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二十六中学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17课《屈原》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鞍山市二十六中学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17课《屈原》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2 14:43:2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屈 原》同步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C )
A.瘦削(xuē)   伫立(chù)   潜心贯注(qián)
B.气氛(fěn) 睥睨(pì) 惟妙惟肖(xiāo)
C.屏息(bǐnɡ) 炽痛(chì) 风雪载途(zài)
D.默契(qiè) 忏悔(chàn) 随声附和(hè)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D )
A.鞠躬 犀利 景仰 哗众取庞
B.俄倾 阴残 播弄 大义灭亲
C.雷霆 骚动 发泻 翻波涌浪
D.波澜 犀利 婵娟 拖泥带水
3.下列名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
A.《名人传》中的贝多芬尽管耳聋,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还是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
B.《简·爱》中的主人公简·爱得知罗切斯特有一个疯妻子后离开了他。
C.《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流落荒岛,七年后岛上来了一批野人,他救出“星期五”;又过了三年,他发现有人肉宴的痕迹;又过了五年,鲁滨孙独自一人离开荒岛。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在朱赫来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
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一项是( C )
我躺在山峁的草坪上,世界便成了一个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镜的边缘忽明忽暗,云雾丝丝缕缕挤了进来,色彩渐渐浓烈,组成团儿,幻成一地的羊群或棉朵,悠悠从镜中穿过。宝镜又恢复了本来面目,波澜不惊。闭上眼假寐了一会儿,见一架飞机拖着长长的尾巴冲了进来,在镜中耕出一条白线。白线尚未完全散去,刚才赶出去的羊群“呼啦啦”又蹚了回来。羊吃饱了便挤成一团,只剩下一片白,分不清是羊还是云了。
①恍若宝镜初砺 ②忽明忽暗 ③湛蓝而深邃
④这个圆变换着色彩
A.③②①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①③ D.③①④②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C )
A.我很想看看这北极老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便在后面紧追不舍。
B.是大半夜里起来看球赛?还是美美地睡上一觉呢?作为球迷,很多人心里会有些纠结。
C.来到孔子的故乡——曲阜,游客都要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体验传统文化。
D.调查显示:消费投诉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服务类消费关注度高,二是互联网广告投诉增长。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感动中国”展示的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彰显的是一个民族。
B.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生活中获取信息,大约85%左右是通过视觉得到的。
C.“一湖一环”景观照明项目是济南城市灯光亮化提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D.在第三次家长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三位学生的家长最后发言,对学校的发展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
7.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D )
A.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但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常常相互联系、交错使用。
B.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C.说明的顺序一般是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
D.记叙的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和议论。
8.古诗默写
(1)结庐在人境,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3)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4)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5)_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6)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1)而无车马喧
(2)长河落日圆
(3)烟波江上使人愁
(4)海日生残夜
(5)东风不与周郎便
(6)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课内阅读。
阅读“屈原手足已戴刑具”到“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回答问题。
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10.“屈原手足已戴刑具……则拳曲于胸前”这段文字在剧本中属于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舞台说明。交代剧情发生的场景及人物的动作、神态等,以推动剧情的发展。
11.选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观众。试作具体说明。
选文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好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凭借他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选文还运用了拟人、呼告、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使独白既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12.读选文,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屈原是正义的化身,是自由和光明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为了捍卫真理刚正不阿,奋不顾身。
三、古诗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3.请从修辞和观察视角赏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首诗融情于景,统摄全诗内容的是哪一个字?表现了诗人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工整的对偶句,“野旷”“天低”,写远眺之景;“江清”“月近”,写近观之景;抓住景色的特点,由远及近地描写建德江畔的茫茫暮色。
14.这首诗统摄全诗内容的是一个“愁”字,以自然清新之景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思。
四、课外阅读拓展
(一)记叙文阅读
槐花飘香
申 琳
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
故乡,是中原大地一个极平常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前屋后长满树木,柳、杨、桐、杏、梨……最多的,就是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每年农历三月,是槐树平凡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
槐花香,香在枝头。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槐花香越来越浓,就知道村子越来越近,离家已经不远。进得村来,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真香!”后面就只听见一片“呼哧呼哧”的嗅鼻子声。“香不香?”带头的孩子高声问。“香!”一群人齐声呐喊起来,伴随的是一阵开心的大笑,喊声和笑声,惊得一群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头顶。
