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课件+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课件+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2 16:53:46

文档简介

课件11张PPT。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
政体的建立单元整合拓展阶段性测试题三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广东汕头高一期末)“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
解析:“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反映了权力在制约中以求得平衡,B项正确。
答案:B
2.(2017·江苏卷)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
A.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B.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C.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
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解析:1832年议会改革反映的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反对派议员……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说明在1832年议会改革方案讨论中,保守派最终做出了让步,C项正确;1832年的英国已经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国王成为了“统而不治”的虚君,A项错误;上院最终做出了妥协说明上院在议会中的作用降低,B项错误;D项错在了“开始”。
答案:C
3.1907年,保守党领袖张伯伦第一次正式建立反对党内阁,并使用了“影子内阁”这个形象的叫法。选民在下次议会选举中,不仅要看执政党执政的成绩与表现,还要看反对党是否尽到了反对的责任。“影子内阁”的设置(  )
A.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最终形成
B.降低了政党政治运行的效率
C.不利于政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D.推动了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
解析: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是在18世纪中期,与材料中的时间不一致,A项错误;“影子内阁”并不是真正的内阁,只是在野党监督执政党的工具,不会降低政党政治运行的效率,B项错误;“影子内阁”的建立对执政党和反对党都有约束力,有利于政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C项错误;“影子内阁”进一步完善了政党政治,推动了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D项正确。
答案:D
4.1787年华盛顿说道:“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这表明美国建立之初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
A.邦联政府软弱无力 B.经济发展困难重重
C.民众情绪低迷消沉 D.南北矛盾不可调和
解析:材料中“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说明美国独立之初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所以答案为A项;B、C两项是A项导致的结果;D项不符合当时的史实。
答案:A
5.据《论美国的民主》一书记载:“在美国,正像只有一个立法机构可以立法一样,只有一个法院可以解释法律。因此,在这两个主要点上,美国比旧法兰西王国还要集权,”这主要表明近代美国(  )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立法和司法机构相互配合
C.联邦政府具有集权性
D.民主共和制具有专制色彩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联邦制的相关内容。依据材料可知,牺牲部分民众或州的权利,来保障自由权利的实现,故C项正确;材料讲的是集权,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立法与司法的配合,故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答案:C
6.右图是美国漫画家纳斯特创作的漫画,发表在《Harper's》周刊上。该画象征“美国的政党选举——驴象之争”。下列表述中,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反映两党互相攻击排挤对方
B.两党政治信仰差异明显
C.两党代表的阶级本质相同,即共同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D.从英国的辉格党和托利党移植过来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两党之争的实质是共同代表和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C项正确;A项只是表面现象,不能反映实质,排除;美国的两党政治信仰没有本质区别,B项错误;D项也不能体现实质,排除。
答案:C
7.“宪法”所保证的是比较温和的共和制度,它甚至具有某些保守的特点,而正是由于它具有这样的特点,才让它存在近七十年。这是在评价(  )
A.1215年英国《大宪章》
B.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
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解析:法国君主派势力强大,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之所以能够通过,是因为双方的妥协,如果这部宪法不温和、不保守的话,它就没法通过,所以C项符合这个评价;A项并没有确立共和制度;D项使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建立的虽然是共和制,也具有妥协的特点,但它至今还在使用,并非仅仅七十年,故B项错误。
答案:C
8.(2017·全国卷Ⅲ)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三权分立 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解析:从材料中的国民公会是“十字街头”“平民大众”可知,国民公会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C项正确;从材料中的“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可知,国民公会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政治理念,A项错误;1793年的法国建立了共和制度,B项错误;“既是法庭又是被告”不能体现出法律至上的理念,D项错误。
答案:C
9.根据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皇帝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C.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
D.宰相由议会选举产生
解析:从材料中的皇帝任命宰相、召集并解散议会以及宰相担任联邦议会议长可知,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
答案:C
