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3 17:13:22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整合拓展
(共65张PPT)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梳理 点拨 巧记
课前自学 基础梳理
平民化
鸦片战争
中山装
旗袍
中西合璧
连衣裙
干部装
个性
开放
淮扬
西餐馆
礼节
原料
西点
四合院
租界
中西合璧

改革开放
父母之命
婚姻自主
火葬
公历
握手
探究 突破 升华
互动探究 重难突破
对点 反馈 巩固
对点检测 当堂反馈
word部分:
请做:
课时跟踪检测
精题优选 增强实力
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下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的是(  )
A.“竞尚洋装” B.“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C.西餐馆的出现 D.西式洋房的出现
解析:“断发”带有反清色彩,不缠足运动是维新派发起的反封建陋习的运动,带有资产阶级改良色彩,所以说“断发”与不缠足运动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故B项正确;A、C、D三项无法体现明显的政治色彩,排除。
答案:B
2.近代以来,上海、黄埔等繁华地段经营西装、洋服、时装等业的西装店共有140家。“风气所趋,人人好异”,服饰自成一派,称为“海派”。这一现象(  )
A.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产物
B.说明上海居民普遍接受西方服饰
C.源于辛亥革命彻底批判传统文化
D.与上海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有关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以来,上海、黄埔等地西装、洋服、时装流行,和西方入侵、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有关,并不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产物,排除A;B项中“普遍”表述不恰当,排除;C项中“彻底”过于绝对,排除;上海是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开放程度高,自然经济解体较早,近代经济发展快,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8·黑龙江试验中学高一期中)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解析: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说明剪发齐眉影响到了全国各地,包括乡村和城市,但是材料仅仅提到成都妇女多剪发齐眉,故A项错误;男女平等思想近代中国一直在提倡,并没有深入人心,政府认为对妇女剪发齐眉有伤风化,不能体现男女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中,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说明政府在限制该行为,体现当时妇女新潮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故C项正确;政府的处罚措施没有法律依据,体现不了民国法治精神,故D项错误。
答案:C
4.社会各阶层的饮食和服饰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它们能反映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思想等。以下衣、食信息对应反映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思想不正确的是(  )
A.长袍马褂/文明开放的社会心理
B.中山装/民主共和的政治追求
C.粮票/计划经济时期物资匮乏
D.购物券/改革开放后商品丰富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袍马褂是传统中国的象征,不能体现文明开放的社会心理,故而选A;其他选项呈现的对应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答案:A
5.(2018·江西横峰、余干中学联考)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不足异。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
A.盲目效法成为当时报界的笑话
B.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
C.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
D.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解析: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许多人受革命的影响喜爱穿着西装革履,这从根本上说明了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迁,故选D项;A项对材料理解错误,可排除;B项只讲到了材料的表面意思,可排除;C项说法错误,可排除。
答案:D
6.影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因素很多,包括(  )
①西方的侵略和西方文化的渗透 ②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③近代中国政局的变化 ④中国的改革开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与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无关,排除④;①②③都是影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因素,故选A。
答案:A
7.“民国二十六年的一个黄昏,北平的一座四合院里,一位妇人正在烹制面包和洋葱炒鸡蛋。在准备好晚餐后,她在穿衣镜前,开始端详起丈夫购置的中山装。”这段描述中可以体现“中西合璧”风格的是(  )
①中山装 ②穿衣镜 ③洋葱炒鸡蛋 ④四合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中西合璧”的意思是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的合理成分,中山装、洋葱炒鸡蛋都是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而形成的,②④不符合题目要求,故B项正确。
答案:B
8.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子、东洋竹篮子等。这主要反映出(  )
A.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B.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
C.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
