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及答案(2020年,安徽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及答案(2020年,安徽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1 21:2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全国领先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
(1)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青山横北郭 , 。 (李白《送友人》)
(3)拣尽寒枝不肯栖, 。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 ,只有香如故 。 (陆游《卜算子·咏梅》)
(5)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的句子是 , 。
(6)李白《送友人》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的句子是 ,

(7)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是 , 。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是这么回事,保尔,”A对他说,“你不是说你们发电厂里有一个电工病倒了吗?明天你打听一下他们要不要雇一个内行人来替他。要是他们要的话,你就回来告诉我。”
那个陌生人插嘴说:“呵,不,我跟他一道去,我自己和发电厂老板谈吧。”
“他们当然是要雇人的。因为斯坦科维奇生了病,今天机器就停了。老板今天跑来两次,要找人替他,但是没找到。他不敢光靠火伕一个人来发电。我们的电工害的是伤寒病。”
“既然这样,那就妥了!”那个陌生人说。“明天我到这里来找你,我们一道去。”他对保尔说。
“好吧,”保尔说。
保尔看到陌生人那双安详的灰眼睛正在留神观察他。那坚定的、凝视的目光,使保尔感到困窘。这陌生人穿着一件灰短袿,从上到下扣着钮扣,紧紧地绷住他那宽大而结实的身子。这短袿显然是太窄了。他的脖子像牛脖子一样粗壮,整个人就一棵粗大的老橡树那样结实。
(1)A是 ,陌生人是 。(2分)
(2)“困窘”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插嘴”的意思是 。(4分)
(3)文段画线句子运用了 和 修辞手法。(2分)
(4)请结合原著回答:
①“陌生人”的身份是什么?(2分)
②“陌生人”在这里开展工作有哪些优势?(2分)


3. 某校开展“让爱焕发光彩”综合性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3分)
(1)针对社会上摔倒老人不敢扶、高铁上霸座、殴打自己以前的老师等现象,请你从“爱已沉寂,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这个角度写一则宣传标语,唤醒大家已沉睡的爱心。(2分)

(2)学校举行“让爱焕发光彩”的演讲比赛,下面是李东逊同学演讲稿,请你帮助他修改。(8分)
社会高度发展,但是人们爱的本能,却似乎需要经常被提醒。不良的社会风气把人类爱的本能遮敝住了,“爱”因此遭到了野蛮的否定,以至于现在人们不得不重新讨论“爱的位置”和“爱是不能被忘记的”这些话题。【A】我们也不能不忽视,在当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一切关系也都有被金钱腐蚀为买卖关系的可能。只有唤醒所有人的“爱”,才能保证:人民公仆不被权钱交易所腐蚀,国有企业不被雇佣劳动所腐蚀,知识分子不被学术腐败所腐蚀,【B】大众消费不会腐蚀高雅艺术,连温情脉脉的家庭、夫妻、亲子关系,也不会在金钱腐蚀下悲惨解体。因此,【C】重新倡导爱的呼吁,在今天决不是多余可笑的。
①【A】句否定不当,应去掉 。(2分)
②【B】句和画波浪线的句子句式不一致,请改为一致。(2分)

