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第三单元复习
(12.11.10.9四课)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12.卖油翁
1.欧阳修(1007—1072), (朝代) 家、 家,字 ,自号 ,晚号 ,谥号 , ( )之一。他是 的领导人物,为文以韩愈为宗,倡导写平实朴素的古文,创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为北宋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诗、词、史传方面自成一家,留传后世的有《六一诗话》《 》。?
2.《卖油翁》选自《 》一书。该书是一部记载 和 的书。 ?
12.卖油翁
欧阳修(1007—1072), 北宋 (朝代) 政治家、 文学 家,字 永叔 ,自号 醉翁 ,晚号 六一居士,谥号 文忠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北宋古文运动) 的领导人物,为文以韩愈为宗,倡导写平实朴素的古文,创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为北宋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诗、词、史传方面自成一家,留传后世的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文集》。?
2.《卖油翁》选自《 归田录》一书。该书是一部记载朝廷轶事 和士大夫诙谐之言的书。 ?
5.下面语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康肃公/善射 B.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C.尔/安敢轻吾射 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6.根据课文内容,正确填空。
(1)《卖油翁》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人名),______(朝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点明主题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告诉了我们_________的道理。
D
归田录
欧阳修
宋代
政治家
文学家
无他,但手熟尔
熟能生巧
7.少年时代的欧阳修家贫如洗,为觅生计和求学,四处奔波。12岁那年一天,他身背书囊,匆匆行至襄阳城下,见城门已关,抬头望见城头有一个老兵把守,便拱手施礼道:“烦请老伯开门,放学生进城好吗?”老兵说道:“既是书生,我出一联,对得出,放你进城;对不出,明晨再进。”老兵便念道:“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欧阳修一听这上联,看似随便说出,其实叠字连用,暗藏机巧,便接上说:“________。”老兵一听对的妙,立即下城楼开了城门。
聪明的你能想出欧阳修对的下联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课内阅读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斜着眼睛看
生气
下滴
盖
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术不也很精妙吗?
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看轻我射箭(的本领)!”
说出下列虚词的用法。
①尝射于家圃( )
②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
③以我酌油知之( )
④徐以杓酌油沥之( )
⑤康肃笑而遣之( )
说出下列虚词的用法。
①尝射于家圃( 介词,在 )
②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连词,表承接 )
③以我酌油知之( 以:介词,凭借、凭 )
( 之:代词,指这个道理 )
④徐以杓酌油沥之( 介词,用 )
⑤康肃笑而遣之( 连词,表修饰。 )
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②无他,但手熟尔。
?
③尔安敢轻吾射!
?
④以我酌油知之。
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箭十中八九,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②无他,但手熟尔。
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③尔安敢轻吾射!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④以我酌油知之。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10.“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将句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
—————————————————————————————————————————————————————
11.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 )
A.为后文写陈尧咨埋下伏笔
B.为后文写康肃笑而遣之埋伏笔
C.为后文写陈尧咨忿然责问做铺垫
D.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两人对话
不行。“睨”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其它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D
12.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是( )
A.人有本领不应自矜自傲
B.教育他人应以身示范
C.凡事只要熟,就能巧,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D.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C
11.台阶
李森祥 1956年生,浙江衢州人。当代作家。其小说以农村、军营生活为主要题材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传世之鼓》,中篇小说》《抒情年代》,短篇小说《小学老师》、小说集《台阶》等。
文体常识
小说三要素:
小 说
1.人物是小说的第一要素。
2.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时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
3.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文章主旨
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忍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
写作特色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
细节描写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进行描述。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1.下列加粗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凹凼(ào)?烦燥(zào)?
B.尴尬(ɡān?ɡà)?阴凉(yīn)??
C.卵石(luǎn)?揩一把(kāi)?
D.砌缝(qì)?舀米(yǎo)?
A
2.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们家的台阶高,我们高攀不上。(夸张)?
B.柳树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专注的目光。(拟人)
C.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拟人)?
D.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比喻)?
A??
3.选出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的语言十分口语化,读来就好像在听作者娓娓为我们讲
述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平常如邻家一般的故事。?
B.文中的“父亲”一年都在辛勤劳作,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纯
朴、厚道、待人宽厚、能吃苦耐劳的人。?
C.父亲一生劳作的目的是为了抬高自家的台阶,表现了父亲好
强、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D.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
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
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C
4.下列画横线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他整天心事重重,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
B.农村里有这么个习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
一条板凳。
C.尽管世界杯小组赛出线的前景微不足道,全体队员仍然
准备再做最后一搏。?
D.我们不喜欢那种低眉顺眼、唯唯诺诺的人。
C?
10 老王
杨绛(1911-2016),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剧作家、散文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是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小癞子》《吉尔·布拉斯》,代表作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等,长篇小说《洗澡》,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等。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被誉为是“博学鸿儒”“文化昆仑”。代表作有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和小说《围城》等。
创作背景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
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于是有了此文。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回忆老王的窘迫生活及“我”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刻画了一个孤苦寒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关怀、同情和尊重,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同时,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艺术特色:
①以小见大,寓意深刻
文章能通过对一些小事的平静叙说,描摹出一个人最具风采的性格特点,立起一个“人”的形象。有意无意之间“带”出了一个时代的影子,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同时也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这一社会问题。
②文字质朴,语淡意浓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饱含感情的语言来刻画老王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细腻而真实,感情真挚。作者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让人物的形象显得越来越清晰,如春雨润物一般影响着读者,感染着读者。
塌败(tā) 取缔(dì)
骷髅( kū lóu) 伛(yǔ)
翳( yì) 绷(bēng)
滞笨(zhì) 愧怍(zuò)
攥(zuàn)
1.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 (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以 为线索,兼用 顺序和 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 ”,二曰“ ”。?