槐花香,香在嘴里。小伙伴们手里悠闲地甩着书包或是外套一路走回家,就像手里转着一个风车。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扛出来的是一个特别的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把锋利的镰刀。人人手持这个工具,开始仰起头,拣那些开得最多、最盛的槐花采摘,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有人早经不住这又甜又香的花儿诱惑,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那一丝丝清香就从舌尖甜到心底……
边吃边采,最后把一筐槐花交给母亲,眼看着母亲拌上面粉,放在大锅里开始蒸。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开饭时,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放在院子前面槐树下的地上。旁边一只大碗,盛着半碗蒜汁作调料,上面漂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一阵风吹过,树上扑簌簌飘下来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前几天,妻在郊外农村办事,买了一袋槐花回来,母亲惊喜地拌上面粉做了一顿槐花蒸菜,调料依然是浇了芝麻油的蒜汁。看我埋头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拿筷夹一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父亲在一旁笑吟吟问我:“还记得家门口那棵背靠着吃饭的槐树吗?”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今讲起仿佛就在昨天。
槐花香,香在田间。三月槐花开时,麦苗才刚打苞,农活并不算忙,勤劳的农民却总也闲不住,开始把家门口攒的绿肥一锹锹挖起来,装在牛车上拉到田头。伯父家的绿肥堆边有棵槐树,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进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那些日子的傍晚,等我放了学,我牵牛,伯父拉着一车绿肥,缓缓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如今,伯父去世快一年,他院内的那棵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
在这座江南城市,不知是谁,在小区墙角种下一棵槐树。也不知何时,我突然抬眼看到它就近在咫尺。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仿佛置身于我那远隔千里的故乡。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28日)
15.作者围绕槐花香,写了槐花香在____________、香在____________、香在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表达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的____________之情。
16.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赏析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1)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从人物动作描写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进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从修辞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枝头 嘴里 田间 难忘与怀念
16.点明描写对象——盛开的槐花;由眼前景物引出对往事的回忆,自然流畅;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17.“心不在焉”原指心思不在这里,思想不集中。文中指孩子们为了能吃上槐花,都无法专心读书写作业了,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孩子们对槐花的喜爱。
18.(1)运用了动作描写,“蹲”“靠”“夹”“蘸”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这一传统农民在吃槐花蒸菜时的独特姿势,而他慢条斯理的吃法又与孩子们的狼吞虎咽形成鲜明的对照。大人、孩子虽姿势不同,吃相不同,但对槐花蒸菜的喜爱却是相同的。
(2)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星星点点飘落的槐花比作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一动态的画面,流露出作者对槐花这一场景的喜爱之情。
(二)议论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熬住就是一切
①我们经常用竞技来比喻人生。在漫长的人生竞技中,什么都不是一眼看得到头的。一时的春风得意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其实也不能算数。林彪与越南的国防部长武元甲会见时。他告诉武元甲,与美国对抗只有一个字:熬。这一个字的确道出了人生的一种真谛,美国那么强大,和它对抗当然不容易,但因为“熬”住了,最后越南还是赢了美国。但真正熬得住又谈何容易。林彪自己经过了“熬”,成了接班人,最后却到底没“熬”住,闹到“抢班夺权”,遂有温都尔汗的一劫。
②“熬”住其实非常重要。人生中进进退退是寻常事,关键是能够“熬”得住。所谓“熬”就是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有时候就好像龟兔赛跑的那只乌龟,未必跑得快,但“熬”得住,却能笑在最后。
③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曾经看在大阪举行乒乓球世界锦标赛的电视转播,看到中国的刘国正和韩国金泽洙在男子团体赛上异常激烈的比赛,刘国正几乎老是要输,但居然能够九死一生地“熬”下来,也笑到了最后。当然这仅仅是一场比赛,但他旁边的教练蔡振华的经历就更加让我感慨。当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蔡振华就是乒乓球运动员,以旋转球拍著名,他能够将球拍在手中飞速旋转,使对方无法知道他两面不同的胶皮,接不住他的球。但那时我们都是另外一位名将郭跃华的球迷。当时蔡振华多是赢不了郭跃华的,后来国际乒联又限制了旋转球拍,蔡振华便黯然退役。那时,郭跃华的辉煌和蔡振华的黯淡恰成对比。郭退役后开始从商,渐渐淡出了体育界,而蔡振华始终在这一行里“熬”着,直到成了国家体育总局的副局长。
④文人的生涯“熬”也不可或缺。我曾经听到一位知名的老学者讲笑话,说他大学时同屋的三个人中,另外两个都才气逼人,他觉得远远在他之上,不过,天妒英才,一个在大学时因失恋自杀,才华还没有表现就死了。另外一个在五十岁就病故了,才华同样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他却身体健康,活到高寿。老先生说:现在几乎没有自己的同代人了,学生或者晚辈自然都捧场。于是乎水涨船高,就是泰斗了。老先生当然是说笑话,但仔细想想也非常有道理。
⑤写小说也是如此。有些人偶尔才华一闪,就再也不见了的,终究难于让人记住。我记得90年代初有位小说家叫薛勇,写都市人的心态写得非常妙,可惜作品不多,后来也不见再有作品问世。而贾平凹和莫言,从出道以来就没有中断写作,作品非常多,让人有了印象。未必他们每本书都写得好,我记得早年贾平凹还曾经被人批评过有粗制滥造的情况,但现在提起中国文学的大家,没有人能够绕过他们。这非常容易理解,在十部书中有两部杰作的概率总比仅仅写两部大得多。
⑥所以我们只能像阿甘那样,在人生的马拉松中“熬”住。诗人里尔克曾说:“挺住就是一切。”但“挺”字没有“熬”那么传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成“熬住就是一切”。当然,人其实也有不出场比赛或者中途退场的权利,但只要选择参加,就不能不“熬”住。
19.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 , 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
20.从第①段中摘抄一句有关人生辩证哲理的句子。
21.把第②段中的“龟兔赛跑”的事例换为“守株待兔”好不好?请简要说说理由。
22.第③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在层次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
23.用你平时所积累的名言警句为本文补写一个道理论据。
24.把第⑥段中最后一句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25.用自己的话从文中所列举的事例中提炼出你对“熬”的理解。
【答案】19.(1).熬住就是一切; (2).举例论证
20.在漫长的人生竞技中,什么都不是一眼看得到头的。一时的春风得意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其实也不能算数。
21.不好。因为“龟兔赛跑”中的“龟”虽然跑得慢,但目标明确,坚持不懈,很好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而“守株待兔”中的“宋人(农夫)”虽然也在坚持,但异想天开,坐享其成,一味死守,与中心论点不符。
22.承上启下(过渡)
2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4.去掉不好,因为“当然,人其实也有不出场比赛或者中途退场的权利”,使人生竞技有了更多的选择,从而使论证更严密。同时“但只要选择参加,就不能不“熬”住”,又进一步强调了中心论点:“熬住就是一切”。如果去掉,论述显得不够严密,中心论点就显得太片面、太绝对。
25.熬,就是怀揣梦想,身心健康,脚踏实地,刻苦勤奋…坚持坚持再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