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文档属性

名称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通用技术
更新时间 2010-08-07 10: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第一课时)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技术与设计(一)
2年级: 高一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江苏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 第二章第二节
5学时数: 45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让学生充分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学会进行人机关系分析的几种方法,能够对生活中所存在的人机关系进行简单地分析;2)通过对人机关系的含义的理解,提高学生观察与分析事物的能力并激发创新能力。
2、内容分析:
由于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作了铺垫。本节内容是全册教材的基础性知识,它反映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技术满足人的需求的一个基本方面。这里的人机关系不是专业的设计,它更多地反映一种理念,重在使学生能够在这种关系的视野中认识设计,为构思、评价、优化方案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在让学生深刻理解“人机关系”的概念的同时,力图向学生阐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学情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是“崇善自我”的90后,不太注重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学生对人机关系是完全陌生的,希望通过本章节内容的学习开放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观察身边人与物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关注度。
4、设计思路:
学生对人机关系是完全陌生的,但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人机关系在设计中的应用往往隐含在产品的设计中,需要通过体验去感受,不易领悟而容易被学生忽视。因此,构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1)、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
2)、应用图片设计教学情境以及案例分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归纳出人机关系应该实现的目标。
3)、通过对生活场景的观察、分析和讨论,让学生领悟人机关系在设计中的应用,体会人机关系在设计分析中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1. 什么是人机关系(引入) 以问题导入新课。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满意的和不满意的物品和事例,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特别是 “机”的丰富内涵 。 听讲,参与讨论,初步了解什么是人机关系。
2.什么是人机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要求学生观察并回答他们与教室什么物品构成了人机关系。 以多媒体教室为例,讲述人与电脑桌、电脑及教室这个环境构成的人机关系,说明人与产品能构成多方面的关系。 组织讨论,探究人与电梯 存在着哪些方面的人机关系? 马上行动:分析人坐在椅子上人体与椅子的人机关系。 就身边的笔、桌椅、电脑、书、教室等物品及环境回答。 边听讲,边参与讨论。 讨论“ 乘电梯到某一楼层去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人机关系 ” 案例 。 思考回答 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
3.学生 活动 组织同学以小组为单位交换手中的笔,进行书写体验。 总结 在设计中要考虑人机关系 1. 体验书写工具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2. 听讲、体会。 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体会。
4.人机关 系要实现的目标(引入) 为什么别人的笔在自己手上的书写感觉并不十分好。 为什么到了新的环境总是难以入睡 引导学生把思维集中到如果要设计一把椅子,应该达到什么要求? 参与讨论。 参与讨论,得出要达到高效、舒服、健康、安全等要求。 通过创设情景和问题讨论引入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
5.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铁锹的作业效率”案例,讲解高效目标。 2.组织学生讨论“马上行动”,找出 图片中设计不合理、有损人体健康的地方。 3.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指出哪些产品的设计不符合人机关系中的健康目标。 4. 引导思考:除了这四个目标,人机关系还可以考虑哪些目标? 5. 准备一个实物(背包),让学生分析它是如何实现人机关系的目标的。 1. 分析“ 铁锹的作业效率 ”案例并参与讨论。 2. 根据椅子的设计原则, 找出这四把椅子存在的问题。 3. 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思考、参与讨论。 思考、参与交流。 应用图片设计教学情境以及案例分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归纳出人机关系应该实现的目标。
6.小结 组织学生对这节内容进行整理,归纳。 对本节内容进行整理、归纳: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人机关系是满足人的需求的方法。 回顾本课,对所学内容作总结,学生再回忆一遍,加深印象
7.布置 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完成教材第 35 页“练习”第一题。 课后巩固所学
四、教学反思
本课教材内容不多,比较枯燥,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满意的和不满意的物品和事例,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过程贯穿着通用技术课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教学采用任务驱动、自主学习、交流协作等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有共同的学习目的,通过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学生集体荣誉感。课堂学习气氛热烈,教学效果显著。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是本课程的主旨。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最终都要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为目的。因此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造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创造思维方法的训练,创新技法的学习,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使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