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检测,10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检测,10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3 17:18:47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
本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梳理 点拨 巧记
课前自学 基础梳理
水稻
耒耜
农耕
牛耕
铁制
耧车
耦犁
曲辕犁
小农户
井田制
国家公有
土地私有制
赋役
地租
地权
财政支出
田亩税
土木工程
都江堰
王景
高转筒车
水转翻车
探究 突破 升华
互动探究 重难突破
对点 反馈 巩固
对点检测 当堂反馈
word部分:
请做:
课时跟踪检测
精题优选 增强实力
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9·陕西汉中市高三质检)孟子以前的政治家,大多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主要背景是(  )
A.铁犁牛耕的普及 B.秦朝统一全国
C.私营工商业发展 D.井田制的瓦解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的提出和实行根据材料来看是起自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主要的经济背景是商业发展较快,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影响,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针对的是农业;B选项说法错误,此时还处于战国时期;D选项也是针对的是农业方面,故排除A、B、D三项。
答案:C
2.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
A.古代中国农业生产落后
B.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落后
C.统治者长期推行封闭的对外政策
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据材料“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古代商业发展受到阻碍,故D项正确;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故A、B两项排除;古代中国某些朝代对外开放,如唐宋时期,故C项排除。
答案:D
3.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这表明清政府(  )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D.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清朝时期,在广州的外商,只有在夏秋两季商业交易时才能居住在十三行,而到了冬季,由于商业交易停止,法令规定不准他们继续留在广州,而且,即使居住在十三行时,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这充分反映了清政府对对外交往的严格限制,故C项正确。
答案:C
4.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
A.加剧内忧外患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C.激化中日矛盾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解析:从材料“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以及“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可以判断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加剧内忧外患,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外经济交流的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不单指出了“寇愈盛”而且还指出“海滨人人皆贼”,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海禁政策的危害,不是说明海禁政策的自卫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9·北京卷)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解析:本题以古代文献中关于宋代地方官员重农行为的记载切入,考查古代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相关内容。根据材料信息“知县张咏下令毁百姓茶树、改种桑麻,以及要求百姓自己种菜”可知,作为地方官员的知县反对百姓从事商业活动而要求其致力于农桑,这是宋代地方官员固守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知县反对百姓种茶获利,但并没有说明政府对茶叶实行垄断经营,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到货币使用率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从事商业活动的并非商人,而是经营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农民,不能说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6.明清时我国产生了手工业行会组织,行会对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和规格、原料采购、产品销售价格、吸收学徒的数额、年限、工资水平、技术传授范围、劳动时间长短,都有严格规定,以垄断本地区行业的业务。据此材料可推知(  )
A.中国已产生了工业垄断组织
B.明清时期出现跨地域性商帮
C.行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
D.工商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
解析:题干反映了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商业竞争的限制。封建行会垄断本地区、本行业的业务,排斥外来人的竞争,也限制本行业内部的竞争,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答案选C;明清时期中国是农业文明,不是工业文明,排除A;题干没有提及商帮,排除B;明清时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
答案:C
7.据张瀚《松窗梦语》记载,明朝中后期杭州仁和县有张毅庵者,因其丝织品“备极精工”,人相争购,由是逐渐富裕,从一张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雇请“各色人匠”,因此“家业大饶”。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明朝中后期杭州的丝织业发达
B.杭州丝织品做工精致,受到欢迎
C.杭州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杭州人辛勤劳动,因此逐渐致富
解析:“雇请‘各色人匠’”反映了出现资本主义雇佣关系。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故C项正确。
答案:C
8.(2018·江西赣州一中期末)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上谕中称:“向来洋船俱由广东收口,经粤海关稽查征税,其浙省之宁波不过偶然一至”“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这种做法(  )
A.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B.长期保护了国家独立和安全
