,排除D;中共十二大确定党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奋斗的纲领,审议通过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进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与②相符,故选B;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与③相符,排除C。
答案:B
8.2014年12月20日,习近平出席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下列内容不可能出现在讲话中的是(  )
A.坚持一国原则 B.尊重两制差异
C.维护中央权力 D.澳门外交自主
解析: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但不享有外交权,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9.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
B.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C.“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
D.“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解析:根据题干中“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可知是指“一国两制”制度在国际上的指导意义,符合题意的是D项;A、C两项在题干中不能体现;B项表述过于绝对。
答案:D
10.1950年5月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1979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说明(  )
A.两党都支持国家统一
B.国民党是台独的主要力量之一
C.“一个中国”原则是国共两党的主要分歧
D.国共两党矛盾不可调和
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武力统一,还是和平统一,都强调两岸一家,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国民党支持两岸统一,故B项错误;国共两党都支持一个中国原则,区别在于统一的主体是“中华民国”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故C项错误;两党在一个中国原则上有共识,故D项错误。
答案:A
11.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表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建议由两岸执政的国共两党举行对等谈判。该谈话(  )
A.阐明了统一后对台的基本政策
B.促使两岸“三通”变成了现实
C.首次宣布采用和平统一的方针
D.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解析:从材料中的“1981年”可知,B项错误,因为“三通”是在2008年实现的;首次宣布采用和平统一的方针是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C项错误;“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提出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D项错误。
答案:A
12.唐朝在西北边疆设羁縻府州,元明在西南地区采用土司制度,延至清代,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同时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便形成了“苗疆、回疆、蒙古、西藏”几大自治区域。新中国成立前后,逐步建立起系统完备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材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指导思想
B.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践的成功结合
C.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历史的传承性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准确理解。“求同存异”主要用于处理外交事务,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B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政治协商制度的指导思想,C项错误;通过唐、明、清的历史经验可知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13题26分,14题26分,共52分)
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它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材料二:《共同纲领》内容摘要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二章
政权
机关
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
第四章
经济
政策
第二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
第五章
文化教
育政策
第四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第六章
民族
政策
第五十一条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材料一中属于原始史料的内容是什么?属于史料解释的内容是什么?属于历史评价的内容是什么?(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地位。(10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发展的特点。(8分)
答案:(1)原始史料:“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史料解释:“即实行责任内阁制”。历史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2)主要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和基本方针、政策。地位: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3)特点: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4.(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的情况提出来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我们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过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以上引自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
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回答:这首诗写于哪一年?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6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目前,祖国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试说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两个事例。(8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12分)
答案:(1)时间:1896年。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
(2)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两个事例: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3)主要障碍:“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认识: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是大势所趋。只有统一,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兴旺;我们必须团结一致,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
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949年8月,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召开时,有人评论说过去被人瞧不起的穿着‘短衫’和‘工装’的工人、农民,现在能够同穿着‘西装’和‘长袍’的人坐在一起共商大事,这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这表明此次“代表会议”(  )
A.实现了社会各阶层的平等
B.以广大工农阶级力量为主体
C.体现了无产阶级领导地位
D.完全仿效了苏俄苏维埃体制
解析:从材料中的工人、农民“能够同穿着‘西装’和‘长袍’的人坐在一起共商大事”以及“1949年8月”等信息可知这是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它实现了社会各阶层的平等,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并不是完全仿效苏俄苏维埃体制,D项错误。
答案:A
2.《人民日报》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1949年9月30日头版特大粗黑标题报道:“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下列对此报道分析正确的是(  )
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规定了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C.仿效英国大宪章,体现主权在民思想
D.“人民大宪章”的提法反映了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
解析:从材料中的“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可知,一届政协制定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共同纲领》规定国家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B项错误;英国的大宪章是要限制君主的权力,不能体现主权在民的思想,C项错误。
答案:D
3.1949年9月,在第一届政协45个参加党派中,共产党的代表名额和民革、民盟一样,都是16人,候补两人。这说明第一届政协(  )
A.体现了共同执政新理念 B.具有高度的民主性
C.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支持 D.代表来源于各阶层
解析:从材料中的第一届政协参加的党派众多,共产党和民革、民盟的代表名额一致说明第一届政协具有高度的民主性,B项正确。
答案:B