D.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解析:B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自然经济迅速瓦解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上海新报》并非由国人自办,而且一份报纸也不能反映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故排除D;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故A正确。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各地区各民族的交往由少到多,其认知也在发生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种看法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以当代中国为例,首先明确观点,当代中国:当代中国崛起,西方夸大中国对世界的威胁和中国崩溃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文化和科技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进一步确立了中国在世界的大国地位。但国际社会有对中国不利的舆论,是为了遏制中国;散布中国崩溃言论,是为了制造中国内乱,这是西方冷战思维的表现。
答案:示例一:近代: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是片面的,有故意丑化之嫌。
近代中国,统治者固然愚昧腐朽,政治经济落后,但中国人民是勇于反抗外国侵略,也顺应潮流追求进步的:太平天国、义和团、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都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都推进了中国经济的工业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则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进程。
西方人丑化中国,是长期以来“西方中心”论的产物,也是美化其对华侵略的需要。
示例二:当代:看到了中国的崛起,但冷战思维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被中国赶超的现实,某些西方国家为遏制中国,或渲染中国威胁论,挑唆周边国家与中国对立,或宣扬中国崩溃论,唱衰中国,企图制造中国内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西方人唱衰中国,是长期冷战思维的惯性影响,也是由于西方世界在中国崛起中国际份额下降带来的不满。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创刊于清咸丰年间(1861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由以上可看出其创办的目的是(  )
A.娱乐大众 B.报道国内外大事
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
解析: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可判断是传播商业信息,故D项正确。
答案:D
2.《申报》创刊于1872年的上海,后成为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据此分析,该报畅销的原因有(  )
①反映社会习俗 ②传递商业信息 ③宣传时事政治 ④首倡文学革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由材料“风俗之变迁”可知反映社会习俗,是该报畅销的原因之一,故①正确;由材料中“商贾贸易之利弊”可知传递商业信息,是该报畅销的原因之一,故②正确;由材料中“国家之政治”“中外交涉之要务”等可知宣传时事政治,是该报畅销的原因之一,故③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文学革命的相关信息,所以首倡文学革命不是该报畅销的原因之一,故④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答案:A
3.(2018·山西灵丘一中期中)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作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
A.图文并茂、声像具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地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解析:报纸不具备“声相具备”的功能,所以A错误;“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作了专门报道”,与B表达的意思相一致,故B正确;C、D题干不能体现,所以排除。故选B。
答案:B
4.民国元年中华书局成立,其出版理念是“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这一理念旨在(  )
A.促进社会大众觉醒
B.加快东西文化的交融
C.宣传实业救国思想
D.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
解析:从材料中的“‘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来看,这种理念反映出对民众爱国心的启蒙和引导民众了解世界大势,有利于促进社会大众觉醒,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D两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C、D三项 。
答案:A
5.(2018·福建上杭一中期中)1882年,《申报》驻京记者将北京发榜的顺天乡试江、浙、皖三省上榜者名单当日送到天津,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材料反映了(  )
A.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
B.《申报》为政府需要服务
C.近代电报快速传讯的功能
D.《申报》突出的教化功能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申报》驻京记者将江、浙、皖三省上榜者名单当日送到天津”“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揭示的是近代电报快速传讯的功能,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不能够从总体上揭示材料主旨,排除;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教化功能”,排除D。故选C。
答案:C
6.二十世纪上半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  )
A.广播和电影 B.铁路与飞机
C.报纸和杂志 D.网络与漫画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说话腔调”这一关键词,能做到这一点的媒介只有电影和广播,故选A。
答案:A
7.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1932年7月8日中国奥运第一人、短跑选手刘长春在张学良将军资助下从上海搭乘轮船赴美参加奥运会。刘长春在洛杉矶受到当地华侨热烈欢迎,当时传播这一消息可运用的媒介有(  )
