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总结历史经验,我们会发现,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
——习近平
无家可归的人们
战 后 法 国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1930年 美国将关税的总平均水平提高到40%
1931年 英国对棉纱和棉纺织品征收50%的重税
1931年 英国实行英镑贬值
1931年 日本宣布日元贬值65%
1932年 德国对进口商品加征100%关税
1933年 美国宣布美元贬值50%
创新一:政府—新政策
创新二:国民—新保障
创新三:产业—新结构
创新四:科技—新转型
创新五:体系—新机制
创新的力量
材料一:1945年英国工党执政,政府掀起了国有化浪潮,把银行、电力、电讯、钢铁、煤矿、铁路以及城市公有事业等收归国有,实行国家经营。
材料二:1947-1953年,法国政府实施第一个中长期计划。在戴高乐任总统期间,法国制定一系列计划。
材料三:美国政府为企业发展提供补贴,进行大量的直接采购,为生产提供了市场。
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
国家干预经济
创新一 政府—新政策
探究一:战后各国采取怎样的措施恢复经济? 这些措施有何共同之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黄金时期”(战后二十年)
成功的实践
理论的支持
国家干预
增加公共开支
降低利率
刺激投资和消费
探究二: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什么经济现象?各国如何应对?
材料二: 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上台,减少政府开支,实行减税政策,严格控制货币供应……英国等政府先后采取了紧缩通货、国有企业私营化等措施,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后走出了“滞胀”。
材料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情况
应对:减少国家干预,形成混合经济
“滞胀”现象
混合经济:
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双手并用)
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
必须坚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
——习近平
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自由放任
经济危机
政府大力干预
新危机
(“滞胀”)
政府减少干预
缓慢发展
创新二 国民—新保障
什么制度使这位失业者生活的如此惬意?
新保障——建立“福利国家”
一种身份,两种命运
材料反映了英国通过什么方式推行福利制度?体现哪些特点?
(英国)首相艾德礼1948年7月4日通电全国: “四项立法——国民保险法、工业伤害法、国民补助法、医疗保健法。这是每个公民都可以享受到的权利。”
英国社会福利包括失业保险、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教育、学习津贴、疾病和伤残津贴、灾难津贴、边远地区津贴、看护津贴、配偶津贴、电话津贴、房租津贴、交通津贴、托儿津贴等 。
方式:立法
特点:公民权利 种类多 覆盖广
探究三: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福利国家”制度的认识。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探究三: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福利国家”制度的认识。
国家主导社会财富再分配
月收入 50英镑 80英镑 200英镑 最高与最低差额15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最高与最低差额43.2
3、福利国家制度的实质?
1、从月收入到实际收入的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2、福利国家制度产生了什么作用?
政府调整
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矛盾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社会福利开支占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为维持高福利制度,希腊的财政赤字增加到144.9%。
对于一个正常的德国公民来说,他失业后的18个月内,每月可从政府那里领取1000马克的救济金,衣食无忧。于是很多德国人在下岗后不愿立刻找工作,宁愿在家享受政府的救济。
探究三: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福利国家”制度的认识。
弊端:增加财政负担,助长个人惰性
我任职只有一个意图:改变英国,从仰赖他人转为自力更生。从‘拿来给我’的国家,变为‘自己动手’。……而不是等着东西掉到我们手上的国家。
——撒切尔夫人
30年代 罗斯福新政成功实践
60年代 日渐完备
70年代以后 受挫、继续发展
80年代以后 减少规模
福利国家发展历程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习近平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福利国家
缩小贫富差距、稳定社会
国家开支过大、惰性
贫富差距大
田地荒芜
(农业)
工厂倒闭
(工业)
创新三 产业—新结构
两只老鼠的华丽转身
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的转型)
新经济
(增长模式的转型)
【问题】材料反映了美国三大产业发展的发展趋势是?
创新三 产业——新结构
美国:
1970—1975年农业、制造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35%下降到18%,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
美国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新结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问题】分析指出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创新四:科技——新转型
周期 繁荣持续月数 GDP增幅 消费物价涨幅 最低失业率
1975-2000年平均值 89 30.0 4.9 4.9
1991-2000年 107 33.2 2.7 4.1
长期繁荣、高增长率、低膨胀率、低失业率
“新经济”——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美国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实现了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媒体称之“新经济的胜利”。
新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核心:
创新、 知识、
全球化、信息业、
高科技产业
从2000年以来,美国一共减少了570万个制造业岗位,占全部制造业岗位的比率为33%,甚至30年代比大萧条时期还要高。很多人惊呼,美国制造业衰败了。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习近平
坚持自主创新、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
新经济
缓解周期性经济危机
经济持续增长
制造业迁离美国
新危机
贸易争端
二战前 二战后 “新”在哪
政府—新政策
国民—新保障 贫富悬殊
产业—新结构 农业、工业
科技—新转型 粗放型
体系—新机制 无序、混乱
自由放任
国家干预
计划+市场
福利国家
国家调节分配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占主导
新经济
科技含量高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体系
体系化、制度化
创新中的“坚守”
1、罗斯福:“在美国,没有比我更坚信私有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制度。在美国的历史上,没有一个政府比本政府为这个制度效力更多。”
2、在2003年,美国全国土地的59%为私人所有。瑞典经济的95%由100个大家族所控制。
坚守:
实质: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习近平
创新中的“坚守”
不忘初心!
创新一:政府—新政策
创新二:国民—新保障
创新三:产业—新结构
创新四:科技—新转型
创新五:体系—新机制
资本主义制度自我完善
新
问
题
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理论指导
科技革命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习近平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凯恩斯说:“似乎没有强烈的理由要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社会大部分经济生活包括在政府权限之内。”下列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但也不完全排斥经济自由
B.强制推行国家资本主义
C.反对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主张完全的经济自由政策
A
1981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里根政府强调,“国家已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更加彻底地向右转”。这里“右转”的含义是
A.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加大社会福利资金的投入
D.增加国有制经济的比重
A
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
B.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
C.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
改善措施
D.这些变化解决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D
谢谢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