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礼记》二则第二课时十三四岁是有很多愿望的年龄。你能讲一讲你有哪些愿望吗?
大家的愿望都很美好,美好的愿望带给人无穷的动力。在个人愿望之外,我们还需要共同的社会理想,来凝聚人心,凝聚力量。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课文《大道之行也》给我们描述的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4.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祭祀名)宾,事毕,出游于观(读guàn,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才有这番言论。选贤与能 矜
恶其弃于地 幼有所长
男有分jǔguān 读一读字音wùzhǎngfèn导思1: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准则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准则、特征关键词:
理想社会导思2:《大道之行也》这篇课文中表现的是什么理想?政治理想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注释: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译文: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亲其亲:第一个“亲”,动词,以……为亲;第二“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动词,以……为子;第二“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分:职分,职守。注释:归:女子出嫁。于:在。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译文: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
乱贼:作乱害人。
作:兴起。
闭:关(门)。
谓:叫作、称作。
大同:指理想社会。注释:外户:大门。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这叫作理想社会。译文: 1.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道”的分述。“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解。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3.“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这是大同社会另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4.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通过人们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点出大同社会又一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社会纲领基本特征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理想社会社会关爱 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大道之行也谋闭不兴
盗窃乱贼不作
外户不闭大同《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1.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文章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再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多用排偶句式。
文章多采用排偶句式,如“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等,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3.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同”的特征。
“是故谋闭……大同”,作者拿现实社会跟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这些在“大同”社会里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和平、安定的局面。
《礼记》中的成语
【美轮美奂】
语出《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郑玄注:“心讥其奢也。轮,轮囷,言高大;奂,言众多。”后来用“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温文尔雅】
《礼记?文王世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唐?孔颖达疏:“恭敬而温之者,谓内外有礼,貌恭心敬,而温润文章。”“尔雅”:近于雅正。《史记?儒林列传序》:“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 后来四字成文,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移风易俗】
《礼记?乐记》:“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指改变旧的、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习惯。 (一)通假字
选贤与能
“与”同“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同“鳏”,老而无妻 (二)古今异义
1.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宽阔的路。
2.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
3.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害人。今义: 小偷,窃贼。
4.是谓大同
古义:代词,“这”。今义:表判断或与“非”相对。 (三)一词多义
1.修:讲信修睦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为: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天下为公
不必为己
3.能:选贤与能
能以径寸之木(培养)(长)(雕刻)(是)(为了)(才干出众的人)(能够)4.分:男有分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5.亲:不独亲其亲
不独亲其亲
6.子:不独子其子
不独子其子(职分,职守)(长度单位)(以……为亲)(父母)(以……为子)(子女)(四)词类活用
1.选贤与能
2.谋闭而不兴
3.盗窃乱贼而不作 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动词用作名词,图谋之心动词用作名词,盗窃、作乱害人的事4.使老有所终
5.壮有所用
6.幼有所长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形容词作名词,幼童课堂小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以说这与“大同社会”的社会蓝图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
我们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就让我们齐心协力、发愤图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加倍努力吧!2.下列对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译文:知识掌握得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B.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C.《兑命》曰“学学半”。
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D.男有分,女有归。
译文: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A【解析】A项有误,A项的意思是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3.按照课文原句默写。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 。
(2) ,教然后知困。
(3) ,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
(5)是故谋闭而不兴, , 。是谓大同。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4.《虽有嘉肴》节选自《 》。《礼记》又名
《 》,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 编纂。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周六晚上,程璐一家正在讨论明天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的
事。爸妈想带程璐一起去给老人送些钱和生活用品。正在这
时,同学也来约程璐一起去敬老院帮老人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为他们表演节目。如果你是程璐,你会选择跟谁去?请说出理由。(含标点60字以内)礼记·学记小戴礼记儒戴圣 示例:我会选择和同学去。敬老院的老人们大都子女不在身边或者没有子女,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陪伴。《礼记》中的名言名句1.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2.择师不可不慎也。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6.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7.玉不琢,不成器;不人学,不知道。
8.来而不往非礼也。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①而弗牵,
强②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节选自《礼记·学记》)(2019·内蒙古巴彦淖尔中考题)【乙】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③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
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④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道:引导。②强:劝勉。③庸:功劳。④说:通“脱”,解脱。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1)故君子之教喻也
(2)师逸而功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2)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3.说说【乙】文是怎样阐明“进学之道”的?