①电话 ②电视 ③网络 ④电报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电话、电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1946年电视研制成功,1969年互联网产生,②③时间不符合,故选D。
答案:D
8.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的演变。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解析:新的传媒手段的出现并不表明旧的传媒手段必然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一个新旧并存、传媒手段不断丰富多样的过程,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夜成名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媒介发达的综合产物。”如今,互联网大行其道,一方面,造就了一批敢于追求成功、成名的“弄潮儿”,他们敢想敢秀,反映了社会进步带来的个体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造就了一批借“造浪”实现自我价值,间接满足心理期待的网民。
材料二:春晚植入式广告提高了春晚的商业价值,这源自媒介自身存在的需求与压力。刘谦和小沈阳的走红和春晚的商业化运作是分不开的……(春晚)本该是一场风格各异的饕餮盛宴,却成为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的重复节目。在一片唏嘘声中,春晚开始思索新道路。
(1)据材料一、二,指出当今大众传播的媒介有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
(2)据材料一、二,归纳刘谦和小沈阳一夜走红的原因有哪些。(8分)
答案:(1)变化:电视和互联网成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主要原因: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电视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的解放;电视和互联网的资讯与娱乐功能的优越性等。
(2)原因:电视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社会上个人追求成功、成名意识的提升;大众媒体生存的竞争;娱乐活动的不断创新;刘谦和小沈阳演出的平民化,贴近了大众的娱乐心态等。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小明的爷爷生活在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他先在外商轮船公司打工,后来他到与之相邻的中国第一家从事江海运输业轮船公司工作。他应生活在 (  )
A.广州 B.天津
C.上海 D.福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是在上海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故C项正确。
答案:C
2.(2019·浙江选考)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  )
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 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 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 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①与题意不符,不正确。“行行复行行”反映了新式交通工具对民众出行的改变,故②符合题意。③夸大了交通工具的作用,不正确。“马拉火车”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反映了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历程,故④正确。因此,本题答案为D项。
答案:D
3.1881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这说明(  )
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B.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
C.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D.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妨碍我风水”的传统封建迷信观念,说明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传统封建迷信观念的改变,不是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故D项错误。故选A。
答案:A
4.“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材料反映了(  )
①近代交通工具逐渐取代传统交通工具 ②交通运输出现近代化商业经营方式 ③近代铁路交通受到列强的操纵和控制 ④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从“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可知①正确;“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可知②正确;近代交通工具增多,采用近代商业经营方式,可知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故④正确;③在题中没有体现,错误,故选B。
答案:B
5.盛宣怀在其所拟《电报局招商章程》中说:“中国兴造电线,固以传递军报为第一要务,而其本则尤在厚利商民力图久计。”根据材料推断,盛宣怀认为应如何发展近代电讯事业 (  )
A.引进西方近代电讯技术
B.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
C.结合商业化运转推动发展
D.提高电讯行业的利润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盛宣怀发展电讯事业是从国内考虑的,没有涉及引进西方电讯技术,不选A;根据“其本则尤在厚利商民力图久计”可知,盛宣怀主要从商业化方面考虑,故选C,不选B;材料没有涉及电讯行业利润,不选D。
答案:C
6.(2018·辽宁铁路实验中学期中)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B.新式交通工具并未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了传统伦理观念
D.人们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解析:没有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之前,出行体现出等级观念,“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体现出火车冲击了传统伦理观念,C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民众对于火车的赞同,A错误;新式交通工具方便人的出行,B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交通工具的改进,D错误,故选C。
