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八单元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八单元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2 21:4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23课
美术的辉煌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毛泽东
政治的演进
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变迁
文学艺术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进步


物质决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19世纪以来的文学)
从地区来分

西方文学
苏联文学
亚非拉文学
从作品风格来分
浪漫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社会主义文学
一、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早先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工业革命
1、背景
政治:
经济:
思想:
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
工业革命发生发展。
政治黑暗,社会不平等,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贫富的对立变得更加尖锐,工业的迅速发展反而造成了群众的赤贫化。资产阶级的恶德败行以最丑恶的形式表现出来。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革命的箴言“博爱”在竞争的诡计和嫉妒中获得了实现。贿赂代替了暴力压迫,金钱代替了刀剑,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总之,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
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的欧洲 1789年法国大革命
1820—1823西班牙革命
1820—1821意大利革命
1821—1829希腊独立战争
1825—1826俄国革命
1830年比利时革命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一、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2、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英 雪莱
德 海涅
法 雨果
英 拜伦
《西风颂》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唐璜》

《西风颂》节选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呵,
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节选
凄凉的十一月,
日子已渐渐阴郁,
风把树叶摘落,
我走上德国的旅途。
来到国境,
强烈的心跳震撼着胸底。
并且,真的,
连眼泪也开始滴沥。
听见德国的语言,
使我有异样的感觉,
好像我心脏的血液溢出了
······
《唐璜》节选
“伦敦的市民啊,巴黎的市民啊!想一想,战争是一种怎样神圣的消遣?……
不论那巨大的蝗虫,如何地“毁灭”糟蹋你们碧绿的田野,吃尽你们的庄稼。
面目狰狞的灾荒绝不会临近帝王——虽然爱尔兰饿的慌,乔治王却体重二百八十磅。”
【作品赏析】
分析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关。
——雨果
3、特点
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
不再突出理性,强调感性,感情丰富
创作风格上,想象力丰富,手法夸张,情节跌宕起伏
“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野地里欢欢喜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在《经验之歌》中用组歌描绘了扫烟囱孩子,从侧面反映了工业化初期的英国社会。这首诗歌
A.以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不满情绪
B.以现实主义笔触揭露社会黑暗
C.以现代主义手法表现自我追求
D.以印象主义技巧展现真实历史
【典型例题1】
A
18—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作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这些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
通过讴歌大自然,体现出人们对发展中的工业文明的担忧
3、特点
一、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一、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试图用美丽的理想代替真实的不足。”
——席勒
二、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30年代以后到20世纪早期)
1、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病日益显露和激化,“使人和人之展现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此外,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唯物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都促使人们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幻想,转而用比较客观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
——《共产党宣言》
政治:
经济:
思想: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工业革命完成,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
道德观念、文化价值变化(拜金主义、物质利益至上观念盛行);自然科学发展;空想社会主义
二、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30年代以后到20世纪早期)
2、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国籍 文学家 代表作
法国
英国
俄国

丹麦
挪威
美国
英国
法国
巴尔扎克
狄更斯
普希金
《人间喜剧》
《大卫·科波菲尔》
《叶甫盖尼·奥涅金》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安徒生
易卜生
马克·吐温
萧伯纳
罗曼·罗兰

19世纪30年代以后

20世纪早期
《苹果车》
《约翰·克利斯朵夫》
《安徒生童话》
社会问题剧,如《玩偶之家》
《竞选州长》
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代表作《人间喜剧》包括97部各式各样的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使之成为一部包罗万象、反映法国19世纪前期社会全部历史的文学总集,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2、代表作及其代表作
二、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30年代以后到20世纪早期)
《欧也妮·葛朗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及金钱对人的思想灵魂腐蚀和摧残。小说形象地告诉我们:资产阶级的每一个金钱都充塞着“污秽和鲜血”,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冷酷的“现金交易”再也没有任何联系了。老葛朗台的“人生就是一场交易”这句话,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英国 狄更斯《双城记》节选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讲信用的时代,
又是一个欺骗的时代;
这是一个光明的时代,
又是一个黑暗的时代。
【作品赏析】
分析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3、特点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曾说,他的创作,是充当法国社会的书记员,编制恶习,和德性的清单,搜集事实,刻画性格、选择社会主要事件,塑造典型性格。
——别林斯基 :《批判现实主义》
(1)真实性:关注社会问题,追求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
(2)批判性: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黑暗和丑恶,同情弱小;
(3)典型性:“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剖析社会生活本质。
(4)场面的宏大性、史诗性;以长篇小说为主。
恩格斯在评价某一文学艺术流派时说:“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
A.《哈姆雷特》
B.《等待戈多》
C.《人间喜剧》
D.《西风颂》
【典型例题2】
C
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典型例题3】
B
三、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以来)
现代派文学是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物。20世纪以来两次伤亡惨重的世界大战,接连不断的经济危机,十月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都对欧美各国为数众多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他们一方面对腐朽、丑恶的资本主义制度越来越悲观失望,另一方面又和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格格不入,这就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深陷迷途,他们的内心充满难以名状的迷惘、困惑。现代派文学正是这一部分人的思想情绪的曲折反映。 ——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
政治:
经济:
思想: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成功。
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冲击价值观念;引起精神危机。
1、背景
三、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以来)
2、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贝克特
海明威
美国 海明威
爱尔兰 贝克特
《等待戈多》
荒诞派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是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他再遭到一条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桑提亚哥在同象征着厄运的鲨鱼的斗争中虽然失败,但他坚忍不拔,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取得了胜利。小说中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3、特点
《等待戈多》 节选
爱斯特拉冈:咱们干嘛不上吊呢?
弗拉基米尔:用什么?
爱:你身上没带绳子?
弗:没有。
爱:那么咱们没法上吊了。
弗:咱们走吧。
爱:等一等,我这儿有裤带。
弗:太短啦。
爱:你可以拉住我的腿。
弗:可是谁来拉住我的腿呢?
爱:不错。
弗:拿出来我看看。
爱:咱们走吧。
弗:咱们不能。
爱:为什么不能?
弗:咱们在等待戈多
【作品赏析】
分析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表现自我;
手法怪诞;
背景模糊,因果关系不明;
反传统反理性
“它意识到历代那些实在的事物和不可动摇的基本概念已被一扫而光;经过检验,它们被视为虚无;它们被贬得一钱不值,甚至被看成是童稚的幻想。……宗教信仰的衰退一直没有被人觉察,因为它在暗中被进步、国家主义和名目众多的极权主义谬论的宗教信仰取代了。所有这一切都被战争所毁灭。”下面文学作品与上述观点基本一致的是
A.《唐璜》
B.《战争与和平》
C.《约翰.克里斯多夫》
D.《等待戈多》
【典型例题4】
D
浪漫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革命战争频繁
对“理性”失望
理想与激情