10.(2018·陕西西安一中高一期末)到1910年,普鲁士多数要职仍被贵族占据。在国家级官员方面,11名国务大臣中,有7名出身贵族;在地方12位省长中,有11人出身贵族。据此可知(  )
A.德国议会对君主的限制流于形式
B.贵族精英的特权在政治上得以延续
C.新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的要求
D.权力相对集中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解析:从材料中国务大臣和地方省长中大多数由贵族担任可知,贵族精英的特权在政治上得以延续,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君主的权力,A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B
11.读“英美政体比较简表”。表中①②③标号处按序应该填写(  )
项目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民选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行政权
内阁首相

立法机构
议会
国会
A.世袭 总统 总统 B.议会任命 总统 总统
C.世袭 国会 总统 D.议会任命 国会 国会
解析:英国君主是世袭的,美国的权力中心是总统,行政权由总统掌握,A项正确。
答案:A
12.(2018·昆明黄冈实验中学高一期末)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不尽相同的政体,有的是君主立宪政体,有的是民主共和政体。即便如此,这两种政体在不同的国家也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之所以出现如此的多样性,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
B.各国所接受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
C.各国的具体国情差异较大
D.各国民众对民主制度的认知程度不同
解析: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形式是由各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各国的具体国情差异较大导致了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政体形式,C项正确。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13题26分,14题26分,共52分)
13.(26分)(2018·河南周口一中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纵观英国历史,特别是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英国社会在作出了种种探索和尝试后,最终选择了这种保留王权形式的资产阶级代议政体——君主立宪制。……尽管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英王仍然是终身和世袭的国家元首,享有宪法赋予的法律上或形式上的巨大权力,但是这种政体下的国王是“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宪法在赋予权力的同时,对王权的行使也加以了种种限制。通过一系列法案的颁布,逐渐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丁翌《试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材料二:美国总统布什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1)依据材料一,分析英国是如何确立“议会至上”的。(12分)
(2)依据材料二,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14分)
答案:(1)确立: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王权;以立法的形式限制了王权;通过代议制政体确立议会的最高立法权。
(2)实现: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只掌握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
14.(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215年,英国贵族迫使英王约翰签署了著名的《大宪章》。该文件保障贵族的利益,并特别规定,国王除非得到王国的一致同意,否则不得增加税收。如欲增加,必须发起召集由主教和贵族组成的会议进行讨论。
——据钱乘旦《英国通史》整理
材料二:第二帝国18年间,法国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和工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是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迅速膨胀。……在70年代,农民已经习惯了共和国,他们反对君主派搞政变,工人群众对于共和制的态度更为鲜明。……君主派内部的矛盾和分裂(一个王位,三个王位觊觎者)、共和派内部的相对一致以及共和派采取的正确的斗争策略(分化瓦解君主派、积极争取军队和农民等),都对共和制的最终确立起了重要作用。
——让·马蒂耶《法国史》
材料三: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1)有人认为,《大宪章》中关于税收的规定构成了一种传统,影响了后来的英、美革命。结合具体史实分别加以说明,并指出该传统的实质。(10分)
(2)据材料二指出,议会拥有这样的权力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怎样的状况?(10分)
(3)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德国议会的权力和法国有何不同?(6分)
答案:(1)英国:税收问题成为英国革命期间国王与议会斗争的焦点。议会在《权利请愿书》《大抗议书》《权利法案》等文件中,均强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
美国:北美独立战争中,北美人民提出“无代表,不纳税”的口号,反对英国在北美征收苛捐杂税。
实质:保护私有财产(合法权利)。
(2)社会状况: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共和派力量的增强。
(3)德国议会的权力受皇帝制约,而法国议会则无行政权的制约。
第三单元 第10课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道:“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  )
A.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B.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C.“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
D.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解析:注意两个关键信息“1873年”和“法国”,当时共和政体还没有最终确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73年,法国新调整的议会开始了制宪工作。从题干中至少看出三个派别:“读者”所代表的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和派、君主派。“读者”所代表的派别不希望君主派获胜,也不希望共和派获得更多的选票,可见当时的政治局面错综复杂,A项正确。
答案:A
2.钱乘旦在《走向现代国家之路》中说:“历史仿佛在故意卖弄哲理,几次革命都未能巩固共和国,一帮落魄贵族在走投无路中找到的权宜之计,却成了法兰西共和国的真正起始。”法兰西共和之路如此艰难的原因不包括(  )
A.法国专制主义观念根深蒂固
