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巧妙设计
“晒一晒”
——《结构设计》 2课时
课例背景信息
内容: <<技术与设计2>>
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
第三小节《结构设计》
教材版本:粤科版
授课年级:高二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三、教法学法分析
四、教学过程分析
五、学习评价分析
六、板书设计
说课主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七、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内容、地位与作用)
教材内容:
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及其一般过程。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通用技术>>课程必修二模块中的第一单元第三小节的内容。本章内容总的思路为:认识结构→探究结构→结构设计→欣赏结构。通过前几节有关结构理论的学习,学生对结构有了基本的认识,这节运用有关结构的理论进行一个简单的结构设计,是对前面知识点的内在提升和应用,有利于深化对结构概念的认识,也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过程。
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设计一个结构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2、能够进行简单的结构设计, 并绘制出设计图,做出模型或原型。
过程与方法:经历结构设计的完整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客观地评价结构的能力,增强优化意识。
一、教材分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设计方案的制定。
教学难点:
高质量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知识能力水平:学生已经学习过设计与结构的相关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对结构设计的思考和技术实践。
年龄心理特点: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潜能,热爱交流,喜欢表现自我。
动手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手工制作。
生活状况:寄宿生居多、大部分学生需要自己洗衣、晾衣。
二、学情分析
选取“衣架设计”取代课本的“桥梁模型设计”作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亲历结构设计的完整过程,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探索、总结出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和一般过程。
以“衣架”作为设计对象的优点:贴近学生生活又简单易做,并能体现一定的结构要求
三、教法学法分析(教法分析)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任务为中心,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相互的交流、合作中进行意义建构,从而完成本课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三、教法学法分析(学法指导)
教学场所:
第1课时,在网络电脑室上课,方便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
第2课时,在物理实验室上课,方便学生制作作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
学具准备:铁丝、夹子、钳子,鼓励学生自备材料。
三、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资源)
四、教学过程分析
课时 教学环节 场地
第1课时 1、知识回顾( 2’ )
2、新课引入:案例赏析( 3’ )
3、任务布置:衣架设计( 5’ )
4、制定设计方案( 30’ ) 网络电脑室
第2课时 5、模型或原型制造(10’)
6、作品的交流与评价(25’)
7、知识点归纳(3’)
8、课后知识拓展(2’) 物理实验室
四、教学过程分析(一)
设计意图:回顾知识点,承上启下,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结构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后面的设计活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知识回顾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结构的概念: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
影响结构稳固的因素:稳定性、强度、连接方式和材料 。 思考,回答。
四、教学过程分析(二)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3页的“ 防烫锅盖扳手设计案例 ”。 进行案例赏析。
设计意图:利用同龄人搞设计发明并获得国家专利的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四、教学过程分析(三)
设计意图:衣架图片欣赏,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对设计理论知识的回忆,有助于帮助学生运用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指导本次的设计活动;详细说明任务的要求和实现步骤,有利于任务的顺利进行。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任务布置 1、展示:衣架图片;
2、引导回忆:对设计的认识;
3、布置任务:以衣架为对象进行结构设计。 欣赏,思考,记录,小组进行分工。
四、教学过程分析(四)
设计意图:借助网络,学生能更迅速、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设计出高质量的作品,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制定设
计方案 督促、检查完成情况,适当给予指导,防止学生在查找信息的过程中迷航。 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分组讨论设计方案,并绘制出设计图。
至此,第1课时结束
四、教学过程分析(五)
设计意图:实现设计从“图纸”到“成品或模型”的转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模型或原型制造 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各小组依据方案设计图,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和工具以及课前自行准备的材料动手制作衣架。
第2课时
四、教学过程分析(六)
设计意图:在作品交流与评价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评价一个结构设计,深化对结构的认识,同时获得成就感,产生对本课程的热爱之情。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作品的交流与评价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交流和评价活动,给出适当点评 。 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展示作品,进行技术检测,其它小组的同学做出评价并提出优化建议,本组组员作简要记录 。
四、教学过程分析(七)
设计意图:运用发现式教学法,在学生亲历结构设计的完整过程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提炼出知识要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知识点归纳 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知识点:
1、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稳固性(稳定性、强度、结构连接和材料)、实用性、安全性、美观和成本等
2、结构设计的一般过程:
明确设计目标及要求——形成初步设计方案——模型制作——检测、优化和改进设计——评价 思考、总结、回答。
四、教学过程分析(八)
设计意图:结合身边例子,使学生明白合理结构设计的重要性。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后知识拓展
挂图展示两组对比图片,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1、头饰与跷跷板的结构
(不同的设计重点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
2、虹桥与赵州桥
(为什么虹桥建成不足3年就倒塌,而赵州桥能屹立千年而不倒呢? ) 记录、思考。
学习评价
对设计过程的评价
对设计成果的评价
对设计过程的评价
五、学习评价分析(一)
评价角度 程度评价 评价说明
设计过程是否完备 低 中 高
分工是否合理 低 中 高
资源运用是否合理 低 中 高
是否有改进优化措施 低 中 高
采用的方法是否恰当 低 中 高
对设计成果的评价
五、学习评价分析(二)
评价角度 程度评价 评价说明
实用 低 中 高
稳定 低 中 高
强度 低 中 高
使用方便 低 中 高
材料 低 中 高
美观 低 中 高
优化建议 其他小组的建议:
本小组的建议:
六、板书设计
巧妙设计“晒一晒”
——结构设计
一、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稳固性(稳定性、强度、结构连接和材料)、实用性、安全性、美观和成本等
二、结构设计的一般过程:
1、明确设计目标及要求
2、形成初步设计方案
3、模型制作
4、检测、优化和改进设计
5、评价
得: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
失:对于积极性较差的班级,上课效果不大理想。
七、教学反思
感谢聆听!
Thanks for your time
一般的设计方法和过程
发现与明确问题
制定设计方案
模型或原型制造
优化和改进
设计
设计的过程
设计的交流
设计的评价
图1 设计框图
图2 设计过程流程图
任务要求与实现步骤
任务:以“衣架”为对象进行结构设计
一、明确设计的目标与要求
1.目标: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创新性,除了能够方便地晾晒衣物外,最好还有其他功能,如防滑、防风等
2. 材料:铁丝、夹子(鼓励各组自带材料)
3. 作品制作方式:小组协作,8人一组: 1人担任组长兼发言人,1人负责绘制设计图,1人负责资料汇总,5人负责资料收集与整理,共同制定设计方案和制作衣架
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收集资料
三、方案设定: 1. 问题分析 2. 设计图
四、衣架制作
五、交流与评价:作品展示、技术检测、评价、优化建议
上交的内容:设计图、衣架、评价表
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