③【C】句动宾搭配当,应该将“ ”改为“ ”。(2分)
④语段含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它的正确写法是“ ”。(2分)
(3)周始凯同学的演讲稿题目为《爱是回报父母的点滴之行》,张玉同学的演讲稿为《播撒爱的阳光,让社会温暖如春》;如果你是主持人,请你写一段串场词,把这两场演讲串连起来。(3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 跳出唯兴趣论的窠臼(19分)
①“现在有些年轻人很任性:爱一行,干一行;干一行,换一行。”近日,我省一位著名长江学者在接受本报《思想周刊》采访时对目前流行的教育理念提出了质疑: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吗?
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爱因斯坦的名言。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做学问也如此,从“知”到“好”到“乐”,兴趣是学术研究的动力,是人生的催化剂。青年学者如果对所从事的研究产生兴趣,便会迸发出惊人的热情,更容易在学术上有所成就。
③但正如俗话所说,“没有框的玻璃容易碎”。这位长江学者所担心的是,仅凭兴趣似乎难成大事。原因很简单,兴趣通常是很主观的,很容易分散或转移。选择岗位职业、研究方向,如果完全由着兴趣,可能会流于放任或过于任性。如果有了兴趣,没有坚持和执着,没有一种责任和使命感,学者的涉猎可能很“广泛”,人生可能很“多彩”,但最终也可能是“一事无成”。现实生活中,少数“由着兴趣”的成功人士背后往往有浩荡的失败大军作为分母。
④无独有偶,另一位长江学者的学术研究经历带给我们更深刻的启示。他偶然踏上马克思主义研究“这艘船”, 起初对它并不了解。随着系统学习,领悟“船”的精髓,慢慢激发了兴趣,更坚定了“乘学术之船驶向远方”的信心与决心。正如这位长江学者一样,许多人与其说是选择职业,不如说是被职业所选择。兴趣不是他们成功的前提,而是慢慢摸索、默默努力的结果。学问之兴趣,不是说学问本身如何有趣,而是要寻得着、尝得着学问的趣味。如此,才能“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成一行”。
⑤如果说,“爱一行干一行”是兴趣所致,那么,“干一行爱一行”则是一种人生境界。抵达“干一行爱一行”的境界,不能唯兴趣,必须学会约束自己,限制兴趣的“任性”生长。限制“兴趣”,其一是要有责任心,选择有“意义”的兴趣。兴趣也有好坏之分。相比于于敏、王承书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了国家而转变研究方向,甚至隐姓埋名数十载,当下,一些年轻学者将大量的时间、心力耗在名、权、利的执着上,兴趣偏轨,实属憾事。梁启超说,他的人生观拿两样事情做基础:“责任心”和“兴味”。“‘责任心’强迫把大担子放在肩上,是很苦的,‘兴味’是很有趣的,二者在表面上恰恰相反,但我常把它调和起来。”要通过调和,将兴趣变成志向与担当——追求“有意思”的生活,更要过“有意义”的人生,把最宝贵的精力配置到有价值的工作与研究中。
⑥限制“兴趣”,其二是要有毅力。兴趣并不等同于愉悦,相反,兴趣有时也表现为痛苦与磨难。如同翻越一座山峰,兴趣只是让人们找到了需要付诸努力的方向,而接下来的路则要靠毅力来完成。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鸿篇巨制《红楼梦》;王泽山60多年坚守在冷门的火炸药专业上,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最终走出“火花四射”的人生……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要设定一个方向,并抵住诱惑,熬过痛苦与寂寞的日子,坚定走下去,形成自己的长远优势,而不是不断切换研究主题。要有一种“学术割据”的理念,在中国学术版图中努力占有一块“根据地”,建构属于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⑦做学问必须找到自己的“聚焦点”——从发散状态过渡到专注状态,然后沉潜其中、咬住不放,这样的兴趣才会日渐稳固,才会变为事业,变为生活,变为人生。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怎样理解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请问第④段再举一个证明的例子,包括姓名及简要事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让大众文化滋养滋养人的心灵(21分)
①千古文人侠客梦,几代人的青春里都住着一个金庸。10月30日,作家金庸离世,感念他的文字迅速在朋友圈刷屏,怀念他的文章成为不少微信公号头条选题,许多网友纷纷留言遥想当年读他作品时的动人一刻。【甲】
②一个文化人的离世,引发如潮感怀,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文化现象。如果不是被他的作品吸引过、感染过,如果他的作品不曾陪伴过自己的青春,人们不会对他如此感念。“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人们记诵这一嵌入14部作品首字的“名句”背后,正是金庸武侠作品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生的对读者心情怡养、心智启迪、心灵温润的影响。数十年来,金庸武侠作品一纸风行,深刻启示我们,大众文化作为与大众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品类,更要以滋养人的心灵为己任。【乙】
③有人这样回想:“多少‘70后’‘80后’曾在被窝里、在课堂书桌下,阅读金庸先生的小说。”有人这样写看他作品后的收获:“这二十几年,金庸的小说是我随身携带、反复阅读最多的作品。所思所想每年都有不同,有纯粹创作技艺方面的认知的变化,亦有文化历史价值观多个方面的新发现。”
④一些人急于评价说金庸的作品太“俗”,难登大雅之堂;一些人说他的作品堪称经典,其文化底蕴与历史深度开辟了大众文化的新境界。相较于此,金庸作品读者的留言与感想,道尽的是他的作品让很多读者不能忘怀这一不争的事实。也许,对作品历史地位与高度的评价,可以留给时间。但对于大众文化作品来说,首先要能陪伴大众、滋养心灵,这才是最关键的,也是最紧要的。
