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1 21:5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基础闯关全练
1.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测量(liáng) 熹(xǐ)
B.彷徨(fáng) 埋怨(mán)
C.诺言(nuò) 儒家(Rú)
D.埋没(méi) 中庸(yōng)
2.下面各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C.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
D.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3.选词填空。
(1)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_________,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测试 测量)
(2)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_________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支撑 支配)
(3)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_________的。(领悟 领会)
4.下列句子加粗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应于现在的世界的。

能力提升全练
1.下列各句中,没有蕴含“实践出真知”这一哲理的一项是 (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D.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渔者知泽。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 一个实验能否成功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而且研究学术不可缺少。
D.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
3.下列句中引号用法表否定的两项是 ( )
A.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B.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C.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D.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4.品读课内语段,完成(1)—(2)题。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1)请为这段文字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参照下面的例句,自选内容仿写一句话。
例句: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年模拟全练
(2018黑龙江安达四中月考,15-17)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回答问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文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中考全练
(2018广西玉林中考.9-11)阅读下面王春晖同学的一篇作文,回答问题。
我不苟同
(1)在对待事物时,人的思维总是有惰性的,总喜欢向别人思考成熟的方向靠拢,这种惰性会使人的思维定式定向,束缚住人们的思想,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去苟同他人的观点,应换一个方向去思考(A)去探索,就有可能找到新颖的观点或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①这样才会有助于我们对待事物的正确判断。
(2)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华裔科学家李远哲,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他运用了与课本完全不同的方法解答了一道几何题,老师给了他零分,他找到了老师,老师说:“下节课你到讲台上解题,做对了,我给你改分。”第二天,李远哲走上讲台,边写边讲,说出了他的全部解法,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师给了他满分。由此可见,要想有一番成就,就不能苟同于他人的思想,就要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3)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是一分为二的,②如果总是苟同他人的观点,那么就是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就像人们看待马谡,总是说他好大喜功,刚愎自用,这是正确的。但难道他自愿守街亭是逞匹夫之勇吗?他对形势(B),与诸葛亮不谋而合,足见其才智。在大军压境的紧要关头,他既不装聋作哑,也不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赴难,并以全家性命作保,这是何等的英勇!战败后他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遁迹深山,却重整残部,突出重围,保存了一部分有生力量回蜀营。战败后的马谡,没有扯客观原因为自己辩护,也没有利用与孔明的私交甚厚说情,而是堂堂正正地自缚于孔明帐前受刑赴死,这又是何等壮烈啊!③所以我认为马谡留给后人的不是骄兵必败、刚愎自用的深刻教训,而是为我们留下了敢作敢当、忠君报国的高尚气节。由此可见,他人的观点不一定全面,我们不应苟同于他人,而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4)是否具有“不苟同”的思维方式,是决定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因素。达尔文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打破了人们迷信了几千年的神创论,提出了科学的进化论(C)而舍勒,这位伟大的化学家,无法摆脱前人“燃素说”的影响,与氧气的发现(D)。
(5)亚里士多德说得好:“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综上所述,④我们不应该苛求前人,更不能迷信前人。我们应在思考问题时迸射出逆向思维的火花,努力开拓一个属于我们这一代人自己的新世纪。
1.(★★☆)文中加方框的标点和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句改为:这样才会有助于我们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
B.②句改为:如果总是苟同他人的观点,那么我们的思维就是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
C.③句改为:所以我认为马谡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骄兵必败、刚愎自用的深刻教训,也给我们留下了敢作敢当、忠君报国的高尚气节。
D.④句改为:我们不应该迷信前人,也不应该苛求前人。
3.(★★☆)下列对文章的评价及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苟同别人,坚持独立思考,敢于探索创新,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值得我们为之点赞。
B.作者在第(3)段中根据自己的名著阅读积累,从自己的视角看待和评价马谡,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独立思考作为文章的论据,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C.文章中“我”和“我们”之间的关系表达不清,标题与下文不相统一,“我不苟同”应改为“我们不应苟同”才符合文意。
D.第(2)和第(3)段的最后一句都应改为独立另成一段,使结论与材料及论证分开,起到更能突出和强调结论的作用。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诺贝尔奖,八年级(2)班准备出一期题为“诺贝尔奖与我们”的专题板报,板报设立两个栏目。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在第一个栏目中,你要向同学们概述诺贝尔奖的性质以及诺贝尔奖得主的情况,请依据以下材料,提取两条主要信息。
1895年,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留下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作为基金,设立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后增设经济)5种奖项,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1901年,诺贝尔奖正式颁发。一百多年来,几十个国家的近千名学者与科学家相继获此荣誉。得奖者中,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8位华裔科学家,还有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宣传委员准备根据以下材料,为第二个栏目拟写一个标题,他写了前一句,请你补出后一句。(要求: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
材料一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点是:①对自然界和科学现象具有广泛而浓厚的兴趣;②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创新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③具有刻苦、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
材料二 中国孩子认为自己有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
栏目标题:展开想象翅膀,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基础闯关全练
1.C A.熹xī。B.彷páng。D.没mò.
2.B A.查→察。C.意→毅。D.尊→遵。
3.答案(1)测量(2)支配(3)领悟
解析 结合语境,根据词义的细微差别进行选择。
4.C A.“发明”应改为“发现”,因为学术的进展靠“发现”。B.“歧视”应改为“轻视”,“歧视”含贬义。D.“适应”应改为“适用”,“适应”一般指人。