社会矛盾尖锐
对现实的不满
真实与批判


战争危机频仍
对“现实”恐惧
迷惘与荒诞


背景
流派
特点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影响着文学的发展,文学无时无刻流露着时代的气息!
生活应该是这样!
生活本来是这样!
生活不知该怎样!
安德烈耶夫认为:“他是优越的浪漫主义者、伟大的(才能尚未充分施展的)天才,他或许是整个文学界的第一个无产阶级义士一一他上上下下地滚动着现实主义的西叙福斯之石……他用自己的浪漫主义的伪现实主义制约生活。”“他”的代表作品是






【典型例题5】
C

A B C D
四、苏联文学(20世纪以来)
1、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高尔基,用笔战斗的无产阶级勇士。代表作小说《母亲》、散文诗《海燕》等。《母亲》通过描写巴维尔及其母亲尼洛夫娜的遭遇,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在革命斗争中不断觉悟、成长的过程 。《母亲》是高尔基的代表作,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036)代表作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反映了苏联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充满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它表现了作者要为建立人类社会美好未来奋斗的人生态度。
四、苏联文学(20世纪以来)

苏联文学与西方同时期的文学有何不同?为什么?
不同:西方:空虚、迷惘、痛苦;苏联:朝气蓬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背景:西方的社会危机引发精神危机;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并取得巨大成就。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保尔·柯察金
2、特点
歌颂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五、亚非拉文学(20世纪以来)
大多数亚非拉国家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 20世纪民族主义运动高涨。
1、背景
2、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3、特点
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殖民压迫思想。
泰戈尔
印度诗人,1913年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代表作还有《戈拉》。
鲁迅
中国文学家,代表作《呐喊》《彷徨》等,毛泽东评价他“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作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1982年因作品《百年孤独》(196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索因卡
尼日利亚剧作家,代表作《雄狮和宝石》、《诠释者》,1986年因为“他以广博的文化视野创作了富有诗意的人生的戏剧”获诺贝尔文学奖。
六、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文学艺术反映了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反过来又影响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文学的繁荣

19世纪世界文学主要成就
20世纪世界文学主要成就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18世纪末—19世纪30年代
19世纪30年代

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
苏联文学
亚非拉文学
20世纪早期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小结】

巩固练习
1.A 2.C 3.B 4.A 5.D
1、有文学家宣称:“我赋予古老文字以赤色,不再有元老!不再有平民!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风暴。”他的文学理念属于
A.浪漫主义 B.现代主义
C.现实主义 D.古典主义
【巩固练习】
2、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誉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材料表明,托尔斯泰是
A.农民运动的引领者 B.资产阶级革命的倡导者
C.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D.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A
C
3、《西方文明史》写道:“首先是对个人创造力,以及对自然的毫不含糊的、全面的颂扬,无论是一朵花,还是一座山脉,大自然因其直接深刻地留在人的感觉之中而受到珍视。除了对生命之外,人们还可以根椐自己对自然的反应自由地作出各种解释,而不是仅仅反映一套一般的理性法则。”与这一特征相符的文学作品是
A.《神曲》 B.《巴黎圣母院》
C.《老人与海》 D.《人间喜剧》
【巩固练习】
B
4、让保罗·萨特创作的戏剧《禁闭》中有如下描述:“三个痛苦的灵魂像坐上了旋转木马,永在相互追逐又永远追不到的‘境况’中,相互的追逐成了一场不堪其苦的煎熬,谁也不能得到,谁也不能安宁,谁也不能退场,其苦状若身陷无间地狱”。下列与《禁闭》属于同一流派的作品是






A
A B C D
【巩固练习】
5、1934年4月,著名作家高尔基在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致开幕词时说:“我们所有民族的各个种族的文学成为统一的整体出现了”。据此推理,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文学的发展特征是
A.社会主义垄断倾向明显
B.呈现出现代主义的风格
C.浪漫主义色彩比较突出
D.民族性和统一性相结合
D
【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