4.我们学过的《虽有嘉肴》也出自《礼记·学记》,你如何理解其中“教学相长”这一观点?参考答案1.(1)所以 (2)闲适,轻松
2.(1)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
(2)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
3.先以“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再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4.“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课件29张PPT。《礼记》二则第一课时 同学们,听说过“博闻强识”“礼尚往来”“教学相长”这些成语吗?知道它们出自哪里吗?它们就出自我们古代儒家经典《礼记》。
“教学相长”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虽有嘉肴》。现在,我们就来仔细读读,这一课向我们论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准确翻译文句。
2.了解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该书编定相传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1.《虽有佳肴》选自《 》,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学家 编纂的。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注音。
虽有嘉肴( ) 弗( )食 教学相长( )
学( )学半
3.用“/”划分下列句子节奏。
(1)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其此之谓乎点拨:
1.礼记 戴圣 2.jiā fú zhǎng xiào
3.(1)不知/其旨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其/此之谓乎 虽 有 嘉 肴,弗 食,不 知 其 旨 也;
虽 有 至 道,弗 学,不 知 其 善 也。虽然美味的菜肴不代词:它的甘美,味之美好处,益处最好的道理吃,品尝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菜肴,如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自强也。所以、因此自我勉励困惑 自我反思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所以说教导相互促进学习增长译文: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说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1.想一想: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1) 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2)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4.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引用论证来讲道理,证明论点——教学相长,说明教与学的关系,并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5.这篇短小的议论文论述了几层意思呢?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说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强调实践出真知;第二层是说在学习实践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道理:教与学是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因学而益深,学因教而日进。这就叫作“教学相长”。6.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学者的角度:
体会(1):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践,在教与学的实践里“知不足”“知困”,不断提升自己,得到进步与发展。教者的角度:
体会: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体会(2):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体会(3):有时,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教学相长”也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你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学了这篇短文后,你对老师的“教”与同学们的“学”有什么新的认识?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者,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受益者,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促进老师提高教学水平。两者在课堂活动中展现着自身的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学习潜能时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教师应一面教,一面学,否则也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发现不懂的问题,才能有所长进。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虽有嘉肴类比引入逐层论证引用作结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学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强——学学半,此之谓教学能相长
实践出真知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一、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四书之称始于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五经:《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
五经之称始于汉武帝时置五经博士半途而废 博闻强识 孤陋寡闻 教学相长 嗟来之食 特立独行 温柔敦厚 先人后己 心不在焉 移风易俗 谨言慎行 美轮美奂 温文尔雅 文治武功 行远自迩 一成不变 师道尊严 明辨是非 瑕不掩瑜二、出自《礼记》的成语一、通假字
学学半
二、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学相长也学,同“敩”,教导。古义:达到极点。 今义:到。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古义:促进。 今义:增加。三、一词多义
学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学学半——学学半——教导向别人学习弗食,不知其旨也。 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少年时。少年是学习的大好时光,我们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反省。1.《礼记》中的思想和故事对后世影响深远,有一部分也演变为成语为人们熟知,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礼记》中的成语故事,跟同学交流。
2.背诵课文。美轮美奂
语出《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郑玄
注:心讥其奢也。轮,轮囷,言高大;奂,言众多。后来用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温文尔雅
《礼记?文王世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唐代孔颖达疏:“恭敬而温之者,谓内外有礼,貌恭心敬,而温润文章。”“尔雅”:近于雅正。《史记?儒林传序》:“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后来四字成文,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聊斋志异?八?陈锡九》:“(锡九)至郡见太守,历述家世。太守愕然曰:
‘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 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