C.促进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
D.大大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解析:材料“向来洋船俱由广东收口,经粤海关稽查征税,其浙省之宁波不过偶然一至”“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可以知道,反映的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一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A项正确;闭关锁国政策只是对国家独立和安全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不是长期,故B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隔断了中外的交流,不利于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的原始积累,故C、D两项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
9.(2018·江苏宿迁检测)在中国古代,商业政策不断调整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当权者都能看到商业在图霸、兴业中的作用,卫文公为发展经济“务财训农,通商惠工”,晋文公也实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政策。
——万李义、孙涛《春秋时期私营商业兴起之原因浅析》
材料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三:两宋的商品经济远远超过以往各个朝代,国家的商业政策不得不作出调整。宋朝早在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就“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征商则例”,政府明确规定“场务(征税机构)不即(及时)检税,若收纳力胜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政府通商惠工的政策措施鼓励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国家虽有明令减免商税,但税额反而增加。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统治者推行的经济政策及其目的。(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提出的原因。(6分)
(3)据材料三,归纳宋朝通商惠工的主要措施及其积极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商业政策的认识。(4分)
答案:(1) 政策:农商并重。
目的:富国强兵(建立霸业)。
(2) 主张:重农抑商。
原因:农业是经济基础;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国家收入,危及政权统治。
(3) 措施:立税则,规范商税征收;严惩官员侵商、扰商行为。
影响:调动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促进了商业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统治者的基本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的发展和统治者的需要影响着商业政策的调整。




(共70张PPT)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
本结构与特点
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梳理 点拨 巧记
课前自学 基础梳理
男耕女织
汉武帝
皇帝
三服官
帝王
专业
官营
强制
户籍
丝绸之路
人工冶炼
炼钢
铁业官营
煤炭
水排
彩陶
唐三彩
东汉
青瓷
独立
景德镇
绘画
粉彩瓷器
雍正
探究 突破 升华
互动探究 重难突破
对点 反馈 巩固
对点检测 当堂反馈
word部分:
请做:
课时跟踪检测
精题优选 增强实力
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史料记载:“所有土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材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个体农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由此判断这是原始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答案:A
2.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解析: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农事图体现的正是汉代大地主的田庄上多人共同劳作的情景,故D项符合题意。个体农户劳动力有限,不会出现农事图中多人共同劳作的情景,故A项错误;农事图体现的是多人共同劳作,无法说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B项错误;汉代不存在土地公有制,故C项错误。
答案:D
3.(2018·北京卷)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南宋初期,由于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北方人民喜吃面食,因此推动南方小麦的种植,南宋时期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南方逐渐形成了稻麦轮作制度,促进了南方小麦的发展,故B项正确;《农政全书》是明代的著作;曲辕犁适用于南方水田的耕作,不是从北方引入的,故A、C、D三项错误。
答案:B
4.(2019·江苏卷)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私有物品,这说明土地私有制出现,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也没有体现对商业的抑制,故排除B、C两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
答案:A
5.(2019·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解析: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不断增强,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国家,国家组织能力强,能够集中物力、财力和人力办大事,故答案为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制)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战国后期铁制生产工具普及,对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起了重要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而不是物(工具),故B项错误。当时的交通落后,故C项排除。
答案:D
6.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65顷,含带两山;明朝皇庄的土地面积达37 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土地兼并的盛行 B.豪强地主强占土地
C.国家授田制的推行 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的盛行,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可以买卖,故答案为D项;A项是现象,不是根源,排除;B、C两项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之一,不是根源,排除。
答案:D