能力提升全练
1.B该项所论述的是“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与“实践出真知”无关。
2.A B.两面对一面,可改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C.递进关系错位,应将“不但”与“而且”后的内容互调。D.成分残缺,应在“中国文化”后加“的一部分”。
3.B D“格”“用功”的引号都表示作者对这两种做法的否定。
4.答案(1)(示例)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同时抛下两个材料相同、重量不同的铁球,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下降速度与重量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的速度落地。
(2)(示例)他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这么做的,而是为了大家的利益才这么做的。
解析(1)举出一个通过实验得出科学结论的事例即可。(2)运用“不是……,而是……”的句式进行仿写。

三年模拟全练
1.答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解析 答题区域在选文的第三段。第三段段首有明确的提示: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文中具有提示性的关键句子“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等,这些都是文中的关键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对文中的两个方面归纳即可。
2.答案 错误在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格”本来是探究的意思,但该句中“格”字加了引号,起到讽刺否定的作用,嘲讽了王阳明违背科学实验精神的迂腐行为。
解析 答题区域在第二段。第一问是信息筛选题,在文中找到关键句子即可。第二间主要体会引号的作用。
3.答案 举例论证。举王阳明“格”竹子一事,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解析 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应根据论证方法各自的特点判断。举例论证就是列举确凿、典型的事例;道理论证是指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言警句、公认的定理公式,作者所做的理论分析或阐述;对比论证指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比喻论证指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

五年中考全练
1.A A处应该使用顿号,不该用逗号。顿号是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在汉语中主要有两个用途,分隔同类的并列的事,通常是单字、词语或短句,当中的停顿较逗号短。
2.D D项的修改有误,④句“我们不应该苛求前人,更不能迷信前人”这句话的侧重点是不能迷信前人,这与句子在段落开头引用的亚里士多德的话的意思是一致的。而改动后的句子意思则改变了,“不应该迷信前人”和“不应该苛求前人”变成并列关系了,这与语段的意思是不相符的。
3.D文章的第(2)(3)段的最后一句不能独立成为一段,因为这两段中的最后一句话与前面的内容关系紧密,不可分割。第(2)段引用科学家李远哲的材料作为论据,论证不应苟同他人的重要意义,此段的最后一句话是本段论证后得出的结论,没有必要独立成段进行强调。第(3)段先提出观点:“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是一分为二的。”然后举出马谡的例子,从不同于前人的角度分析了马谡战前和战败后的表现,又树立了一个正面形象的马谡。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不应苟同他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的结论。所以第(3)段的最后一句话和前文关系紧密,不可分割,不能独立成段。

核心素养全练
答案 (1)诺贝尔奖是一项授予在科学及文学、和平、经济等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的奖项。一百多年来,我国只有2人获此殊荣。
(2)点亮创新火炬(或:高举创新旗帜)
解析 (1)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材料内容认真研读,找到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从中筛选、概括一条最主要的信息。从“设立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后增设经济)5种奖项,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还有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这两个方面概括即可。(2)设计栏目标题要紧扣活动主题,注意语言的简洁精练,可用句式比较整齐的对偶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