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研究的对象)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_性质__、_组成__、_结构__与_变化规律__的科学。
,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_没有生成其他物质__的变化,通常是物质的_形状__、_状态__发生变化。
2.化学变化:_生成其他物质__的变化,变化中常伴随有_放热__、_发光__、_颜色变化__、_放出气体__、_生成沉淀__等现象。
3.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_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__。
,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_发生化学变化__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_颜色__、_气味__、_状态__、_熔点__、_沸点__、_硬度__、密度、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_在化学变化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1.化学是一门以_实验__为基础的科学,科学探究离不开_实验__。
2.科学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制订计划→_设计实验__→_进行实验__→收集证据→分析论证→_得出结论__。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
点燃前 燃烧过程中 熄灭后
蜡烛是圆柱形的白色固体,硬度小,不溶于水,浮在水面上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火焰分三层,外焰最为明亮,焰心最暗;放出热量,稍有黑烟 刚熄灭蜡烛时有白烟产生,用火柴去点燃白烟,蜡烛重新燃烧
(1)蜡烛的火焰分为_外焰__、_内焰__和_焰心__三部分,_外焰__燃烧得最充分,温度最高,火焰最明亮。
(2)熄灭蜡烛时有白烟产生,白烟的主要成分是_蜡烛蒸气冷却后的固体小颗粒__。
2.对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 ①_蜡烛燃烧有水生成__
将烧杯取下来正放,迅速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蜡烛燃烧有_二氧化碳__生成
, 对人体呼出气体的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用_排水__法收集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各两瓶
2.各取一瓶分别滴入澄清的石灰水 盛空气的集气瓶没有明显变化;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_浑浊__ _呼出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比吸入气体的二氧化碳要多__
3.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两个集气瓶中 盛空气的集气瓶没有明显变化;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 _呼出气体中所含氧气比吸入气体中的氧气要少__
4.将干燥的玻璃片放在空气中,然后对着干燥的玻璃片进行呼气 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变化;被呼气后的玻璃片上有水雾 _呼出气体中所含水蒸气比空气中的水蒸气多__
1.(2018?武汉)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燃烧 B.水变成水蒸气 C.玻璃破碎 D.汽油挥发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酒精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水变成水蒸气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玻璃破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汽油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2018?宜昌)下列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某一工艺流程或应用,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破布捣烂(造纸) B.活字排版(印刷)
C.烟花燃放(火药) D.航海导向(指南针)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破布捣烂(造纸)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活字排版(印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烟花燃放(火药)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航海导向(指南针)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2018?南充)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分析】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否生成新物质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解答】解: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要熟记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4.(2018?十堰)下列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钢铁生锈 C.食物变质 D.干冰升华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钢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食物变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干冰升华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5.【2019年北京市】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铜用于制作导线 B.一氧化碳用于炼铁
C.天然气用作燃料 D.氧气用于气焊
【答案】A
【解析】A、铜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B、一氧化碳用于炼铁是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属于化学性质;C、天然气用作燃料是利用天然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D、氧气用于气焊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A。
6.【2019年四川省巴中市】下列叙述前者是物理性质,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氧气具有氧化性 氧气液化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一氧化碳燃烧
C.铁具有导电性 铁生锈 D.食盐具有咸味 食盐在水中溶解
【答案】C
【解析】A、氧气具有氧化性是化学性质,氧气液化是物理变化,故A不正确;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是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燃烧是化学变化,故B不正确;C、铁具有导电性是物理性质,铁生锈是化学变化,故C正确;D、食盐具有咸味是物理性质,食盐在水中溶解是物理变化,故D不正确。故选C。
1.(2018?威海)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下列①一④描述的是两种物质的性质的变化,其中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变化的是( )
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②水的气化和氦气的液化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④盐酸的酸性氢氧化钠的碱性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分析】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解答】解: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②水的气化和氦气的液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④盐酸的酸性氢氧化钠的碱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故选:A。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2.(2018?济宁)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用胶带粘合破损书画 B.用白醋泡制软皮鸡蛋
C.用钢丝球擦除灶具污渍 D.用汽油清洗衣服油污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用胶带粘合破损书画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用白醋泡制软皮鸡蛋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用钢丝球擦除灶具污渍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用汽油清洗衣服油污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2018?黄冈)下列四个事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①玻璃片上出现水珠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②大理石投入到稀盐酸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③自制汽水过程中有新物质碳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④品红在水中扩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4.(2018?广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增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爆竹声中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增火燃回春浩浩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烈火焚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5.(2018·广西梧州)梧州市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查资料知道,乙醇(分子式为C2H6O)
