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 1.社戏(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 1.社戏(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1 22:0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社 戏
基础闯关全练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行辈(háng) 絮叨(wěn) 船橹(lǔ) 撺掇(chuàn)
B.怠慢(dài) 不惮(dàn) 家眷(juàn) 归省(shěng)
C.凫水(fú) 旺相(xiāng) 屹立(yì) 潺潺(chán)
D.竹篙(gāo) 晌午(shǎng) 松懈(xiè) 舀水(yǎ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偏僻 蚯蚓 纠葛 船篙 郊洁
B.嘲笑 呼吁 豆壳 泊位 蕴澡
C.宽慰 怠慢 屹立 扫兴 缝隙
D.好歹 作揖 钳子 朦笼 竭力
3.下列加粗词语不能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 )
A.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鼓动)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B.这十多个少年,委实(实在)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
C.(那声音)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迷失)起来。
D.(我)觉得要和他弥散(扩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4.给下列加粗的词语选择一种最恰当的解释。(只填序号)
(1)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 )
A.竟然 B.抄近 C.径直 D.拐弯
(2)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 )
A.某种联系 B.原因,条件 C.表明组织关系的证件 D.关联,牵涉
(3)小小年纪便有见识。 ( )
A.知识 B.认识 C.胆识 D.阅历
5.文学常识填空。
《社戏》的作者是_______,原名_______,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_______、革命家,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集《_______》和《_______》。文中的“社”原指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_,“社戏”就是_______。

能力提升全练
1.下面对结尾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戏,看得人昏昏欲睡,气得小伙伴们破口大骂;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的普通罗汉豆。这是说反话,显示了语言的幽默性。
B.这是在乐土看的戏,在乐土吃的豆,这是日后所看的戏、所吃的豆无法比拟的,因此说“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C.这样写是为了突出那夜生活的难忘,突出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
D.因为这样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是在“我”以后的生活中没有再遇到过的,所以那夜的豆特别好吃,戏特别好看。
2.“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六一公公是在责怪孩子们偷他的豆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写少年们月夜行船有下面两句:
(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想一想:第(1)句写船行的迅速,为什么说连山像踊跃的兽脊,向船尾跑去?第(2)句写航船,为什么用了一个童话色彩的比喻?为什么写老渔父的喝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的主要情节如下所示。请按叙述的先后,重新排列它们的顺序,并指出哪些情节是详写的,哪些情节是略写的。
A.赵庄看社戏 B.夜航去看社戏的途中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E.六一公公送豆 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1)顺序是: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2)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
(3)略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
5.下面选段描写了江南水乡优美的夏夜景色。请你描写一下家乡的夏夜星空,用上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年模拟全练
(2018四川南充五中期中,15-19)阅读《社戏》选段,回答问题。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1.(★★☆)选文中重点写了哪件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下面句中加粗字词。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来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画线句子“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双喜和阿发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情节安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中考全练
(2018江苏宿迁中考.15-18)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一条小河蜿蜒而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
?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憩,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第3期,有删改)
1.(★★☆)请你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列语句,按要求作答。
(1)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赏析加粗词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⑩?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
答:
4.(★★☆)最后一段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素养全练
(2018重庆中考B卷)综合性学习。
班上准备举办“音乐带我飞”的主题晚会,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晚会拟用一副对联来渲染气氛,现已确定好了上联,请你从下面四项中,选出最合适的下联。
上联:笛音飘声声传情 下联:选( )项
A.丝竹韵悠悠绵长
B.鼓点响阵阵送暖
C.琴音起首首入梦
D.琵琶响嘈嘈切切
(2)晚会共有三项活动,请你策划另外两项活动,并填入下表。要求:句式与“活动三”基本一致。
活动名称 活动内容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歌声大秀场 自由献歌,展示风采
(3)王丽是班上出了名的“麦霸”,在“歌声大秀场”活动中连续唱了三首歌,还意犹未尽。作为主持人,你想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你该怎么说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单元
1 社戏

基础闯关全练
1.D A.絮xù,撺cuān。B.省xǐng。C.相xiàng。
2.C A.郊→皎。B.澡→藻。D.笼→胧。
3.C“自失”文中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迷失:弄不清(方向);走错(道路)。
4.答案(1)C(2)D(3)A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最佳解释。
5.答案 鲁迅 周树人 思想家 呐喊 彷徨 土地神或土地庙 一种区域名称 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要想做好此题,对于像鲁迅这样的名家,应该牢固掌握他的基本情况。

能力提升全练
1.A结尾没有说反话,也没有显示语言的幽默性。
2.答案不是,六一公公只是责怪孩子们踏坏了豆,不珍惜劳动果实。
解析要结合句中的重点词语来理解,切忌断章取义。
3.答案第(1)句写起伏的连山,像踊跃的兽脊向船尾跑去,这是“我”坐在船上产生的感觉,觉得船是静的,山是动的,正如坐车往窗外看,觉得窗外的景物往后移动一样。这样通过感觉来反衬,更生动细致地写出了船行的迅速以及急切想看戏的心情。第(2)句用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快的心情。写老渔父的喝彩,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的驾船技术。
解析要从描写的角度、运用的修辞手法、作者的感情等方面进行分析。
4.答案(1)①G②F③C④B⑤A⑥D⑦E
(2) ABCD
(3) EFG
解析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情节的发展顺序,并注意课文的详略安排。
5.答案(示例)夏夜的天空,星星如同一颗颗大大小小的宝石,闪烁着迷人的光辉;偶尔,还有丝丝如同薄纱的云彩轻轻飘过,遮住月亮那害羞的脸庞。
解析要写出“夏夜星空”的景色特点,用题中要求使用的修辞手法,语句要有文采。

