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古诗二首
1.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1.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第一课时
1.认识“晓、慈”等5个生字,会写“湖、莲”等4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一、解读诗题,了解诗人
1.让学生自己读诗题,相机介绍净慈寺,并认识“晓、慈”字。
2.尝试理解诗题,指导读通顺。
3.师生共同了解诗人杨万里及其诗歌清新的风格。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要求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学生读,师生正音。
3.认识“毕竟、映”三个字,师生交流识字办法,并练习组词说话。
4.指导观察“荷、莲”的写法特点及占格位置,教师指导书写“莲”,学生自己观察并书写“荷”。
三、运用方法,理解古诗
(一)通过“看到想到”的方法,理解古诗后两句。
(预设,可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调整教学顺序。)
1.映日荷花别样红。
(1)品读古诗,想象荷花色彩丰富,“别样红”。
(2)再读古诗,想象荷花姿态多样,“别样红”。
(3)多种形式读古诗,尝试用“这一池美丽的荷花……”进行说话练习,充分理解“别样红”的意义。
2.接天莲叶无穷碧。
用前面的“看到的、想到的”方法,读这一句,理解“无穷碧”的意义。
3.配乐吟诵古诗。
(二)通过“感受到”的方法,理解古诗前两句。
1.读了这首诗,置身如画的风景,你感受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对西湖的美景展开想象。
(1)朗读想象,交流四时之景。
(2)朗读感受,交流“风光不与四时同”。
(3)欣赏西湖六月风光,再读体会作者感情。
(4)感情精读,交流体会古诗的色彩美、韵律美、意境美。
四、赏析字词,品味情感
1.交流:作者为什么能把这六月的西湖写的这么美?(看到美景——产生联想——感到喜悦——抒发赞美)
2.你从哪里体会到作者对这美景的赞美和喜悦心情的?
3.再次品读“无穷碧、别样红、不与四时同”等词句。
4.指导理解“毕竟”(到底),感受作者观景抒怀。
5.通过师生读、分句读、小诗人诵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第二课时
1.认识“绝、鹏、含”等6个字,会写“绝、含、龄、吴”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绝句》,并背诵下来。
3.能初步了解《绝句》中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板书课题,相机指导“绝”字的写法。
2.简单介绍诗人: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从小很好学,七岁就会作诗,他的诗很有名。这首诗是他居住在成都草堂时写的。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结合插图,学生认读生字和多音字。
(1)出示词语:黄鹂、白鹭、鸣唱、一行、西岭,停泊。
(2)结合插图,学生认读识记词语,读多音字“行”,相机理解“泊”是停船岸的意思。
3.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古诗,把毎句诗读流利。
4.指名读,齐读,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三、图文结合,想象画面
1.指名找出前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
(1)学生自读,动笔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2)师生交流,相机板书:黄鹂白鹭翠柳青天
2.理解诗意。
(1)通过“鸣”字启发学生想象黄鹂快乐鸣唱,歌声动听。
(2)通过“上”字引导学生感受白鹭飞得高远,姿态优美的情景。
提问:天空中的白鹭是怎么飞翔的?
(3)学生带着体会读诗句。
3.感受诗中的色彩美
(1)师引导:找出这两句诗写到了哪几种色彩。(教师相机板书,将表示色彩的词加上横线)
(2)师引导:这么多色彩,带给你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朗读。
4.师范读古诗,学生想象画面。
引语:诗中藏着美美的图画,不信试试看。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首诗,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相机板书:诗中藏画)
5.学生结合插图,说说看到的画面。先自己说,再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6.指导朗读。
引语:诗中藏着的这幅色彩艳丽、充满活力的春天美景图,被同学们用想象画面的方法给找出来了。多么美丽自然的一面幅画啊!诗人很喜欢这风景,你们喜欢吗?用朗读表达自己的这种喜爱吧!
四、借助插图,突破难点
1.学生自读后两句诗,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读不懂,和同学交流。
2.全班文流,相机理解难点。
(1)提问:西岭雪山怎么看上去好像装在窗户里呢?看课本插图,看看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美景的?(诗人坐在屋内从窗户往外看。)
(2)引导理解:西岭雪山被包含在窗框之中,像画框中镶嵌着一幅壮美雪山图。(可让学生透过窗户看窗外辅助理解。如有条件,可运用课件演示窗框中“含”雪山景的画面。)
(3)图文结合,提问:这些停泊着的船要到哪里去?相机讲解东吴离成都很远。
(4)理部“万里”和“千秋”。
①顺接上个环节,提问:东吴离诗人居住的地方是不是真的有一万里远呢?
②出示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回顾体会“三千尺”“落九天”夸张的写法。
③结合诗句理解“千秋”和“万里”是诗人用夸张的方法来写时间久、路途远。顺势引导学生了解夸张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方法,以后读古诗时会经常遇到。
3.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1)学生自读。引语:这首诗前两句相对,后两句相对,读起来可好听了!
(2)指名读,师生对读。
(3)引导背诵。
五、比较字形,指导书写
1.分类比较,指导写“吴、含、岭”。
(1)先出示“吴、含”,引导学生观察,交流书写要注意的问题。
(2)教师范写,相机指导。
(3)出示“岭”,将“岭”“含”再作观察、比较,分清楚有点和无点。另要强调“山”作偏旁竖折要斜。
2.学生描红、临写4个字(前面已指导“绝”的写法),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讲评,学生再次临写。
板书设计
有声有色
动词:鸣、上、含、泊(动静结合)
两个、一行、千秋、万里(有虚有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