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11、民国时期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所谓民国时期,是指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
课标要求: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内容 19世纪70年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
阶段 产生 初步发展
表现 出现上海发昌机器厂等民族企业 出现张謇、荣宗敬等民族企业家
原因 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利润的刺激;
自然经济的解体 清政府放宽限制,奖励工商;
实业救国热潮的推动;
收回利权斗争的推动;
回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
初步发展状况
阶段 时间 原因 表现 困境
黄金时期 短暂春天1912——1919 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政府政策;倡导国货;群众性反帝;一战 轻工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发展;化学工业发展 本国封建势力;外国资本主义势力
快速发展1927——1937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1928基本统一全国;政府推出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 轻工业较大发展;荣氏兄弟;十年间更快发展 封建主义;
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沉重打击 1937——1945 日本侵略者的掠夺;
官僚资本的压榨 沦陷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被毁或被吞;国统区,“经济统制”强化对经济全面控制 封建主义;
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陷入绝境 1945——1949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官僚资本“资金入股”进行垄断;国民政府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通货膨胀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封建主义;
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范旭东
侯德榜
民族资本家荣宗敬
一战期间,国产面粉畅销,获利丰厚。1922年,荣氏拥有面粉厂12个,纱厂4个,成为中国面粉和纺织业“大王。”
一战期间,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的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1919年北京大学生焚烧日货
今日爱国
1919年5月,爱国学生第一次用抵制日货的方式,表达对侵略者的抗议。90年后的今天,商品手段仍然成为中国人向日本当局表达不满和抗议的一种重要方式。那你怎么看待现在许多网民的“抵制日货”?
抵制外货,倡用国货是现代民族精神之一
20世纪初,中国商店贴出的标语
侵华日军对中国民族经济的破坏
-----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1.经济侵略:
方针:
目的:
掠夺和控制工矿业——军事管理、委托经营
2.掠夺方式:
“适地适产主义”
将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中
控制与垄断 金融和内外贸易
各类物资——物资管制制度、低价收购
其他方面——掠夺大量劳动力
一是由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破坏;
二是由于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
三是由于官僚资本的压榨。
思考:造成抗战时期民族工业萎缩的因素有哪些?
官僚资本是利用政治特权、
主要通过在商品流通和金融领域的掠夺,
进行财产再分配的资本原始积累形式。
横行在我国东北沦陷区的日军
日本从沦陷区掠夺大量物资
被日本抓去作劳工的童工
在日本惨遭蹂躏的中国劳工
建立一个坐标轴,以时间年代为横坐标,民族工业数量、规模等发展状况为纵坐标,大致画出1870——194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图。
曲
折
发
展
19C70年代前后
1895年
1912年
1919年
1927年
1936年
1949年
时间
民族工业发展水平
民族工业发展示意图
日益萎缩
迅速萧条
短暂的春天
初步发展
产生
显著发展
黄金时代
情境导学: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阅读,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及刚刚的图表,思考: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促进因素:1、列强侵略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实业救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3、政府的鼓励政策;4、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5、一战等国际环境的影响。
阻碍因素: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政局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3、民族工业的自身因素,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先天不足),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后天畸形),未能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探究
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代表新的生产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始终未能占据主导地位。
作用:1、在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改变了中国近代的经济结构,有利于中国的进步和现代化;2、在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壮大,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同时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3、在思想上,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4、在社会生活上,对中国近代服饰、饮食、住房等各方面产生深刻影响。
小结: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1)19世纪70年代,产生
2)甲午中日战争后,初步发展(第一次发展)
3)民国初年,黄金时期(进一步发展);1919-1927,迅速萧条
4)抗战前夕,黄金时期(第三次发展)
5)国民党统治后期,陷入困境
6)新中国三大改造(1956年结束),民族资本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B
C
1、下列关于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A.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B.民间资本大量投资铁路
C.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D.早期维新派“商战”思想的促进
2、甲午战争以后,国内出现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热潮.
其直接原因是
A. 西方科技的传播 B. 重商思潮的影响
C. 清政府放宽了限制 D. 改良思想的推动
C
C
3、中国近代“实业救国”的道路之所以行不通,主要是因为
A.“实业”往往被反动政权所垄断 B.科技水平严重滞后
C.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D.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4、1901~190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数显著增加。
其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B.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5、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末状元张謇愤而辞官从商,投资创办了南通
大生纱厂。该企业属于
A.洋务企业 B.外资企业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6、二十世纪初,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政治条件是
A. 维新变法运动 B. 辛亥革命的推动
C. 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行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