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识字认字,注意书写笔画和字形结构。
2.会根据语境,猜测词语的意思,理解句子内容。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热情,并能写出自己心中的疑惑。
4.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歌内容。
5.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重点难点
1.能在句子中根据语境推断出词语的意思。
2.能大胆写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多问为什么;展开想象,引发对大自然的思考。
3.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1.这八个词语都是表示场馆或处所名称的词语。第一排四个词语是四个不同的场馆,最后一个字都是“馆”;第二排四个词语是四个不同的处所,最后一个字都是“所”。
2.出示各场馆、处所图片,创设情境,教师带领学生游览这些地点。
3.出示图片及对应名称。提问:同学们认识这些建筑物和地点吗?那么会读它们的名字吗?(指名读)
4.去掉词语拼音,认读词语。(结合图片,以图识字)
5.检查认读情况,让学生列举类似的词语。如美术馆、图书馆、水族馆、天文馆;住所、寓所。
二、字词句运用
1.下面这些字你能写对吗?
(1)出示第一组字“含、迎、留”,指名说出它们的笔顺,全班一起书写,梳理笔顺。
(2)出示第二组字“荡、满、敬”,指名说说它们的结构。
(3)指导:“荡”是上下结构,“满”“敬”是左右结构。全班一起书写,梳理笔顺。
(4)学生完成课本上生字的书写,每组字抄写两遍。教师巡视,注意书写姿势。
2.猜猜加点词语的意思,和同学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1)出示第一句话,指名读。指出“暗示”这个词,让同学们根据这句话的语境,猜猜它是什么意思。
(2)出示另外两个句子,小组讨论。
(3)讨论结束后,指名各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成果,交流猜测词义的方法。
指导:可以根据语境,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字形结构、偏旁部首猜测词义。
答案示例:暗示:不明白表示意思,而用含蓄的言语或示意的举动使人领会。
泄漏:不应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
喧闹:喧哗热闹。
三、写话
1.教师范读短文。提问:同学们,你有没有什么问题很想知道呢?展开你的想象,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2.请同学们把自己的问题写在卡片上,注意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3.写好卡片,小组成员交换看。每组选出一张制作最精美的卡片作品,张贴在教室展示墙上。
4.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请举手起来说一说。
5.有一些问题我们已经得出了答案,但还有一些问题我们没有解决,请同学们课后收集相关资料,解答出来,别忘记告诉提问者哦,与他一起探讨一下吧!
答案示例:青蛙为什么要冬眠?
什么样的植物会吃动物?
哪些植物会发光?
雪花为什么是漂亮的六角形?
把石子投到水里,为什么会有一圈一圈的圆形的涟漪散开?
第二课时
四、展示台
1.展示本班的图书分类:
(1)儿童启蒙读物,即向儿童传授最基本、最简单、最实用的一般知识的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看图识字》、识字卡片等。
(2)思想品德教育读物,即帮助儿童实现社会化过程,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图书。
(3)科普读物,即传授、普及科学知识的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等。
(4)传播人类历史知识的读物。如《上下五千年》等。
(5)现在比较流行的儿童图书和卡通读物。如《蜡笔小新》《皮皮鲁和病菌老大》等。
(6)文学读物(儿童文学读物)。如《安徒生童话》等。
2.展示《图书借阅公约》和《图书管理守则》。
3.全班齐读《图书借阅公约》。
4.对认真负责的图书管理员提出表扬。
5.对图书借阅过程中出现的不文明现象进行反馈,提醒学生注意。
6.全班再齐读图书借阅公约,加强遵守意识。
五、日积月累
1.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锄禾日当午……”这首古诗吗?(大家一起背一背)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首。
2.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4.学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出意思,教师及时帮助指导)
作者介绍
李绅(772—846),字公垂,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谯城区)人。唐代诗人。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是府运动的参与者。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创作,且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新乐大影响。《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词语理解
①悯:怜悯。诗中有同情的意思。②粟:泛指谷类。③秋收:秋天收获。④子:指粮食颗粒。⑤四海:指全国。⑥闲田:没有耕种的田。⑦犹:仍然。
古诗翻译
春天种下一颗种子,秋收时可以收获万颗子粒。四海之内并无闲置荒芜的田地,可是仍有农夫饿死。
古诗赏析
这首诗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既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那么丰收的粮食都到哪里去了呢?诗人委婉而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残酷剥夺农民劳动果实的罪恶。
六、我爱阅读
1.导入:同学们见过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有多大?今天,我们的小伙伴川川去爬山就见到了一本最大的“书”,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呢?究竟有多大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2.学生自由读,注意注音的地方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一共有13个自然段)
4.按段落划分层次,指名轮流朗读短文。
5.提问:岩石上有哪些字和图画?(雨痕、波痕、矿物;树叶、贝壳、小鱼)
6.从这本岩石书上,我们能读到哪些内容?请你默读短文,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集中在第10、12自然段)指名同学读这两个自然段。
7.出示词语“刨根问底”。教师: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根据语境猜一猜?(刨根问底: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精神。)
8.小结:原来这本最大的“书”是岩石书啊!读了这本书,也就能为国家找到更多的宝藏了。你们想去找宝藏吗?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这篇短文吧!(学生自由读短文)
词语理解
①勘探:查明矿藏分布情况,测定矿体的位置、形状、大小、成矿规律、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等情况。②雨痕:雨点打在细砂、泥或黏土上形成的小浅坑,有时保留在沉积岩的层面上。③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不懈钻研的精神。④宝藏:储藏的珍宝或财富,多指矿产。
中心主旨
这篇短文写川川跟着爸爸爬山,通过与一位地质勘探队员的对话,川川明白了勘探岩石的用途,他很高兴,并立志长大后也要探索祖国的宝藏,表现了少年儿童对自然与科学的探索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