7.(2019·全国卷Ⅲ)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解析:根据材料中“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等信息可知,当时江南个体农耕经济普遍,故C正确。
答案:C
8.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下列图片说明了(  )

A.水患治理的不断进步
B.经营方式的个体化
C.水利设施的广泛修筑
D.灌溉工具的多样化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图片信息可以看出,戽斗、手摇翻车、脚踏翻车、高转筒车为我国古代的灌溉工具,说明了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反映了我国古代灌溉工具的不断演进和多样化。故正确答案是D。
答案:D
二、非选择题(18分)
9.(2019·湖南创新中学月考)阅读以下材料,从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

解析:本题考查汉唐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可知,图片中汉代的灌溉区主要集中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从表格信息分析可知到了唐代长江流域的灌溉工程数量大幅度增加,这说明了从汉代到唐代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也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灌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中期以后江南的灌溉工程数量大幅增长。
说明:从汉到唐随着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示例二:信息:从汉到唐灌溉水利事业不断发展。
说明:农耕经济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事业,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示例三:信息:中唐前后江北和江南灌溉工程数量变化对比明显。
说明:中唐以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阶段性测试题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计48分)
1.(2018·全国卷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答案:B
2.(2019·全国卷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由材料可知,汉武帝将“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而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因而诸侯王置办一张“皮币”就得花费较多的收入,这从经济上削弱了诸侯的实力,故C项正确。“皮币”不是货币,因而制作“皮币”不是对货币进行管理,故A项错误。制作“皮币”是经济手段,非文化教育措施,无法确立思想上的统一,故B项错误。制作“皮币”并规定诸侯王参加献礼必须购买“皮币”,不能实现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8·福建东山二中期中)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会馆的发展变迁”课题的过程中,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
A.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B.会馆的出现是政府重视商业发展的结果
C.会馆的出现与明清的商帮密切相关
D.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与商帮有密切关系,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项正确;会馆不是政府机构,故A项错误;明清时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会馆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资本主义萌芽孕育于明中后期江南手工业中,故D项错误。
答案:C
4.商鞅变法后“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土地国有 B.土地集团所有制
C.土地私有制 D.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商鞅变法规定土地私有,土地可以买卖,从而造成了土地兼并现象,故C项正确。
答案:C
5.(2019·江苏卷)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解析:根据材料“黄池镇”“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可知,当时黄池镇一个市镇就能满足官府需求,这说明黄池镇经济发达,也从侧面说明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D项。
答案:D
6.南宋《清波杂志》中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这表明(  )
A.官营商品流向放宽 B.瓷器市场竞争激烈
C.窑务管理渐趋松懈 D.汝窑产品质地欠佳
解析:“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说明汝窑作为官窑,其产品在南宋时期不再禁止流向市场,也是可以允许出卖的,故选A项。
答案:A
7.中国古代的制瓷业举世闻名,以下我国陶瓷种类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
解析:粉彩瓷器出现于清朝;明代青花瓷器成为主流;白瓷最早出现于东汉;青瓷的年代最早,商周时期就烧制出原始青瓷。故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②汉朝和唐朝前期对“市”的时间和规模都有限制 ③草市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 ④明朝中后期,江南棉织业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解析: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汉朝和唐朝前期对“市”的时间和规模都有限制,①②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南北朝时期最早出现“草市”,明朝中后期江南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是丝织业部门,③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③或④的A、C、D三项。
答案:B
9.某学习小组在讨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时候,列出了下面的一张表格,你认为他们讨论的是哪一个时期的农耕经济(  )
农业 推广双季稻、产量提高;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番薯)
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商业 白银使用广泛
综合国力 GDP在世界总值中占比重年增长率远高于欧洲;是当时世界经贸中心
A.春秋战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依据表格中的“玉米、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白银使用广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玉米、番薯等农作物品种随西方殖民者传入中国,私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后白银广泛使用。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