2.文中有一句话“ ”能概括本文的主旨,这句话就是“文眼”,理解课文抓住“文眼”,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1.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 散文 (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以 彼此交往 为线索,兼用 逻辑 顺序和 时间 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 善 ”,二曰“ 苦 ”。?
2.文中有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能概括本文的主旨,这句话就是“文眼”,理解课文抓住“文眼”,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基础检测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台阶高!”言外之意,你们家有地位。
B.为了这次考试,他足不出户,目不窥园,手不释卷,真是辛苦不堪。
C.面对困难,只要我们锋芒毕露,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就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D.你在大庭广众之下惩罚孩子,严重的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
....
....
....
....
C
lù
基础检测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台阶高!”言外之意,你们家有地位。(指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
B.为了这次考试,他足不出户,目不窥园,手不释卷,真是辛苦不堪。(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C.面对困难,只要我们锋芒毕露,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就会找到解决的办法。(比喻言辞犀利,敢作敢为。形容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也比喻人有傲气,爱逞强显能,好表现自己。)
D.你在大庭广众之下惩罚孩子,严重的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
...
....
....
....
....
C
基础检测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校师生认真讨论和聆听了校长激动人心的学业考试动员报告。
B.由于该县深居内陆,使它的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省倒数第二名。
C.大会期间,全国各地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等都参与了报道。
D.“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美化和增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与校园环境。
...
D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糖就像烟酒和酒精一样,是一种有潜在危险且容易让人上瘾。?
B.没有谁不能不被最美老师张丽莉的英雄事迹感动。
C.李爷爷种的辣椒基本上全卖完了。?
D.阅读名著是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
D
9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9.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课文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思念和哀悼之情。
二、课内文章知识(共50分) 11、了解作者作品,并填空。(6分)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 ,这是一部 ,作者 ,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 、 、 。
搁(gē) 掷(zhì) 脐带(qí)
粗拙(zhuō) 辫子(biàn) 震悚(sǒng)
烦琐(suǒ) 哀悼(dào) 疮疤(chuāng)
诘问(jié) 惧惮(dàn) 憎恶(zēng wù)
文章主题
这篇叙事散文通过回忆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身上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富有爱心、真诚、善良,也有落后的封建文化的残留——粗野、庸俗、愚昧。文章寄托了“我”对长妈妈深切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欲扬先抑
写作特色
开篇刻画阿长多用抑笔,如“不大佩服”,再如“讨厌”“麻烦”,如果用“妈妈”来称呼,名不副实,用“阿长”来称呼,名副其实。后来,称呼她为“我的保姆”,意味着与她亲密的关系。在结尾处,作者将此三种称呼连在一起,有很强的抒情意味。它抒发了鲁迅先生对阿长的尊敬、感激、思念之情。这种写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2、详略得当,结构清晰
写作特色
本文详写了阿长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讲“长毛”的故事、谋死隐鼠、吃福橘等情节。详写买《山海经》一事,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体现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初步了解,真实地反映了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
文章中,当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后,对“我”的反应的描写:“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里连续用了“霹雳”“震悚”“敬意”“伟大”“神力”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分量都很重,是所谓的“大词”,是专用在某些庄重的场合,用在大人物身上的;现在却用在这样一件小事,这样一个小人物身上,有诙谐幽默的效果,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阿长的种种情感。
3、大词小用,抒发真情
13、刻画人物形象,常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6分)
(1) 她生得黄胖而矮。( )(课本第50页,第2段)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课本第50页,第3段)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课本第53页,第23.24段)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14.(课本第51页,课文第6--12段)选文写长妈妈“懂得许多规矩”, “我”对这些规矩的态度怎样?(2分)
15、作者写这些规矩的用意是什么?(2分)
16、文段详写长妈妈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从文中找出写长妈妈动作的几个动词和有代表性的语言。(共8分)
动词: 语言:
阿长的心情:
作用是:
认为“不耐烦”,“烦琐之至”,“非常麻烦”。
这些规矩有些迷信,意在说明长妈妈有着跟千百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劳动者一样的特点。
伸出,按住,摇,笑,塞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
高兴,兴奋。
表现阿长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同时反映了阿长守旧的一面。
17. (课本第53-54页,第22--27段)给选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4分)
18.“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共4分)
19. 文中画 线的句子(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属于人物的什么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6分)
①//②③④⑤//⑥
第一层:作者给阿长简说《山海经》。 第二层:记叙阿长买来《山海经》及作者感受。 第三层:《山海经》是我心爱的宝书。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
心理描写;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20. 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共2分)
21. 简要说说第①段和第⑤段之间的内在联系。(2分)
22. 从选文看,课文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有何用意?(共2分)
这四本书是我最想得到而又很难得到的书,虽然很粗拙,却是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凝聚着阿长对我的爱。
前后照应。①段写阿长过问《山海经》,“我”不以为然;⑤段写阿长为我买到《山海经》,“我”对她产生敬意。
为了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赞美阿长的真诚、善良、能干和乐于助人,表达“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3.联系全文看,鲁迅笔下的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共3分)
周五---周末的家庭作业:
1. 整理今天的课堂笔记,再次订正上周末做的第三单元试卷.
2. 做《助学》第三单元检测题并核对答案订正.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没有文化、粗俗、好事、烦琐、不拘小节,而又善良、宽厚、仁慈、乐于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