4.(2018·全国卷Ⅲ)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解析:A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新政权建立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1956年”不符,故B错误;依据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政治体制改革,故排除D。
答案:C
5.(2018·天津市高一期末)“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一切爱国的进步力量团结和调动起来去实现我们共同的目标。”对这句话理解最贴切的是(  )
A.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奋斗目标相同
B.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相同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D.实践证明实行多党制在中国是可行的
解析:“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一切爱国的进步力量团结和调动起来去实现我们共同的目标”意在强调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C项正确。
答案:C
6.李成武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中说:“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开始的一场意义深远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使得社会发展程度各异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共同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这说明(  )
A.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对外开放
B.自治区的自治机关有完全的自治权
C.民主改革是为了废除剥削制度和消灭阶级压迫
D.民主改革使中国各地区的发展趋于一致
解析:材料中的时间限定为“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对外开放是在1978年后,A项错误;自治区的自治机关只有“高度的”而非“完全的”自治权,B项错误;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少数民族地区都要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C项符合题意;D项中“趋于一致”的说法有误,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不一,排除。
答案:C
7.它是“新中国政府在尊重历史传统和利于民族合作的基础上,在制度形式上因地制宜地依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做出的安排”。这说明“它”(  )
A.缺乏时代创新性 B.尊重民族特色
C.延续了封建体制 D.不利于制度统一
解析:从材料中的“新中国政府在尊重历史传统和利于民族合作的基础上,在制度形式上因地制宜地”可知,新中国尊重民族特色,B项正确。
答案:B
8.日裔美籍学者福山在《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一人》一书中指出: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如果对此加以反驳,下列所举事例最恰当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
D.《共同纲领》通过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超越了西方的民主制度,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三项不是民主制度。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材料: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
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的,并概括其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6分)
答案:(1)确立: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
内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依据: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共同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下深厚友谊。
(3)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
课件62张PPT。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
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梳理·点拨·巧记课前自主 基础梳理探究·突破·升华课上互动 重难探究对点·反馈·巩固对点检测 当堂反馈word部分: 请做: 课时跟踪检测
精题优选 增强实力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第六单元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文化大革命”中,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的是(  )
A.红卫兵运动
B.上海造反派夺取了上海市的党政领导大权
C.革命委员会形成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要求“政治体制建设”。“文革”期间在政治体制建设中的最大倒退是革命委员会取代正常的领导体制。
答案:C
2.1978年,邓小平曾说:“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
①干部队伍官僚主义严重 ②我国还没有出台社会主义法律 ③一些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淡薄 ④亟待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将邓小平的话与所学相结合进行判断,可排除②,1954年我国就出台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答案:B
3.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了中国(  )
A.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
B.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C.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
D.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解析:从材料中的“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谁也不能犯法”可知,邓小平在强调依法治国,B项正确;其他三项都没有体现出材料中依法治国的要求,不是材料信息的体现,排除。
答案:B
4.1978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深刻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
A.人民民主原则 B.社会主义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依法治国原则
解析:材料反映了邓小平强调应坚持加强法制,故选D项。
答案:D
5.(2018·福建师大附中高一期末)1953年“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通过举手和无记名投票产生。1979年“人大选举法”进行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公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B.保证了公民行使民主权利不受干预
C.表明我国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说明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进程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人大代表选举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更有助于体现人民意愿,有助于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故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题干材料体现不出政治体制改革,故C项错误;D项中的“曲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A
6.(2018·浙江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  )
A.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B.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D.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解析: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故选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排除B;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故排除C;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是197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决定,故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D。
答案:A
7.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到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场面”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行政诉讼法》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村委会的选举,其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答案:C
8.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进行修宪,有代表提出将全国人大分为两个院,分别叫做“地区院”和“社会院”。北京、上海等14个地方赞成设两院,认为这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使人大审议决定问题更加慎重、周到。河北、山东等11个地方不赞成设两院,认为这种体制集中意见很麻烦,不适合现实国情。这说明(  )
A.两院制会降低全国人大的地位
B.大多数地区反对实行西方的两院制
C.政治体制改革呈现活跃的局面