答案:C
7.“人之方语……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这是选自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  )
A.电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B.中国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新式学堂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D.电话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从材料信息“国文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可知当时的新式学堂已经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故C项正确。
答案:C
8.反对建立电话电报事业的理由之一是“中国人架设电线就是不孝,不孝必然不忠,架设电线必然导致不忠不孝,罪莫大焉!”持此观点的应是(  )
A.洋务人士 B.顽固势力
C.维新人士 D.革命党人
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中国人架设电线……必然导致不忠不孝”可知这应为地主阶级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外的观点,故B项正确;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均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与题目中的信息“中国人架设电线……必然导致不忠不孝”不符,故A、C、D三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1881年,李鸿章请求在唐山至胥各庄建一条运煤铁路,在答应不用机车,改用骡马拖拽等条件下,清廷同意修建。1882年经过反复疏通才允许改用机车牵引。
早期中国铁路建设和技术发展迟缓,机车车辆和其他铁路设备多赖于进口,各种设备和器材十分杂乱,仅机车就有英、美、法、德、日、捷和比利时等国的190多种型号,机车车辆轨距达四五种之多,由此形成了世界各国机车车辆和装备器材齐聚中国的独特景观,中国铁路被讥讽为“万国铁路博览会”。
材料二:铁路的修建也促进了中国机器的使用,天津麦面盛行,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修建铁路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万国铁路博览会”的看法。(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8分)
答案:(1)特点:受顽固派阻挠,起步艰难;引进外国技术、设备,并开始自制;技术发展缓慢、标准混乱。看法:一方面,广泛引进各国铁路先进技术,便于参照对比,吸收利用,有利于创新;另一方面,缺乏统一技术标准,不利于铁路的普及和发展。
(2)变化: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原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阶段性测试题四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计48分)
1.1966~1976年,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在社会生活方式上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暴力摧毁有象征意味的服饰,如旗袍、布拉吉、西装等。中国服装舞台上成了军便服的天下,服饰发展走向极端。这反映出当时(  )
A.冷战形势影响国人生活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丧失
C.极端个人主义观念成风
D.服饰着装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暴力摧毁有象征意味的服饰”“中国服装舞台上成了军便服的天下”的社会现象是“受极‘左’思想的影响”,说明当时的服饰着装受意识形态的影响非常大。故答案为D项。这种现象与冷战无关,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结论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D
2.(2018·福建三明一中期中)二十世纪30年代郁慕侠《上海鳞爪》记述:“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可惜头发不金黄,鼻子不高大,眼睛不深陷,和真正道地的外国摩登女子相形之下,还差一些,也是她们的遗憾。”由此可以看出近代上海(  )
A.女性生活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大
B.开始出现西化现象和崇洋心理
C.西方的生活方式得到普遍认同
D.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解析:由题干中“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上海女性生活很大程度受到了西洋文化的影响,故选A;上海地区的西化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不断加深,西化现象并不是开始出现,排除B;“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说明仅仅是部分女性追求西方文化潮流走在时代前列,排除C;上海地区的服饰变化,并不等于近代上海地区的整体性变化,且其社会生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D。
答案:A
3.康有为“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康有为的这一号召(  )
A.推动了近代“断发易服”的序幕
B.已经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C.推动政府全面颁布剪辫易服法令
D.推动中国男子更换近代发型
解析:题干反映了康有为的“剪辫”思想,对近代“断发”起到推动作用,故A项正确;康有为主张维新改良,故B项错误;民国初年政府才颁布剪辫易服法令,故C、D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A
4.下列言论可反映新中国婚姻特点的是(  )
A.我要自己找婆家
B.我是指腹为婚的产儿
C.孩儿无知,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作主
D.无媒无凭,就想结婚,甭做梦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证民主平等的实行,政府颁布了婚姻法,强调新式的婚姻观念为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故选A项;B、C、D三项都是在旧中国存在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婚姻观念的体现,故排除。
答案:A
