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
鲁迅
新课导入——“阿长与山海经”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别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鲁迅先生却在45岁时写了这篇关于阿长的文章,可见对他意义非凡。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一个目不识丁、粗俗迷信但却善良仁慈的阿长。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山海经》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山经》即《五藏山经》五篇;《海经》包括《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山海经》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zēng
sà
chuāng?
fán
憎
菩 萨
琐
胸 脯
zhú
xiōng
疮
恶
竹
烦
匪
疤
竿
土
辫
子
biàn
tǔ
读准节奏和字音。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jié
dào
shǒu
shū
诘
哀 悼
斋
粗 拙
mò
cū
守
问
茉
书
雳
寡
莉
霹
震
悚
zhèn
pī
读准节奏和字音。
整体感知----理解词语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孤孀:
震悚:
谋死:
切切察察:
絮说:
辟头:
寡妇。
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谋杀。
细碎的说话声。
絮絮叨叨地说。
开头。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第一部分:(1—2)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及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
第二部分:(3—18)作者介绍讨厌长妈妈的事例。
第三部分:(19—29)长妈妈为我寻找并购买《山海经》,作者感激她。?
第四部分:(30—31)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
划分的依据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依据。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也称“长妈妈”。
阿长是什么人?
鲁迅还在哪篇作品中提到“长妈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母亲:称“长妈妈” 略带些客气
祖母:叫她“阿长”亲切
我:平时叫“阿妈”亲切;憎恶时“阿长” 不礼貌
(提示:名前加“阿”表示亲切。但小孩子叫就不礼貌)
下面几个人怎样称呼“阿长” ?分别含有怎样的感情?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文章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刻画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其中属于“抑”的是哪几件事?
喜欢 “切切察察”;
不许“我”走动;
摆成 “大”字睡相;
教给我“规矩”;
讲“长毛”故事。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这“抑”的一面,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长妈妈善良的品格。例如吃福橘,虽然作者说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在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
长妈妈的一些缺点,如无知、迷信,是那个时代的人都有的,鲁迅写这些也没有贬义,还让人觉得真实而有时代特色。
作者写这些“抑”的内容,是要表现对长妈妈的不满吗?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我”对《山海经》的“渴慕”是怎样引起的?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哥儿”指谁?“三哼经” 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不写正确书名?
“哥儿”指少年鲁迅。
“三哼经”就是《山海经》,长妈妈不识字,所以说错。作者这样写,不但富有情趣,更强调了阿长不识字,却做到了识字的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强调她的“伟大的神力”。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可以删除吗?
不可以删除。“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说明她是利用自己难得的“告假”的时间买的,这就突出了她的“神力”和对小主人的厚爱。
“穿着新的蓝布衫”,使文章真切具体。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很震惊、很感动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霹雳:响声很大的雷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震悚”比“震惊”更震惊。“悚”是害怕、恐惧之意。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起什么作用?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烘托后文长妈妈买来《山海经》的“神力”。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作者用相当多的篇幅写了买《山海经》之前的事:“我”念念不忘,渴望得到绘图的《山海经》:远房的叔祖找不到,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自己去买又没有机会……。这是否可以删掉?
不可。这些内容烘托“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也突出了长妈妈“伟大的神力”。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怎样理解“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不但不过分,反而富有儿童情趣。
深入探究---分析长妈妈人物形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阿长是一个不幸的好人
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
善良、朴实、真诚
有爱心、民间文化的载体
不拘小节、粗俗
烦琐、愚昧、迷信
深入探究----写法借鉴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刻画人物的方法:
1.描写法: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对比、映衬法:
a.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
b.先抑后扬
3.详略得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纵观全文,作者显示“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鲁迅先生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刻画了一个纯朴热情、善良仁慈、关心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二十四孝图之埋儿奉母
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二十四孝图涌泉跃鲤
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买《山海经》(详写)
日常:切切察察、看管“我”、谋害隐鼠(略)
睡觉摆“大”字、讲长毛故事(详)
礼节:古怪仪式(详)
教我道理(略)
阿长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描述。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