俗称酒精,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稳定,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现对乙醇与氧气反应进行探究。【探究活动一】
同学们把绕成螺旋状的红色铜丝在酒精灯的外焰上灼烧到通红,取出铜丝,发现表面变黑,趁热插入装有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如图),铜丝很快变为红色,并闻到刺激性气味。重复上述操作多次,得到A溶液;经称量,实验前后铜丝质量不变。
铜丝灼烧后生成的黑色物质是 ① ,铜丝除了给反应加热外,还起到 ② 作用。
【提出问题】 生成的激性气味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有同学提出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
猜想一:SO2猜想二:CO2。猜想三:醋酸(C2H4O2)
【讨论与结论】同学们讨论后发表看法:
小吴认为猜想一不正确,判断的依据是 ③
周认为猜想二也不正确,判断的依据是 ④
小施认为猜想三有可能正确,原因是醋酸具有挥发性,并有刺激性气味。
【探究活动二】
小施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后,发现猜想三也不正确。请补充完成小施的实验操作和现象:取少量A溶液加入试管中,然后 ⑤
【讨论与结论】
老师提示这种刺激性气味气体来源于易挥发的B物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4,且含有C、H、O三种元素(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不超过20%),由此可推知物质B的分子式为 ⑥
【拓展活动】
(1)同学们再取少量A溶液加入试管中,加少量无水硫酸铜固体,变蓝色(已知:乙醇、B物质遇无水硫酸铜均不显蓝色),说明乙醇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有 ⑦ 生成。
(2)乙醇在微生物(醋酸菌)作用下与氧气反应能生成醋酸,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研究的对象)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_ __、_ __、_ __与_ __的科学。
,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_ _的变化,通常是物质的_ __、_ __发生变化。
2.化学变化:_ __的变化,变化中常伴随有_ __、_ __、_ __、_ __、_ __等现象。
3.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_ __。
,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_ __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_ __、_______、_ __、_ __、_ __、 _____、密度、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_ 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1.化学是一门以_ __为基础的科学,科学探究离不开_ __。
2.科学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制订计划→_ __→_ __→收集证据→分析论证→ ______。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
点燃前 燃烧过程中 熄灭后
蜡烛是圆柱形的白色固体,硬度小,不溶于水,浮在水面上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火焰分三层,外焰最为明亮,焰心最暗;放出热量,稍有黑烟 刚熄灭蜡烛时有白烟产生,用火柴去点燃白烟,蜡烛重新燃烧
(1)蜡烛的火焰分为_ __、_ __和_ __三部分,_ __燃烧得最充分,温度最高,火焰最明亮。
(2)熄灭蜡烛时有白烟产生,白烟的主要成分是_ __。
2.对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 ①_ __
将烧杯取下来正放,迅速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蜡烛燃烧有_ __生成
, 对人体呼出气体的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用_排水__法收集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各两瓶
2.各取一瓶分别滴入澄清的石灰水 盛空气的集气瓶没有明显变化;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_ __ _ __
3.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两个集气瓶中 盛空气的集气瓶没有明显变化;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 _ __
4.将干燥的玻璃片放在空气中,然后对着干燥的玻璃片进行呼气 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变化;被呼气后的玻璃片上有水雾 _ __
1.(2018?武汉)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燃烧 B.水变成水蒸气 C.玻璃破碎 D.汽油挥发
2.(2018?宜昌)下列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某一工艺流程或应用,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破布捣烂(造纸) B.活字排版(印刷)
C.烟花燃放(火药) D.航海导向(指南针)
3.(2018?南充)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4.(2018?十堰)下列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钢铁生锈 C.食物变质 D.干冰升华
5.【2019年北京市】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铜用于制作导线 B.一氧化碳用于炼铁
C.天然气用作燃料 D.氧气用于气焊
6.【2019年四川省巴中市】下列叙述前者是物理性质,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氧气具有氧化性 氧气液化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一氧化碳燃烧
C.铁具有导电性 铁生锈 D.食盐具有咸味 食盐在水中溶解
1.(2018?威海)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下列①一④描述的是两种物质的性质的变化,其中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变化的是( )
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②水的气化和氦气的液化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④盐酸的酸性氢氧化钠的碱性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2.(2018?济宁)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用胶带粘合破损书画 B.用白醋泡制软皮鸡蛋
C.用钢丝球擦除灶具污渍 D.用汽油清洗衣服油污
3.(2018?黄冈)下列四个事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2018?广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增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5.(2018·广西梧州)梧州市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查资料知道,乙醇(分子式为C2H6O)
俗称酒精,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稳定,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现对乙醇与氧气反应进行探究。【探究活动一】
同学们把绕成螺旋状的红色铜丝在酒精灯的外焰上灼烧到通红,取出铜丝,发现表面变黑,趁热插入装有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如图),铜丝很快变为红色,并闻到刺激性气味。重复上述操作多次,得到A溶液;经称量,实验前后铜丝质量不变。
铜丝灼烧后生成的黑色物质是 ① ,铜丝除了给反应加热外,还起到 ② 作用。
【提出问题】 生成的激性气味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有同学提出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
猜想一:SO2猜想二:CO2。猜想三:醋酸(C2H4O2)
【讨论与结论】同学们讨论后发表看法:
小吴认为猜想一不正确,判断的依据是 ③
周认为猜想二也不正确,判断的依据是 ④
小施认为猜想三有可能正确,原因是醋酸具有挥发性,并有刺激性气味。
【探究活动二】
小施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后,发现猜想三也不正确。请补充完成小施的实验操作和现象:取少量A溶液加入试管中,然后 ⑤
【讨论与结论】
老师提示这种刺激性气味气体来源于易挥发的B物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4,且含有C、H、O三种元素(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不超过20%),由此可推知物质B的分子式为 ⑥
【拓展活动】
(1)同学们再取少量A溶液加入试管中,加少量无水硫酸铜固体,变蓝色(已知:乙醇、B物质遇无水硫酸铜均不显蓝色),说明乙醇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有 ⑦ 生成。
(2)乙醇在微生物(醋酸菌)作用下与氧气反应能生成醋酸,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