5.(2019·江苏卷)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解析:题中歌谣劝卖脚带者弃行的原因是裹足对女性是一种凌虐,而不是脚带无销售市场,A项错误,排除;“普遍解放”说法以偏概全,B项错误,排除;材料信息“四乡八镇销场远”折射出女子裹足现象非常普遍,C项正确;歌谣的唱词可以反映一定的社会舆论方向,但并不一定说明已达成社会共识,D项错误,排除。
答案:C
6.在中国各种传统礼教规范中,“男女授受不亲”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而在清末流行的诗词中却有这样的描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说明自古以来的“男女之大防”在近代被打开了一个缺口。而与材料有关的突破口是(  )
A.交通工具 B.社交场合
C.男女合校 D.男女合演
解析:材料反映了乘坐近代交通工具出行的情景,这种现象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答案:A
7.(2019·江苏卷)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
A.1840~1894年 B.1895~1911年
C.1912~1945年 D.1946~1949年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建立后的国人称“国民”,甲午战后中国人民痛恨日本侵略者才不拉倭奴,由此可知这一记载的时间是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之后,故C项正确;A、B两项处于清朝晚期,国人称臣民,与材料中的“国民”不符,排除;1946~1949年处于解放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已经在此前无条件投降,退出中国,排除D项。
答案:C
8.阅读《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电报 1835年 1871年 1886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A.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
B.应用西方科技速度不断加快
C.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的使命
D.东西部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西方铁路、电报、电话、电灯等技术在中国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故B项正确;表格信息无法体现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近代中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排除C;中国的近代化是从东到西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近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无法体现东西部发展差距不断扩大,排除D。所以选B。
答案:B
9.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1854年第12号的开篇说:“西方之国,狃卖招贴,商客及货丝等皆借此而白其货物于众,是以尽沾其利,苟中华能效此法,其获益必矣。”其意在说明报纸具有(  )
A.信息速递功能 B.娱乐教化价值
C.政府喉舌功能 D.商业广告价值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遐迩贯珍》月刊认为,西方商家借报纸向大众宣传其货物,从中获利,中国如果能仿效,也能够从中受益。可见,材料信息说明报纸具有商业广告价值。故选D。
答案:D
10.(2018·浙江卷)阅读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影事概略
1896年 上海徐园首次放映“西洋影戏”
1905年 中国拍摄第一部影片——京剧《定军山》(片断)
1927年、1930年 有声影片传入中国;有声电影开始拍摄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影片《摩登时代》在上海、广州等地上映;《风云儿女》《三毛流浪记》等国产片上映
20世纪50、60年代 《红色娘子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歌颂革命斗争、社会主义新生活的题材是电影的重要内容
20世纪80、90年代 改革开放后,《牧马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多种题材电影相继问世;《红高粱》《黄土地》等获得国际大奖;《泰坦尼克号》等国外影片在中国热映
①中国电影在发展初期以戏剧电影为主 ②中国与欧美几乎同时进入“有声电影黑白时代” ③中国电影事业经历了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④电影以其特有的沟通方式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由表格来看,中国拍摄第一部影片——京剧《定军山》是属于戏剧电影,但是单凭这一个信息就说中国电影发展初期是以戏剧电影为主是不准确的,故排除①;由1927年、1930年来看,有声影片传入中国与有声电影开始拍摄时间间距较小,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与欧美几乎同时进入“有声电影黑白时代”,故②正确;由1896年上海徐园首次放映“西洋影戏”到1905年中国拍摄第一部影片——京剧《定军山》(片断)可以推断出③符合题意;电影用声光电的集中表现方式给人以视听感受,这种特有的沟通方式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故④正确。故选D。
答案:D
11.以下关于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叙述完整的是(  )
①让人们及时地了解各地信息,方便人们的生活 ②大大密切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避免了矛盾和冲突 ③丰富和发展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 ④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对大众传媒最完整的叙述是既丰富了人民的生活,也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没有避免矛盾冲突而是加剧了矛盾冲突,所以②错误;还丰富和发展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同时也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③④正确。故排除A、C、D,所以选B。
答案:B
12.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念。下图反映的这一媒体的特性与影响,你认为(  )

A.网络作为信息载体能无限拓展青少年的知识
B.使人们了解无限宽阔的世界发展和未来变化
C.给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带来危害,弊大于利
D.青少年可以上网获取知识,但要警惕网上的不良信息