⑤【丙】可以说,金庸的武侠作品,以故事、以人物滋养着读者的心灵。他写的虽然是武侠小说,但他的群侠“更贴近于生活,更像是平民英雄,也有自身的爱恨纠缠,也有迷茫的困顿无助。但如羽化之蝶,历尽劫波,终成大侠”。更重要的是,他的群侠,不少都有着一种卓然洒脱的精神人格,有着一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一种见义勇为、持守正义、重信然诺的世间道义,包含着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精神与价值理念。在相当意义上说,金庸运用的是武侠这一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抒写世道人心,浸润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⑥“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金庸作品赢得大众也从另一面提醒我们,那些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作品,那些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的作品,那些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的作品,或许能一时哗众取宠,却终因不能滋养人、感染人,而被大众遗忘,更会被历史尘封。
⑦【丁】我们期待更多作家创作更多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陪伴人的成长、滋养人的心灵。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0.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4分)
金庸走了,但他留下了读者众多的作品。
A.【甲】 B.【乙】 C.【丙】 D.【丁】
11.第⑦段对蝉的称呼为什么变成了“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为什么说金庸的武侠作品是大众文化作品?(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你觉得大众化的作品应该蕴含怎样的正能量?(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镌刻在作业本上的约定(15分)  
●江志强
①小学三年级时,教语文的林老师成了我们的班主任。
②林老师批作业有个习惯:时常在作业后面写下一长串评语,以此鼓励我们努力向上。有一回,我的作业字迹潦草,林老师这样批注:“此次作业写得很认真!但是与上回相比,稍微下降了那么一点点,要努力哟!”
③ A 。谁知,父亲看后,眉头一皱,大笔一挥,竟在老师的批语后面续写了一句评语:“稍微下降了那么一点点,意味着退后了十万八千里,小问题暴露出大毛病,若不尽快改正,后果堪忧!”
④次日,林老师将作业本发下来,我迫不及待地翻阅,只见林老师在父亲的评语后面回复:“有一种‘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令郎表面上后退,实则进步,假以时日,必将取得优异成绩,且拭目以待。”
⑤ B 。我觉得林老师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和勇气,她在用另一种方式鼓励我。
⑥然而,父亲并不服气,继续在我的作业本上与林老师展开论战,他如此写道:“愚以为,为人师者,应严字当头,直陈缺陷,该批则批,决不姑息迁就平日之小错,方能获取学业之大成。如若不然,将误人子弟也。”
⑦看着父亲的“神回复”,我吓了一跳。当时虽年幼,却也知道父亲这段话并不是什么“好词好句”,而是暗含讥讽。这样的批语,怎么能让老师看呢?
⑧犹豫良久,我还是鼓起勇气把作业本交给了林老师。林老师居然不恼,而是笑呵呵地继续回复……
⑨就这样,父亲和林老师以我的作业本为阵地,展开了一轮接一轮的辩论,竟然持续了一个多月。在那段日子里,我一有时间便翻阅那个作业本,默念着父亲和林老师的篇篇辩词。时日一久,竟有了不一样的收获,在学习态度、方法以及为人处事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观。
⑩多年以后,我已记不清那场辩论的最终结果,那个充满父亲和林老师教育思想和观点的作业本,亦在走南闯北的奔波中散佚。然而,自那场长久的辩论结束之后,父亲对我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我有了错误不再狂风暴雨式地批评,而是宽严相济,循循善诱。可以据此推测,父亲败给了林老师。但是父亲一直不承认他的“失败”。
?值得一提的是,我上了大学后才知道一个“密约”:父亲和林老师是大学同学,他们之间有一个“约定”,不能让孩子过早知道大人之间的“关系”,否则的话,孩子会因为这层“关系”而产生一种虚妄的优越感,于成长极为不利。
?这些年来,我时常想起父亲和林老师的“密约”,以及他们在我的作业本上的“神回复”。我知道,他们在不动声色中向我灌输着为人处事的道理,犹如春风化雨,为我注入了努力学习的力量,点缀着我的童年、我的人生。
14.结合全文说说“镌刻在作业本上的约定”是指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面的两个句子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请你把它们放到合适的位置上。(4分)
①面对林老师的批语,我兴奋得一蹦三尺高。
②对于林老师这次不温不火的批评,我满心温暖,发誓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A: B:
16.从父亲和林老师在作业本上的“论战”来看,二人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请以四字词语来概括他们的教育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辩论的结果让“我”和父亲都有了收获,说说“我”和父亲的收获各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60分,含卷面分5分)
18.请以“这事我从未后悔”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3)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少于600字











