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中国现代史
*
1-2单元复习课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1956)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
(1956-1976)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1978-至今)
时代主题:
【历史大事件】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开国大典 西藏和平解放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一五计划 第一部宪法
三大改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文化大革命
记住这些事件的时间并能在年代尺上指出其相应的位置。
*
1949.9
1949.10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6
1957
1966
1976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开国大典
西藏和平解放
土地改革
制定宪法
三大改造
抗美援朝
第一个五年计划
大跃进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1978
社会主义国家
两年徘徊期
新民主主义国家
改革开放
*
第一单元知识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成立与巩固
新中国成立
巩固新政权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开国大典
和平解放西藏
内
土地改革
外
抗美援朝
筹备
建立
大陆统一
解放农村生产力
赢得和平环境
为工业化建设创造条件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回眸大事件】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1949年9月
北京天安门城楼
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选举中央委员会;议定国旗、国歌、公元纪年及建纪念碑。
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
时间:
1949年10月1日
地点: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北平
*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始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它的前途命运,在这以前和这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问:这种变化指的是什么?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独立自主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一.西藏和平解放
【巩固政权】
意义:
(1951年)
根本: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二.抗美援朝
(1950.10-1953.7)
原因
军队:
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祖国大陆统一,各民族实现大团结。
西藏地方代表:
阿沛.阿旺晋美
越三八线至鸭绿江边
越领空,轰炸东北边境
美第七舰队入侵台湾
直接:朝鲜向中国求援
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
最可爱的人——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英雄战士:
黄继光、邱少云等
停战标志:1953年7月美国签署停战协定
意义:
三.新中国土地改革
【巩固政权】
(1950-1952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要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要求土地的问题。
政策:
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人民政权,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建设创造条件。
结果: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意义:
【注意】土地归农民所有,仍是土地私有制;调整了生产关系
1.每周一早上,我们升国旗、唱国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国歌是
A.《马赛曲》 B.《黄河大合唱》
C.《毕业歌》 D.《义勇军进行曲》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起的制度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D
A
3.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49-1956年处应该填写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C.国共对峙,走向抗日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巩固提升】
1984—1912年: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1927—1936年:十年对峙,渐趋合作
1949—1956年:?
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4.一位美国高级将领在分析一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时说:“我们是在一个错误的时 间,一个错误的地点,和一个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他说的这场“错误的战争”被我们称为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
5.在上甘岭战役中涌现出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他是
A.邱少云 B.黄继光 C.董存瑞 D.刘胡兰
6.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的土地占有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
中央政府于1950年6月颁布了
A.《中国人民政府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地主富农 占农村人口不到10% 占有土地70%-80%
贫农雇农和中农 占乡村人口90% 占土地20%-30%
*
第二单元知识结构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三大改造
“大跃进”
文化大革命
解放生产力
良好开端
启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届人大召开
变革生产生系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共八大
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违背规律
建设成就
*
一五计划(1953-1957)
【回眸历史】
基本任务:
原因:中国经济落后,工业化水平低
结果: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 迈进。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设工业化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目的:
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957年底,各项经济指标 。
主要成就:
意义:
大幅度超额完成
工业
交通运输业
公司、长春 制造厂、第一个 厂、沈阳 厂
鞍山钢铁
第一汽车
飞机制造
第一机床
武汉 建成;宝成、鹰厦等铁路修成; 川藏、青藏、 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长江大桥
新藏
工业化
*
读图,我国“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基地主要集中在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形成了我国的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会议名称 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
召开时间 1949年9月 1954年9月
地点 北平 北京
重要文件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会议内容 筹备建国事宜;通过政协、政府组织法;通过《共同纲领》 制定宪法、建立国家机构
选举领导人 政府主席、副主席;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政务院总理 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各部长;人大常委会、最高法院、检察院
历史意义 筹建新中国;初步建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大改造】
时间:1953~ 年底。
对象:农业、手工业和 。
方式:(1)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方式:建立 。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 ,实行 政策。
意义:到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 转变为社会主义 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 阶段。
1956
资本主义工商业
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
赎买
1956
私有制
公有制
初级
*
社会主义公有制
集体所有制
合作化道路
全民所有制
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
三大改造前后对比
改造前 行业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性质 个体私有制 个体私有制
改造后 性质
形式
7.开着解放牌汽车,奔驰在武汉长江大桥上,这种情景会出现在
A.“一五”计划完成时 B.抗美援朝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新中国成立时
8.一五计划的内容不包括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 D.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一切权力属于
A.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 C.人民????? D.中央军委
10.造成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苏联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C.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D.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巩固提升】
*
中共八大
大跃进
总路线
国民经济调整
艰辛探索
文化大革命
正确
失误
建设成就
人民公社化运动
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6-1966)
“文化大革命”
时期
(1966-1976)
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1970年4月,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
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
兰新、兰青、包兰铁路
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当时世界居领先地位
“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模范人物
行业 成就
钢铁
石油
现代工业
交通
科技
*
11.根据所学知识,找出下列搭配正确的一项
A.“最可爱的人”——焦裕禄 B.“解放军好战士”---- 雷锋
C.“党的好干部”——王进喜 D.“铁人”-----邱少云
12.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三次历史巨变,第二次历史巨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制度的建立,其标志分别是
A.开国大典、“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B.土地改革的完成,“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开国大典、三大改造的完成
D.土地改革的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
13.在历史学习中,“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C. 三大改造包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长达十年之久的文革结束了
A
一、 识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4分)
图一 图二 图三
(1)这三幅图分别反映的是什么时间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6分)
图一为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2分)
图二为1950年10月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2分)图三为1950年开始进行的土地改革。(2分)
【史料实证】
(2)请从三幅图中任意选择一幅图,谈谈这幅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4分)
图一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图二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图三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们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以上任选一个写完整即可得4分)
开国大典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抗美援朝的胜利为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4分)
*
(3)简要分析这三幅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急需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的什么状况?(2分)
为改变这种状况提出了什么方针?(2分)结果如何?(4分)
①状况: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2分)
②方针:“一五”计划。(2分)
③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4分)
*
材料二 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的地位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成分有何特点?(2分)这与哪一事件有关?(2分)这一事件有何意义?(3分)
①特点: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2分)
②事件:三大改造。(2分)
③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分)
项目 公有经济 私有经济
工业总产值 100% 0
商品零售额 95.8% 4.2%
*
材料三 1958年,一首打油诗这样写道:“深耕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冲云霄;彩云拴住玉米腰,吓得月亮弯了腰。”
材料四 1958年10月25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3)材料三反映了1958年发生了什么运动?(2分)造成了怎样的危害?(2分)
①反映了“大跃进”运动。(2分)
②危害: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2分)
*
三、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新中国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7分)
(1)1949年9月,为了筹备建立新中国的工作,我国召开了什么会议?会议上通过了哪一个重要文献?其性质是什么?(3分)
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分)
②《共同纲领》。(1分)
③临时宪法。(1分)
(2)我国何时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3分)
①1954年。(1分)②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2分)
③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1分,或者答“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