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形状
【教学分析】
《折形状》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1课。在此之后,教材安排了“搭支架、建桥梁、造房子”三个内容,都是在本课的基础上再进行应用。本课主要通过纸折成不同形状,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形状的纸与它们的承受能力大小的关系,从而发现棱越多,柱子承受能力越大。从生活中的柱子入手,让学生动手体验,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拓展学生的研究思维。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求知欲强,喜欢动手实践,愿意与人合作、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再加上本课所学的形状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形状,由此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柱子形状不同,承受力不同;棱越多,承受力越大;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探究实验,发现柱子形状与其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能通过探究实验,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积极养成与人合作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柱子形状不同,承受力不同;棱越多,承受力越大。
教学难点:折出四种不同形状的纸筒。
【教学准备】 水槽(每组1个)、钩码(每组1盒)、纸(每组4张)、双面胶(每组1卷)、纸板(每组1个)、实验记录单(每人1张)等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师:图片上是哪里?仔细观察这栋建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观察,并回答:有许多柱子。
师:图中的柱子是什么形状的呢?
学生回答。
二、认识不同形状的柱子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形状的柱子呢?
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图片:
图1:正方形柱子
师:这个柱子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体。
师:它的截面是?
生:长方形、正方形…
师:像这样的柱子,我们就直接叫它四棱柱,或者方体。
图2:圆柱形柱子
师:它的截面是?
生:圆形。
图3:六棱柱
师:它的截面是?
生:六边形。
师:我们把这种柱子叫做六棱柱。
图4:三棱柱
师:它的截面是?
生:三角形。叫三棱柱。
三、折形状
师:了解了这四种性状的柱子后,今天我们就一起动手来折形状。 【板书:折形状】
活动目的:用纸折出三棱柱、四棱柱、六棱柱、圆柱形状的纸筒
活动器材:纸、双面胶
师:你们觉得在折纸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在折纸的时候,老师在这里提出一些要求:①纸筒高度一致②纸筒厚度一致③纸筒底面周长一致。
在顾及这些要求的同时,希望你们还要注意:1.力度轻,避免产生折痕2.注意分工,协调合作3.折完后保护纸筒,防止撞坏、变形。
师:现在就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折出这四种形状的纸筒。看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快又好。预备开始。
学生活动。
四、提出问题
师:我看基本上每个小组都已经做出来了漂亮的柱子。利用桌子上的这些柱子,你能提出一个我们今天可以研究的问题吗?【板书:1.提出问题】
生思考,并回答:哪种形状的柱子承受力大。
师:哦,你想要研究哪种形状的柱子承受力是最大的。
五、作出假设
师:你觉得哪种形状的柱子的承受力是最大的呢?说说原因。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展示PPT中的表格):这是一张实验记录单,在你们桌上的信封里有一张和课件上一样的实验记录单,组长发给每人一张,根据你们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猜测,把你们的猜测在表格中体现出来。
学生填表。【板书:2.做出假设】
六、实验验证
师:每个同学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做了猜想。你们打算怎么验证你们的猜想呢?
生:做实验。
师: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你们还需要哪些材料才能完成这个实验?
学生思考并回答。(钩码,纸板)
师:给你们这些材料,说说在做实验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1.依次轻拿轻放;2. 做好分工,快速准确地完成实验,并做好记录。3.每个纸筒只能测试一次4.测试完毕,整理桌面。5.减少噪音,分工合作。
师:现在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完成不同形状纸筒承重力测试实验。看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快又好。实验完成后小组讨论分析数据。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完成后用你们的坐姿告诉我。实验开始。
学生活动。【板书:3.实验验证】
七、表达交流
师:测试结束请个别同学上来汇报你们的实验成果。像老师这样汇报:原本我预测的柱子承受力由大到小应是ABCD,经过小组实验,我们发现,柱子承受力大小依次是:DCBA。
学生汇报。【板书:4.表达交流】
八、得出结论
师:听过刚才几位同学的汇报,我发现了:纸筒承受钩码数从三棱柱四棱柱六棱柱圆柱依次增加。同学们,你们小组也是这样的结果吗?
所以,我们经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这四种柱子的承受力大小依次是:圆柱、六棱柱、四棱柱、三棱柱。【板书:5.得出结论】
同学们认真观察,柱子形状的承受力大小有什么奥秘呢?
学生观察并回答。
教师小结:棱越多,承受力越大。
学生疑惑:圆柱体有没有棱?
教师(板画讲解):圆柱体有无数条棱,所以承受力非常大。。
九、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研究了(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你发现了(柱子棱越多承受力越大)。
【板书设计】
折形状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实验验证
表达交流
得出结论
附:
表:探究柱子的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五年()班 注意:承受力大小用▲表示 第()组
形状
预测
实际测试结果(钩码数量)
三棱柱
△△△△
四棱柱
△△△△
六棱柱
△△△△
圆柱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