10.(2019·江苏卷)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明朝晚期人们对待贫穷的态度由道德上的中立转变为“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与商品经济发展、人人有机会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财富的社会观念盛行有关,B项正确。明朝晚期,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未发展成资产阶级,我国资产阶级产生于近代民族工商业,A项错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财富观的变化,这不能等同于道德沦丧,C项错误,排除。结合所学可知,D项说法错误。
答案:B
11.明朝小说《警世恒言》里描写的苏州盛泽镇上的施复夫妇,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由此可知(  )
①施复夫妇是机户  ②当时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当时农业还较落后 ④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材料中施复夫妇雇佣人织绸,即依靠雇佣工人进行生产,是机户,故①正确;材料中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着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故②正确;③材料未反映,且明朝时期农业并不落后;④表述正确,但材料未反映。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12.(2018·陕西渭南高三质检)据孔泾源教授研究,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上述制度的推行(  )
A.使得一大批富商大贾富甲一方
B.使工匠和商贾变成官府管理的奴仆
C.与当时抑制商业的国策相配合
D.拓展了地方官凭土贡而晋升的机会
解析:汉代实行盐铁官营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土贡制”等都与盐铁官营和重农抑商政策相配合,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各种制度都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发展,故A项错误;“禁榷制”只是一些重要行业由政府垄断,并不是把商贾变成政府管理下的奴仆,故B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计52分)
13.(26分)(2018·湖北双峰一中期末)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农耕经济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沂源县也成为民间文学类“牛郎织女传说”申遗成功的两个县份之一。
材料二: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织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1)“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8分)
(2)从材料二中能得出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10分)
(3)材料三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8分)
答案:(1)形式:小农经济。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信息:该市镇因工商业的发达而兴起;该市镇商品生产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新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提高;区域性商帮出现。
(3)新现象:出现雇佣关系或者资本主义萌芽。
状态: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14.(26分)(2019·浙江选考)站在时间的刻度上回望,更能感知时代的面貌和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艰苦抗战的岁月里,一位建筑学家在四川南溪李庄的斗室仍潜心于他所热爱的事业,奋笔写下一个学者的良知文字: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
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
——摘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材料二:徜徉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宛若置身于一幅大写意的清明上河图,让人体味一个商帮曾经的芳华。高耸的市楼,居于城的中央,一城风光尽收眼底。吟咏着梁思成先生的文字:街市、民居、市楼、桥梁、寺塔、城垣等等,“它们的壮丽或它们的朴实,它们的工艺与大胆的结构,或它们的亲切部署与简单的秩序”,对于我们都是那么可爱,那么有意义。
有感于山西商人的创造力,梁启超任公先生曾在某一场合发言:“鄙人在海外十余年,对于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辞以对,独至此,有历史,有基础,能继续发达之山西商业……有改良中国金融业之资格者……。诸君一举手,一投足,非徒诸君自身利害之所系,于国民经济、国家财政且有莫大影响焉”。
——选编自梁思成《我国伟大的建筑
传统与遗产》、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分析指出材料一中作者所做的“逆时代”思考是什么?这位建筑学家的祈愿与思考在20世纪70年代变成了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共识。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那些促使人们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历史教训。(1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由平遥古城的市楼,分析说明中国古代市楼角色的演变,并指出古代城中特定商业区的名称。②梁启超认为晋商具备了“改良中国金融业之资格”的依据是什么?请用一段话简要评价晋商活动的作用。(1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可以得出,以科学精神保护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第二小问,由材料中“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战争炮火下被毁者”“一切时代趋势”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人为破坏、自然灾难、战争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方面分析。第(2)问是开放性设问,如果选择①阐述,可以结合所学知识“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等进行论证。如果选择②阐述,可以结合晋商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私人金融机构——票号进行分析说明;评价可结合材料中“山西商业”“改良中国金融业”“于国民经济、国家财政且有莫大影响”等信息,从造就许多富商巨贾、商界精英,推动山西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繁荣和对外贸易发展等角度归纳说明。
答案:(1)思考:以科学精神保护中国古建筑。
教训:自然灾难,战争,工业化和城市化,环境污染,生态失衡。
(2)选择阐述①,演变:起源于西汉长安,最初是管理市场的官署,后有的演变为聚民交易的场所。名称:市。