B.法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C.法国国内阶级关系错综复杂
D.欧洲其他封建君主专制国家武装干涉法国革命
解析:“法兰西共和之路如此艰难的原因”指的是阻碍民主共和的因素,A、C、D三项都是阻碍因素;B项中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大是推动共和之路的有利因素,符合题意。
答案:B
3.(2018·广东汕头高一期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对总统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明确限制。这些含糊不清的规定从侧面反映了(  )
A.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
B.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C.共和制是政治妥协的产物
D.总统与议会斗争的失败
解析:材料表明总统有解散众议院的权力,同时议会也可能罢免总统。这种“含糊不清”正是共和派和保皇派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C项正确。
答案:C
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在会议的闭会时期,如果两院(议会参众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
A.总统控制议会
B.总统权力大,议会权力小
C.总统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
D.行政权高于立法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的“在会议的闭会时期,如果两院(议会参众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可知,总统的权力受到了议会的限制,C项正确。
答案:C
5.(2018·江苏无锡市高一期末)“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皇帝任命帝国官吏,有创制法律之权;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这体现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
A.专制主义色彩 B.军国主义色彩
C.民族主义色彩 D.民主主义色彩
解析:根据德意志宪法规定,皇帝拥有巨大权力,君主专制是实,民主立宪是虚,体现了这部宪法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因此A项正确,D项错误;B、C两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答案:A
6.1800年之前,德国曾被讥笑为“欧洲病夫”,到1900年则是“土耳其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
A.普法战争爆发 B.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C.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解析:“土耳其帝国”代表的是强大,德国由被讥笑为“欧洲病夫”到被称为“土耳其帝国”的原因是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统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B项正确。
答案:B
7.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领土由下列各邦组成:普鲁士与劳恩堡、巴伐利亚、萨克森、符腾堡、巴登、黑森……吕贝克、不来梅和汉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这表明德国(  )
A.皇帝凌驾联邦议会之上
B.各邦在联邦内享有不同的立法权
C.用法律的形式巩固革命成果
D.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A项与材料“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反映了帝国法律的权威性,但不能说明各邦在联邦内享有不同的立法权,故B项错误;据材料“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可知,德国用法律的形式巩固革命成果,加强中央权力,维护国家统一,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8.(2017·海南卷)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
A.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B.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政府官员纪律松弛 D.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解析: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老鞋匠,打扮成少尉,打着皇帝的旗号迫使财务官员交出钱财,这说明了当时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极为浓厚,D项正确;材料只是表明军队势力在德国的强大,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B、C三项排除。
答案:D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国民议会。
行政权委托给国王。
司法权委托给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行使之。
每年缴纳直接税达三天工资以上者,被编入居住地国民自卫军的男子,享有选举权,称“积极公民”;而处于奴仆地位的、被提起公诉的、破产和不能清偿债务的以及其他不具备积极公民条件的人,则属于消极公民,无选举权。
——摘编自法国1791年宪法
材料二:凡出生于法国并在法国有住所的男子而年满二十一岁者……均有行使法国公民权利的资格。
立法权由普选产生的国民议会掌握。
行政权由24人组成的执行会议行使。
大理院为最高审判机关。
——摘编自法国1793年宪法
材料三:宪法赋予总统极大权力。总统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是国家和军队的最高首脑,享有任命军政要职、提出法案和解散众议院等重大权力。
——《法国通史》
材料四:第九条 参议院得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
——法国1875年宪法
请回答:
(1)在国家政治体制的设置上,材料一、二体现了什么共同原则?(2分)
(2)指出材料一、二两则材料在国家政体与公民权利规定上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相关规定。(10分)
(3)据材料三、四,分析宪法规定分别有利于法国哪一政治势力。对材料三、四的规定,你有何认识?(6分)
答案:(1)共同原则:三权分立。
(2)差异:材料一实行君主立宪制,材料二实行共和制;材料一将公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以纳税额和社会地位限制公民选举权,材料二取消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之分,扩大享有选举权的公民范围。
评价:共和制的确立和公民权利的扩大,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推动大革命的深入发展,具有反专制的进步意义;没有给妇女公民权,而且有财产限制,有其局限性。
(3)材料三:君主派;材料四:共和派。
认识:法国1875年宪法是资产阶级共和派和君主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课件49张PPT。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