三年模拟全练
1.答案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解析选段主要写了月夜归航途中的偷豆趣事。解答此类题,应速读选文,迅速选定答题区域,找出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地点,做了什么事这四个要素,并合理组织语言,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按照人+时+地+事+结果(写人叙事类)或景物+特点(写景类)的格式,归纳概括。
2.答案“回望”表现出“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解析 应结合上文解答。“回望”是回头看的意思,结合上文看戏的过程,可以体会出作者的不舍之情。“罩”是遮盖,扣住的意思。来时“我”疑心戏台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此处又把灯火中的戏台比作被红霞罩着的仙山楼阁,是从视角角度突出月光下、灯光中的戏台的朦胧美,与来时呼应。
3.答案这里运用侧面描写,烘托了船行速度之快,表现了孩子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解析回答句子的作用类题目,要找准切入的角度,如写作方法、词语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再结合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感情。本题显然是运用了侧面描写,以渔夫的反应衬托出孩子们驾船技术之高。
4.答案双喜:聪明能干、心细如发、热情、机灵、善于为他人着想。阿发:憨厚无私,先人后己,偷豆都捡自家的偷。
解析从选文对双喜、阿发在偷豆过程中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5.答案(示例)“偷”反映了小伙伴们的诚恳待客的热情;“偷”显示了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解析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偷豆”这一情节,和我们平时所理解的“偷窃”不一样。这里说的“偷”,是因为小朋友是瞒着大人干的。“偷豆”这一情节体现出小伙伴们的淘气顽皮、农家孩子的热情好客,也体现出农家孩子的能干。这一“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五年中考全练
1.答案 早晨的炊烟轻淡 午间的炊烟急速 傍晚的炊烟悠长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语段内容的能力。阅读文章可知,文章的第⑦⑧⑨段分别描写早晨、午间和傍晚的炊烟,其中“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据此可以概括早晨的炊烟“轻淡”、午间的炊烟“急速”、傍晚的炊烟“悠长”。
2.答案(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早晨傍晚的炊烟比作晨钟暮鼓,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按照炊烟作息的习惯。
(2)“缠绕”本义是用带状物或条状物盘绕其他物体,文中指炊烟和思念交织在一起,炊烟是故乡,是母亲,看到炊烟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故乡,从而激发对母亲、故乡的思念;思念母亲、故乡,自然会想到炊烟。炊烟和思念紧密缠绕在一起,在魂牵梦绕中泪眼看炊烟,炊烟怎么能不是湿的呢。
解析(1)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句中将早晚的炊烟比作晨钟暮鼓,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从而使描写形象生动。“钟楼”“鼓楼”在古代用于报时,从而指导人们的劳作,根据后半句“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可以得知炊烟在此处如同“晨钟暮鼓”一样,指导了人们的作息。据此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能力。一般做题思路是先解释词语的本义,“缠绕”本义是用带状物或条状物盘绕其他物体。再点明词语在文章中的引申义,文中有交织之意,交织的对象是炊烟和思念。根据所给句子的前一句“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以及文章最后一段“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可知在作者眼中,炊烟是故乡和母亲的象征,炊烟和思念交织,即作者思念故乡、思念母亲之情浓郁而不可摆脱。
3.答案引用诗句表现了乡村炊烟的美景,抒发了喜爱之情,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
解析本题考查引用诗句的作用。写炊烟之景的诗句凝练地表现了乡村炊烟的美景,作者以此表达了自己对炊烟的喜爱,同时诗句的引用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
4.答案文中“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表现了炊烟与饭食的联系,“花”是美好的,“灶台上开出的花”意味着母亲最美好的心愿就是一家人饱暖无忧。“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表现了炊烟与家乡的联系、浓浓的母爱和乡情,所以说母亲是这幅水墨画的作者,这幅水墨画的色调是暖的。(围绕“母爱”“乡情”结合文本内容回答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段落内涵的分析探究能力。首先认真阅读题目要求,即联系全文分析最后一段的内涵。最后一段“这幅画”在第?段中提到过,作者将“炊烟”比作“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在作者的眼里,炊烟与“乡村”(故乡)一直联系在一起,写出了作者的乡情。联系文章第⑤段母亲的话“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炊烟”与“饭香”的关系表现了炊烟与饭食的联系,“灶台上开出的花”“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则表现了母亲的美好心愿——一家人饱暖无忧。母亲是炊烟的缔造者,炊烟里含着浓浓的母爱和乡情,因此说母亲是这幅画的作者,这幅画的色调是暖的。据此概括即可。

核心素养全练
答案(1)B
(2)(示例)闻曲猜歌名 播放曲子,师生竞猜 经典共回味 欣赏金曲,陶冶心灵
(3)(示例)王丽唱得真好,不愧是咱们班的“金嗓子”,大家为她鼓掌。其他哪位同学接着来为我们奉献你的精彩?
解析(1)本题考查对联的拟写能力。结合上联“笛音飘声声传情”,其形式为“名词+动词+叠词+动词+名词”,再分析备选项,可以发现只有选项B最切合。
(2)本题考查活动名称和内容的设计能力。由题干中给出的示例可知,拟写时,先确定活动名称,格式为五个字概括其大致内容;再确定活动的内容,要求用两个四字词语简要概括相关的活动内容,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3)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解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即针对王丽连唱三首还意犹未尽,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然后结合劝告语的要求,先有称呼,再肯定王丽同学的歌声,最后呼吁大家积极参与,并用合理的语言进行委婉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