选择阐述②,依据:晋商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私人金融机构——票号。评价:造就许多富商巨贾和商界精英;推动山西经济进步;促进中国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7·全国卷Ⅱ)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解析:由材料可知,范蠡和子贡的经商区域都涉及了曹,地处中原,交通便利,说明曹地商业地理位置优越,体现了区域位置对商贸发展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两人经商致富是由争霸战争推动的,排除B项;材料信息仅仅反映了两人经商致富,并没有体现地方经济状况,排除C项;材料信息未体现城市规模与商业繁荣的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
2.(2019·浙江选考)“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
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
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
解析:本题是逆向式选择题,要求选择不符合唐朝民间商贸的史实。草市在唐朝时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作用十分显著,故A项和B项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草市是地方乡村集市,与海外贸易基本无关,故C项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题中诗句反映了唐朝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故D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选C项。
答案:C
3.(2019·全国卷Ⅱ)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比明代增加了很多,这表明清代中期商业活动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故答案为C项。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缺乏史实支撑,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D项错在“开始”,排除。
答案:C
4.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解析:A项反映的是草市商业服务设施的完备;B项记载的是政府要求居民区内临街的店铺一律关门的规定,反映了政府对坊市实行严格的管理;C项反映了夜市的兴盛;D项反映了坊市混杂的情况,故B项正确。
答案:B
5.(2018·山西榆社中学调研)据统计珠江三角洲地区,永乐年间该地区乡村共有墟市33个,嘉靖时增至95个,万历时发展到176个。福建顺昌县弘治年间只有墟市4处,嘉靖时增至8处;建宁县从原来的1个增至9个。材料反映了(  )
A.明朝地方行政机构有所发展
B.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D.江南手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影响不大
解析:依据题中各地的乡村集市(墟市)从明朝初期到明朝中期数量增加很多可知明朝中后期农村商业发展迅速,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题文中没有表述。
答案:C
6.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岢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广州歌》)
解析:注意审题:“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A项中的“九市”是城市中的商品交易场所,与商业经济直接关联,排除;B项反映了丝织业的发达,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符合题意;C项中的“经游(营)”和D项中的“贾客”都与商业经济直接关联,排除,故B项正确。
答案:B
7.(2019·全国卷Ⅰ)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棉花被江淮商人收购后,在江南生产棉布,之后棉布又被卖回山东,三个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特色,故D项正确。运河运输是隋唐以后重要的常规航运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出现变革,故A项错误。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经济特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非土地制度调整的产物,与货币制度改变没有关系,故B、C两项错误。
答案:D
8.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苏州出现“小户”“计日受值”现象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大进步
C.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D.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解析: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根据所学知识这里的近代前夜指的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阶段,促成这一因素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萌芽,而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苏州地方出现以丝织为业的“机户”,雇佣机工生产,“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故答案选A;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
9.(2018·天津静海一中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蒲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概括先秦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10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到宋代商品种类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出现该变化的原因。(4分)
(3)综上,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历史条件。(4分)
答案:(1)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经营商品不从众);讲究经商计谋策略。
特点:商业活动开始时间早;经营讲究策略;春秋战国出现大商人。
影响:促进农业手工业发展;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2)变化:由奢侈品到日用品。
原因:社会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
(3)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




(共12张PPT)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
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拓展
(共67张PPT)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
本结构与特点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梳理 点拨 巧记
课前自学 基础梳理
限制
商鞅
转变