政体的建立第10课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梳理·点拨·巧记课前自主 基础梳理探究·突破·升华课上互动 重难探究对点·反馈·巩固对点检测 当堂反馈word部分: 请做: 课时跟踪检测
精题优选 增强实力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第三单元 第8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688年英国爆发了“光荣革命”,詹姆士二世被赶跑。“从血统上说,王位的新主人是詹姆士的女儿和女婿,这样就保留了斯图亚特的族谱,但王位的内容却因此起了变化。”关于“王位的内容”变化与后来的事实不符的是(  )
A.从专制王权到民主共和
B.从个人专制到民主体制
C.从王在法上到王在法下
D.从国王至上到议会至上
解析: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不是民主共和,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都是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的政治特点,不合题意。
答案:A
2.有人认为,光荣革命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该观点中,“能有效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制 B.君主立宪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民主共和制
解析:“控制者”指的是君主,光荣革命使君权置于议会权力之下,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创造了条件,使君主立宪制得以确立,B项正确。
答案:B
3.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这直接体现出英国(  )
A.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改造
B.由贤能者继承王位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的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解析:材料表明英国国王的人选由议会决定,这说明议会权力高于王权,D项正确。
答案:D
4.(2019·江西奉新一中高一期末)1711年,英国下院通过对法停战法案,但被在上院占据多数的辉格党贵族所阻挠。为此,安妮女王于当年年底一次将12名托利党人封为贵族,改变了上院党派力量对比,使英国退出了战争。这说明当时英国(  )
A.《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B.国王权力高于议会权力
C.上院的权力大于下院
D.国王仍拥有一定权力
解析:材料表明安妮女王通过册封托利党人为贵族的方式来影响上院的决策,这表明当时英国国王仍拥有一定权力。
答案:D
5.下图是反映17世纪英国政治生活的一幅漫画。下列对漫画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二者的“角力”可追溯到《大宪章》
B.议会的胜利实际上是民主的胜利
C.《权利法案》使国王失去了全部权力
D.二者“胜负”决断于“光荣革命”结束
解析:《权利法案》只是将王权置于议会权力之下,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但此时的国王仍有包括行政权在内的较多权力,C项错在了国王失去了全部权力。
答案:C
6.(2018·江苏无锡市高一期末)2017年6月,因一系列社会问题,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要求首相特蕾莎·梅下台。特蕾莎·梅最终是否下台,关键取决于(  )
A.特蕾莎·梅所在执政党保守党的民意支持率
B.英国女王的态度
C.议会对特蕾莎·梅政府的信任程度
D.在野党工党的态度
解析:如果议会对某位阁员或整体内阁不信任,个别阁员或整体内阁便需要辞职以示负责,故特雷莎·梅最终是否下台,关键取决于议会对特蕾莎·梅政府的信任程度,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C
7.工业革命后,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大为下降,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英国在政治上(  )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保证议会立法财政权
C.建立责任内阁,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保障工业资产阶级权利
解析:从材料中的“工业革命后”可知,这是工业资产阶级壮大,要求选举权,展开与贵族地主的斗争。为解决这一矛盾,英国进行了1832年议会改革,保障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权利,D项正确。
答案:D
8.(2018·福建师大附中高一期末)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对于国王的存废,英国人经历了反抗国王、处死国王、请回国王和进口国王的不同选择,但是英国的国王一直保留至今。这表明(  )
A.国王保留了一定的权力
B.英国人尊重社会传统
C.英国政治缺乏民主传统
D.英国民主政治不彻底
解析:联系所学,在英国的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强调的是君权神授,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中一系列环节,国王的权力受到了来自议会的制约,这体现出了由君权神授被君权民授取代的趋势,表明英国人尊重社会传统,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8分)
9.(2018·福建师大附中高一期末)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冲突中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相互制约的历史传统通过冲突而达到融合,在融合中超越传统,从而完成变革,产生新的政治制度。“光荣革命”就是这种模式极好的先例……“光荣革命”即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光荣革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实现了政治民主化历程……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外人对这种方式评价如何,其优劣得失如何,它确是地地道道的英国的。
——钱乘旦《英国——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光荣革命”为什么“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模式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是怎样通过这一方式完成政治民主化历程的。(10分)
答案:(1)“沿袭传统”是指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和议会传统;“变革”的含义是光荣革命为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形成奠定基础,逐步实现民主法治(议会权利凌驾于君主权利之上)。
(2)特点:渐进改革。
历程:通过《权利法案》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限制君主权利;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课件48张PPT。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
