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生物的分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列举生物分类的依据,并描述种的概念;
2、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等级。
(二)过程与方法
1、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提高观察、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习生物分类学的兴趣。
2、培养热爱生物世界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列举生物分类的依据
2、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等级
三、教学难点
描述种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分类物品、图片、资料等
五、学情分析
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生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并且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时就浅显的接触了生物分类的例子,又因学生对生活实际中商店物品的摆放比较了解,所以由此导入新课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活动一:拿出本子、笔、桃子、杯子、大米等;让学生模拟当超市理货员:如何摆放这些商品。引导学生说出这样摆放的原因及好处。总结引出课题——生物分类。
2、探究:生物分类的依据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观察书本36页图14-40,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将图中的生物分为几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小组讨论,共同交流,代表发言)
学生分类的依据各不相同,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学生归纳总结:分类时,仔细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找出不同生物的差异程度。
通过以上的分析归纳,引导学生思考:对生物进行分类应考虑的特征应该包括哪些?具体说,植物和动物分别从哪些方面考虑?(小组讨论,交流补充,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植物根据其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有无和结构特点分类,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动物根据脊柱的有无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再根据生活环境、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等对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进行分类。
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如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
3、生物分类的等级
生物圈中的生物依据不同的特征分为7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阅读课本37页图14-41,多媒体展示7个等级之间的包容从属关系。学生讨论并总结:界是最大的一级,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4、种的概念
提出问题:什么是种?
又称物种,是指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基本相似,生态分布基本相同的一类生物。在自然条件下,同种生物通过有性生殖能够生育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活动:区分马、驴和骡子。
5、生物分类的特点
活动二:找到“虎”的分类。
小组讨论,将马、狼、虎、猫、豹、水母、蛇、青蛙、月季花、鲫鱼等十种生物进行分类,最终找到“虎”的分类。
总结规律:生物所处的分类等级越低,种类越少,相似程度越大,亲缘关系越近。
生物所处的分类等级越高,种类越多,相似程度越小,亲缘关系越远。
6、生物分类的意义
活动:判断豹和猫,哪种和虎的亲缘关系更近;
判断苹果和李子,哪种和桃的亲缘关系更近。
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从而认识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7、生物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
商店、超市、图书馆、书店等,尝试利用分类知识整理自己的书桌(房间),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效率。
8、课堂反馈
学生小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分类依据和分类等级),并进行习题反馈。
七、板书设计
第四节 生物的分类
一、生物分类的依据
生物的相似程度(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二、生物分类的等级
1、分类的等级
由高到低:界、门、纲、目、科、属、种
2、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自然条件下,同种生物通过有性生殖生育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3、生物分类的特点
①生物所处的分类等级越低,种类越少,相似程度越大,亲缘关系越近
②生物所处的分类等级越高,种类越多,相似程度越小,亲缘关系越远
4、生物分类的意义
八、课后反思
采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鲜明性、活泼性等优点,能够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突出重点,易化难点。教学设计中有大量的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由于时间把握不足,最后设计的学生评价未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