D.一院制才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原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据材料“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使人大审议决定问题更加慎重、周到”可知,全国人大分为两个院并不会降低全国人大的地位,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14个地方赞成设两院”“11个地方不赞成设两院”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14个地方赞成设两院”“11个地方不赞成设两院”反映了政治体制改革呈现活跃的局面,故C项正确;据材料“设两院,认为这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使人大审议决定问题更加慎重、周到”可知,主张实行两院制也是为了发扬民主,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原则,故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八大为加强党的建设规定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制相结合,反对个人崇拜、个人专断。毛泽东当选为党的中央委员会主席,刘少奇、周恩来等为副主席,邓小平为总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陈述了他对1958年以来“左”倾错误及其教训的意见。在毛泽东左右下,政治局扩大会议把彭德怀及其赞同者张闻天等人定为反革命集团加以批判。“文革”期间,彭、张等被迫害致死。
材料三:中共九大党章删掉了党员的权利,取消了中央书记处和中央监察委员会机构,并规定林彪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
材料四:中共十二大党章规定:(1)设立顾问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2)改主席制为总书记制。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务会议和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党章还规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职务不是终身制,都可以变动或解除。
(1)中共八大至十二大中共中央的组织原则有何变化?彭德怀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10分)
(2)中共十二大的组织原则和八大本质上有何相同?有何进步?(4分)
(3)从其变化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4分)
答案:(1)变化:中共八大提出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集体领导;中共九大删掉了党员的权利,取消了监察机构,严重违反了民主原则,变成了个人专断;中共十二大强调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增设了保障机制,废除了干部终身制。问题:彭德怀事件说明当时对个人崇拜和专制未能制定有效的防范机制,八大的民主集中制未能坚持下来。
(2)相同:都坚持了民主集中制。进步:后者民主机制更健全,更有保障机制,废除了干部终身制。
(3)教训:执政党一定要加强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一定要坚持党内民主,并建立民主保障机制。
课件50张PPT。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
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的曲折发展梳理·点拨·巧记课前自主 基础梳理探究·突破·升华课上互动 重难探究对点·反馈·巩固对点检测 当堂反馈word部分: 请做: 课时跟踪检测
精题优选 增强实力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第六单元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一国两制’这种具有某些复合式特征的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既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这主要说明“一国两制”(  )
A.是单一制与联邦制的有机结合
B.融合了中外政治文化智慧
C.发展了联邦政体的柔性特征
D.抛弃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既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可知,“一国两制”整合了中西政体和文化精神。故答案为B项。
答案:B
2.(2018·昆明黄冈实验中学高一期末)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  )
A.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B.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的影响
C.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
D.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解析:材料表明香港的社会制度没变,但人们的政治权利增加了,这是“一国两制”实施的结果,C项正确。
答案:C
3.回归15年,澳门与内地关系越来越紧密,进一步走向互助共赢……如今,澳门与内地的灵魂已经融合在一起,为实现共同的中国梦而努力。下列关于澳门回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澳门于1999年回归祖国怀抱
B.是“一国两制”政策的最早成功实践
C.得益于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D.开创了澳门与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解析:澳门于1999年回归祖国怀抱,A项正确;“一国两制”政策的最早成功实践是香港回归,B项错误,符合题意;C、D两项也符合澳门回归的史实,正确。
答案:B
4.下列有关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B.台湾问题是内战的遗留问题,是中国的内政
C.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侵华的问题,是国与国之间的主权问题
D.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
解析: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而不是完全自治权,D项错误;其他三项都符合史实。
答案:D
5.2016年1月1日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7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
A.宣布采取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1979年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大陆对台政策的重大发展,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告台湾同胞书》的内容不符,应排除。
答案:A
6.(2018·福建师大附中高一期末)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
A.实现直接“三通”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践行“一国两制”构想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B
7.2016年11月30日,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表示,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基础是坚持“九二共识”,台湾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双方就不可能进行良性互动。材料表明坚持“九二共识”(  )
A.有利于实现“三通” B.不能够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C.能强化两岸的文化认同 D.有利于两岸的和谐发展
解析:从材料中的“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基础是坚持‘九二共识’”“台湾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双方就不可能进行良性互动”可知,“九二共识”有利于两岸的和谐发展,D项正确;“三通”早在2008年就已实现,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D
8.20世纪80年代后,台湾的报刊上人们经常能读到类似“近乡(大陆)情更怯”的文章,胆大者更写出同大陆子女亲人如何在海外见面的感人情节。此状况(  )
A.说明两岸对抗关系已出现缓和
B.推动了“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
C.客观上有利于两岸坚冰的打破
D.表明台湾民众支持“一国两制”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两岸民间交往,这有利于两岸坚冰的打破,C项正确;两岸关系的缓和应从政府间的活动体现,材料没有体现,A项错误;“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是在1979年,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C
二、非选择题(18分)
9.台湾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二:中国主权和领土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都应坚决反对。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
大业而继续奋斗》
材料三: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动摇。第四,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新华网北京2005年3月4日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邓小平提出的“适当的方式”应该在怎样的方针指导下实施?(4分)
(2)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位领导人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都坚持怎样的立场?(2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道路上,中国人民已经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具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12分)
答案:(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一个中国原则。
(3)重大成就:香港、澳门回归。历史意义: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课件45张PPT。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
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梳理·点拨·巧记课前自主 基础梳理探究·突破·升华课上互动 重难探究对点·反馈·巩固对点检测 当堂反馈word部分: 请做: 课时跟踪检测
精题优选 增强实力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