政体的建立第8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梳理·点拨·巧记课前自主 基础梳理探究·突破·升华课上互动 重难探究对点·反馈·巩固对点检测 当堂反馈word部分: 请做: 课时跟踪检测
精题优选 增强实力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第三单元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独立战争后的美国被人们形象的比喻为“头脑听从四肢的动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
A.实行两党制 B.实行邦联制
C.采取联邦制 D.确立三权分立体制
解析:“头脑听从四肢的动物”指的是美国的邦联制。邦联制下,各邦权力过大,中央权力过小,为改变这一现象,美国通过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联邦制,C项正确。
答案:C
2.(2018·福建省八县市高一期末)十八世纪90年代后的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联邦政府是一个松散的中央政府
B.权力收归联邦政府,各州没有自主权
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的不可调和,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
D.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A项错在“松散”;美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行政制度,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力,B项错误;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不是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的结果,C项错误;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并协调了与州的关系,为美国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D项正确。
答案:D
3.(2019·江西奉新一中高一期末)1989年,美国国会通过《反亵渎国旗法》,将焚烧国旗定为非法,美国政府对此表示支持。可仅仅隔了数小时,国会大厦门口就有人开始焚烧国旗。数月后,联邦最高法院宣布,《反亵渎国旗法》因违宪而作废,裁决书中竟然宣称:美国国旗代表的权利之一,就是焚烧它的权利。这说明了(  )
A.联邦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审查权
B.联邦最高法院部分法官可能缺乏爱国精神
C.美国政府及国会与最高法院缺乏沟通
D.国会通过的法律必须通过联邦法院批准才能生效
解析: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国会有制定法律的权力,但联邦最高法院有司法审查权,有权以违宪的名义宣布国会通过的法律无效,材料中联邦最高法院宣布《反亵渎国旗法》因违宪而作废,正是这一权力的体现,A项正确。
答案:A
4.有文章认为,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做到了“宁肯方案复杂一点,事情麻烦一点,办事效率低一点,也绝不让大权在握的人狼狈为奸,为非作歹”。这反映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  )
A.理念落后 B.完善了民主制度
C.反对集权 D.实现了权力制衡
解析:从材料中的“绝不让大权在握的人狼狈为奸,为非作歹”可知,1787年联邦宪法反对权力过分集中,主张分权制衡,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宪法制定的目的,不是起到了什么作用,B、D两项错误;A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C
5.(2017·全国卷Ⅱ)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总统作为政府首脑有权任免内阁成员,因此材料中的事件是总统行使职权的表现,C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C
6.美国总统威尔逊本是国联的发起人和积极的鼓吹者,但是……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结果,美国没有加入国联。美国没有加入的原因是(  )
A.美国没有资格加入国联
B.美国权力制衡原则的充分运用
C.和约不符合美国人民利益
D.参议院的权力凌驾于总统之上
解析:美国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材料正反映了总统和议会间“分权制衡原则”。
答案:B
7.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上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马克思如此高度评价林肯,是因为林肯政府(  )
A.巩固了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
B.满足了人们要求得到土地的愿望
C.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D.取消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
解析:林肯领导联邦政府平定了南方各州的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并废除黑人奴隶制,这是林肯对美国的最大贡献。
答案:C
8.下列言论一语道破美国两党制实质的是(  )
A.杰斐逊说:“如果非同一个政党一起就不能进天堂,我宁愿永不进天堂。”
B.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认为党派精神是“政府的最危险的敌人”
C.一个政客说:“在一个共和党选区,我是民主党人;在一个民主党选区,我是共和党人;在一个不确定的选区,我是一个确定的人……”
D.菲迪南德·伦德伯格在《富豪和超级富豪》中指出:“两党只是同一个钱币的正反两面。”
解析:美国实行的两党制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集团,与之相符的选项是D。
答案:D
二、非选择题(18分)
9.(2018·天津市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的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在太阳系引起一个巨大变化一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础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材料一中“新的种类的新国家”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的具体表现。(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为实现政治制度“有衡”而采取的措施。(10分)
答案:(1)含义:美国成为共和制国家。
表现:联邦制、三权分立、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等。
(2)措施: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实行两党制;国会由两院构成;中央与地方相互制衡。
课件52张PPT。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
政体的建立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梳理·点拨·巧记课前自主 基础梳理探究·突破·升华课上互动 重难探究对点·反馈·巩固对点检测 当堂反馈word部分: 请做: 课时跟踪检测
精题优选 增强实力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