100









200















100









200















100









200







800字

参考答案:
一、
1.(1)曲径通幽处 (2)白水绕东城(3)寂寞沙洲冷(4)零落成泥碾作尘(5)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6)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7)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2.(1)阿尔焦姆 朱赫来(2)尴尬,不好意思 指不待别人把话说完即发表己见。 (3)比喻(4)①是红军留下开展工作的联络员;②第一,他是本地人;其次,他是一个钳工和电工,容易在车站上找到工作;第三,人们没有在红军的队伍里见过他。
二、(一)
4.青年学者做学问应当有责任心,有毅力专注于某一方面,做出成绩不能凭一时兴趣。
5.凭兴趣做事最终失败的大有人在,而侥幸成功者仅是少数。
6.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登山要靠毅力的道理,比喻做学问也需要努力,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7.示例:针对当前年轻人的一些任性行为,借助一位著名学的之口表达了对“兴趣是最好老师”的质疑;然后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身并没有问题,指出做学问需要兴趣,接下来讲道理举例子论证仅凭兴趣难以成功,又对限制兴趣提出了两方面具体的要求;最后得出结论,年轻人做学问只有专注才能有所作为。
8.示例:邓稼先年轻时赴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回到祖国了。1958年他接受了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研制的光荣任务,从此隐姓埋名,义无反顾的奔向新的工作岗位,大漠戈壁一去就是一生。
(二)
9.书家要涵养字外功夫。
10.举例论证,列举人物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历史上的著名书家大多涵养了深厚的字外功夫。从而证明了“书者的‘字外功夫’是‘字内功夫’的根本,‘字内功夫’不仅是苦练的结果,更是身心修养功夫的外化”这一观点。
11.承接上文 强调了涵养字外功夫的重要性。
12.①要力本固基、德行兼备;②要多读传统经典,提升人文素养;③由艺臻道,提升生活品味和审美情操。
13.示例:字如其人,就是说一个人写的字,反映这个人的精神气度、学识修养、道德情操、心灵境界等方面的特质。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字外功夫”,要想写好字就必须涵养“字外功夫”。
(三)
14.①不能让孩子过早知道大人之间的“关系”;②父亲在我的作业本上与林老师展开论战借机教育“我”。
15.A: ② B:①
16.父亲:严字当头;林老师:鼓励为主
17.“我”:在学习态度、方法以及为人处事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观。
父亲:父亲对我的错误不再狂风暴雨式地批评,而是宽严相济,循循善诱。
三、18.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