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黄河颂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
光未然
教学课件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其中有一条河被我们亲切的称为“母亲河”,同学们知道是哪条河吗?对,就是黄河!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河颂》,感受黄河的雄伟磅礴和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黄河日出
黄河壶口瀑布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2.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3.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在湖北光华县。1927年在中学年代就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
《黄河船夫曲》《黄河颂》
《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对口曲》《黄水谣》
《黄河怨》《保卫黄河》
《怒吼吧,黄河》。
整体感知—— 背景链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残杀着我们的同胞!无数国人的鲜血洒在黄土地上,血流成河,哀鸿遍野……这时候,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1939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边,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 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整体感知—— 文体知识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颂歌,是抒情诗的一种,又称“赞歌”“赞美诗”“礼赞”等,是诗人对描写对象抒发崇敬、追慕、赞美之情的诗作。
pò
kuáng lán
dàng
zhuǎn
píng
bǔ
整体感知—— 生字正音
气
狂
转
育
榜
读准节奏和字音。
zhuó liú
bǎng
浩
魄
澜
浊
宛
障
哺
样
荡
流
屏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理解词语
狂澜:
浊流:
宛转:
屏障:
气魄:
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比喻品格卑污的人或出身下贱之人。
委宛曲折,话语柔和曲折,不直接坦率。
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魄力,无所畏惧的精神或作风。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一、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哪个字统领全文?
颂
二、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
(中华儿女)
望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三、“望”字统领了哪些内容?
“望”字统领的内容从“黄河滚滚”一直到“劈成南北两面”。
“望”的内容既有写实,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严谨。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四、划分“主体”部分,并概括我们概括重点内容
绘黄河
颂黄河
从三方面实写黄河之景,
表现颂歌气势,为“颂黄河”蓄势
黄河养育中华民族
黄河保卫中华民族
黄河激励中华民族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五、“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默读第二节,思考: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颂黄河
三个层次
历史贡献
地理位置
自然特点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六、“黄河的精神”是什么?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歌颂中华儿女的勤劳勇敢、伟大坚强,从而激发整个民族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来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七、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八、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要表达的情感。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歌颂中华儿女的勤劳勇敢、伟大坚强,从而激发整个民族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来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深入探究——写法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采用第二人称写法,这样面对面的倾谈,显得更为直接、亲切,也更能抒发丰富复杂的感情。
2.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反复等,使形象更鲜明生动,抒情的气氛更强烈。
3.诗中反复多次出现“啊,黄河”,运用了呼告、反复的修辞,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同时加强了抒情的气势。
说说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及好处
深入探究——修辞手法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与其对话。写作中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并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强烈的感情共鸣。
呼告
深入探究——修辞手法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的修辞手法。
反复起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表达强烈情感;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等作用。
反复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
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关于黄河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唐《浪淘沙》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2.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3.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4.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5.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6.九曲黄河十八湾
关于黄河的俗语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黄河颂
序曲:黄河伟大坚强
歌词-主体
望黄河
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黄河的诗句并能熟练背诵默写三四句。
2.学唱《黄河颂》。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