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基本特征
——苏教版《设计与技术2》第三单元第一部分第三点
一、教材分析:
系统的基本特性在《系统与设计》这一章中具有较主要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学习了第一、二点内容后,了解到什么是系统。对系统有了初步的认识,而系统的基本特性不但使学生对系统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同时也为系统的分析,系统的设计教学做好准备。本节的重点是系统的整体性,学生理解系统的整体性后,对系统的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适应性等就较易理解。同时这节课的内容不但使学生学到相关知识,对系统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还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系统后,很想继续了解系统的特性。课本的理论知识学生可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理解,而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的是运用理论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因此,如何用系统的基本特性解决有关问题是本节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列举学生身边的事例,并加以说明。有条件时可让学生通过讨论(或辩论)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做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案例分析,掌握系统的基本特性,构成系统的基本思想。使学生懂得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系统的基本特性
难点:利用系统的基本特性解决有关问题,联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拓展知识。
五、教学用具:
相关的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提问:什么是系统?
(学生回答)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二)新课教学:
教师进一步提问:若干要素之间是否相对独立?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回答。
(学生阅读后得出)系统的基本特性有:整体性、相关性、目标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各个基本特性,重点讨论整体性与相关性。
1、整体性:系统是一个整体,并不是要素的简单相加。例如:自行车条辐的调整,动一条整个车轮都发生改变。
讨论: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组成系统的各部分功能之和。例;1+1>2的现象;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辩论:在一个系统中,各要素好,则整体性能是否好?
案例分析:①某球队有的是球星,但他们各打各的,最终这个球队打不赢一支普通的球队。说明了什么?
②某校毕业班学生学习很紧张,有一位教师为了提高自己所教学科的成绩,他充分利用自习等时间给学生补课。请你谈谈他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相关性:组成系统的要素是相关的并不是独立的。
①案例分析:厨具的安装
家庭装修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程,各项工作之间、各种设施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
②为了保护草原植被,当地政府颁布了禁止大量捕杀野狼的法令,这是什么道理?
狼捕杀羊、野兔等食草性动物,使其数量减少,从而起到保护植被的作用。
【系统思路】系统的各个元素、组分的变化会对其他的元素、组分起影响。
3、目的性:任何系统都具有某种目的。
①自行车为什么要有刹车功能?
提出:自行车的作用是提高速度,使人们可以更快地到达目的地,而刹车的作用却是减速,两者相矛盾。为什么还要刹车呢?
在某些情况下(如下陡坡),行车速度和安全要求这两个具体目标产生了矛盾,就得通过刹车来减速,进行协调,从而保证自行车更好地到达目的地。
【系统思路】系统的具体目标之间有矛盾时,要从系统的目的出发,进行协调。
②讨论:作为一个系统,我国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什么?
4、动态性: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因此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①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说明系统的动态性。如:“一个人不能两次到达同一条河流”,生病和看病的过程,给机器加机油换零件等。
②讨论:你认为有没有不具有动态性的系统?
5、环境的适应性:系统要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①家用电冰箱不能紧贴墙壁放置,汽车在雪地行走轮胎要加链条,这是都为什么?
冰箱放置与墙保持距离,目的是有一个适当的散热空间,从而保持正常工作。
一般汽车在雪地上会因为打滑而无法正常行走,因此在轮胎上加链条是起防滑作用。
结论:系统只有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保持(或恢复)其原有的特性。
②自行车为什么要不断地进行更新换代?
当外部环境条件变化时(路况改变-跋山涉水,市场需求变化-舒适休闲),自行车就必须更新换代(如增加新的功能,提高性能、舒适度),才能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
【系统思路】要不断完善系统,使系统能适应新的环境。
③你知道“春捂秋冻”的含义吗?
这是环境适应性的体现:由于人自身就是一个系统,春天多穿一些是对冬天的一种适应和衔接,秋天穿少一些是对夏天气候的衔接和向冬天过渡的一种准备。两者都是为了使人的身体逐渐适应外界气温的变化而不至于生病。
(三)复习巩固:
用系统的基本特性解决相关问题,解释“木桶理论”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以基本特性作为教学主线,并进一步展开。以案例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教学资源不等于教学设备,它包含学生身边所有的事物,因此,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可以使教学效果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