税收
盐铁官营
时间
朝贡
迁海令
官方垄断
自由劳动力
出资
闭关锁国
探究 突破 升华
互动探究 重难突破
对点 反馈 巩固
对点检测 当堂反馈
word部分:
请做:
课时跟踪检测
精题优选 增强实力
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8·内蒙古集宁一中月考)《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这句话强调了(  )
A.刀耕火种的必要性 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解析:材料中“‘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说明小农经济中男耕女织的重要性,故本题选择B;A说法材料中没有提及;C不符合材料原意;D材料中没有反映。
答案:B
2.(2019·北京卷)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新疆发现东周时期楚国的丝绸”及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中原丝织品技术先进、做工精良,已经远播新疆地区,故A项正确。材料现象说明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原与西域地区就有了交往,而不是没有交往,故C项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故排除。
答案:A
3.(2019·湖南长阳一中月考)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历史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  )
A.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秦亡不是因为郡县制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州白瓷工艺高超
C.(唐)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科举制中进士科难度更大
D.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姬姓是分封的主体
解析:“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越窑秘色瓷的釉色青翠莹润、如冰似玉,像秋天的露珠一样晶莹剔透。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越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此B推论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答案:B
4.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材料反映了(  )
A.私营手工业衰落 B.小农经济走向解体
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解析:据材料“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家庭纺织业产品用于商品交换,说明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私营手工业衰落的问题,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走向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应该有雇佣关系的形成,材料无法体现雇佣关系,故C项错误。故选D。
答案:D
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秦汉始置州 ②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 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 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代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州”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始于汉代,但汉代十三州中没有定州,故①不符合史实;唐代,定州私营作坊兴起,故②符合史实;宋代定窑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故③符合史实;元代,定州属于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地区,故④符合史实。因此选D项。
答案:D
6.(2018·山东师大附中三模)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下列属于唐代经丝绸之路向西方传播的是(  )
A.缂丝技艺的丝织品 B.柔软结实的棉织品
C.焦炭冶炼的铁制品 D.宣德官窑的青花瓷
解析:A选项正确,西方称中国当时为“丝国”;B选项错误,棉纺织工业在元代才有一定的成就;C选项错误,当时并没有焦炭冶炼;D选项错误,宣德是明朝皇帝的年号。
答案:A
7.(2018·全国卷Ⅲ)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
答案:D
8.唐代诗人张籍的《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首诗反映了(  )
A.丝绸之路的兴盛 B.古代玉石业的发达
C.陶瓷之路的兴盛 D.古代畜牧业的发达
解析:“白练”指代丝绸。该诗描绘了古代丝绸之路兴盛时期的场景:在初春的西北边陲,随着傍晚的细雨和低飞的大雁,一阵驼铃声穿过戈壁到达了安西,正是运送丝绸的商队到了,故A项正确。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
9.棉纺织业是中国古代后来居上的手工业部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盐铁论云:“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 ,故命曰布衣。”可见麻与纻、葛三者之外,古者别无所谓布也。……盖贫者不能具丝絮,故捣麻使熟,着之于袍也。夫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着袍,则不能生暖。古人五十始衰,则必衣帛,职是故耳!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矣。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二:中国在棉纺织业上属于后来者,……明代以前,中国的棉纺织物基本只用于国内的消费,与国外织物并无明显的优势。但到18世纪,产于松江府的本色棉布由于其精湛的品质成为欧亚贸易中的重要出口商品。
——[宋]李健《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9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兴起发展所产生的影响。(9分)
答案:(1)原因:丝织品过于贵重,麻布的御寒和保暖较差;棉布柔软保暖,适合各个阶层穿着;元代以来,棉纺织技术进步;明清时期,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花产量提高。
(2)影响:满足了国内广大民众的消费;改变了中国丝织品为主的传统贸易结构;有利于推动古代生产方式的转变。





(共57张PPT)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
本结构与特点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梳理 点拨 巧记
课前自学 基础梳理
商业交换
铜贝
商业
商人
俞大娘航船
邸店
海外
贸易税
交子
会馆
商帮
徽商
草市
行政
夜市
时间
直接监管
饮食服务
繁华
市井
五都
商业中心
扬州
杭州
都市商业
晓市
盛泽镇
探究 突破 升华
互动探究 重难突破
对点 反馈 巩固
对点检测 当堂反馈
word部分:
请做:
课时跟踪检测
精题优选 增强实力
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