解析:应该辩证地看待互联网带给人们的影响,一方面要利用其获取知识,同时也要注意警惕一些不良信息,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计52分)
13.(26分)饮食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历史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鸦片战争后在上海等地出现了西餐馆,但是连“开眼看世界”的一批中国人都对其评价不高。国人认为西餐腥膻生冷,还有“野蛮之风”。郭嵩焘出使英国,曾携夫人“仿行西礼,宴请英国绅商士女”,国内攻击他“令内眷入席陪宴,有失体统”。到民国初年, 吃西餐开始成为一种时尚。很多人虽吃不惯却仍对其感兴趣, 这与中餐馆存在的问题有关……西餐让中国人耳目一新,《清稗类钞》(1916年徐珂所著)对此有详细描绘:“席之陈设,男女主人必坐于席之两端……及进酒,主人执杯起立(西俗先致颂词,而后主客碰杯起饮,我国颇少),客亦起执杯……进点后,可饮咖啡,食果物,吸烟(有妇女在席则不可)”。据说清华大学校长还对出国前的留美学生进行吃饭培训,包括如何保持优雅和安静。与此同时,一种既能像西餐一样显示格调和品味,又不违背华人口味的餐馆应运而生,其中以上海锦江川菜馆最为著名。
——摘自《近代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和《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结合时代背景,解读材料所述的社会现象。(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注意题干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即全面提取材料中关于西餐在中国传播状况的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整合;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即要结合时代背景对西餐传播的状况来分析解释;首先从材料三中的信息提取西餐在中国传播的信息,抓住两个时期“鸦片战争后”和“民国时期”来归纳整合材料,提取出信息,并抓住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和解释即可。其次再对上述分析进行规律和理论性的总结。
答案:示例: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设,使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口味和饮食文化,中国人没有广泛接受西餐;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近代教育的发展,辛亥革命推动的思想解放,到民国时期人们开始接受西餐中平等、尊重妇女及文明优雅的礼仪,并以此改造中餐;由此说明,外来文明的传入,很难被全盘接受,必然是吸收与排斥并存,以及各种文明的交融。
14.(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各地出现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大多为外国传教士首创,如《遐迩贯珍》(1853,香港)、《六合丛谈》(1857,上海)、《中外新报》(1858,宁波)、《教会使者》(1860,福 州)、《谈道新编》(1872,汉口)、《厦门新报》(1886,厦门)等。它们虽然在性质上属于宗教性报刊,但在宣传内容上大多转而以时事政治为主,加以介绍西方科学知识。19世纪70年代后,外国商人创办的一批商业性中文报纸在上海、广州等地先后问世,最终成为报业发展主流和报业市场主体。据统计,19世纪40~90年代,西方人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刊约有170种,占同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创办报刊,刊登时政,介绍西学,在版式、体例及印刷技术方面,均仿效外国报纸。如《中外新报》(1858,香港)、《羊城采新实录》(1872年,广州)、《昭文新报》(1873年,汉口)等。至甲午战前,约有10余家。
材料二:甲午战后,国人办报进入新阶段。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此后《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等报刊纷纷创办,从议论时政、谈论学术、讲求变法到宣传科技、介绍西学等,无所不包。1900年,陈少白等人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宣传近代民族主义和民 权学说。此后有《游学译编》《苏报》《民报》等大力宣传革命思想。
20世纪初,清政府制定了向官报倾斜的新闻政策。1901年,直隶总督袁世凯首创《北洋官报》,各省仿效,《南洋官报》《安徽官报》等接踵问世。学部《学部官报》、邮传部《交通官报》等也相继刊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
《中国近代文化史》(焦润明)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19世纪40~90年代中国中文报刊发展的特点以及90年代以后的新变化。(14分)
(2)结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中文报刊创办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答案:(1)特点:各地近代中文报刊多为外国传教士首创;西方人创办的报刊垄断中国报业市场,商业性中文报纸占据主流;出现国人自办报刊,数量较少,影响有限;报刊内容多刊登时事政治,介绍西学;近代中国中文报刊多创办于通商口岸、大城市。 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大量创办报刊,宣传政治主张、扩大政治影响;清政府官办报刊发展。
(2)原因:传教士为了在中国传播基督教;西方报业对中国的影响;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力量的壮大;清政府的新闻政策推动了官报的开办。 影响:近代报刊传递了国内外时政信息,传播了科学知识,拓展了民众视野;近代报刊介绍和传播了西方思想文化,冲击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资产阶级维新及革命思潮的高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共53张PPT)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梳理 点拨 巧记
课前自学 基础梳理
社会
传教士
昭文新报
中外纪闻
上海
哈尔滨
南京
1896
北京
中央电视台
互联网专线
网上购物
新模式
探究 突破 升华
互动探究 重难突破
对点 反馈 巩固
对点检测 当堂反馈
word部分:
请做:
课时跟踪检测
精题优选 增强实力
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
(共55张PPT)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梳理 点拨 巧记
课前自学 基础梳理
城市
自行车
上海轮船招商局
青藏
天津
公共汽车
北京
上海
驿站
大清邮政局
中华邮政
台湾
邮电部
探究 突破 升华
互动探究 重难突破
对点 反馈 巩固
对点检测 当堂反馈
word部分:
请做:
课时跟踪检测
精题优选 增强实力
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