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课件(2课时,42+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课件(2课时,42+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2 14:57:02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古代时间表述
教材中的服饰文化
教材中的饮食文化
第二课时
教材中的古代居住文化
教材中出现的度量衡单位
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术语
含有数字的中国文化常识


2、从以上文段可以看出,古人称名称字有讲究,蕴含着一定的文化礼仪:
1、请写出【乙】文段中两个红体字的人物名字:
《红楼梦》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请根据人名把下列人物按照辈分归类。
1贾源、2贾代善、3贾赦、4贾珠、5贾宝玉、6贾琏、7贾琮、8贾政、9贾环、10贾演、11贾代化、12贾敬、13贾珍 、 14 贾敏、15贾瑞、16贾敷、17贾代儒
1、10
2、11、17
3、12、8、14、16
其他
古代时间表述
一、纪年法
1. 干支纪年法
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公元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1960年,1900年都是庚子年。
一、纪年法
1. 干支纪年法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苏轼《水调歌头》)
公元1077年
一、纪年法
2. 王公年次纪年法
常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
“十年春,齐师伐我。”(《左传》)鲁庄公十年。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世元年七月”(《史记》)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史记 周亚夫军细柳》)
一、纪年法
3. 年号纪年法
一、纪年法
4. 年号干支兼用法
1、鲁僖公三十三年 ( )
2、辛亥年 ( )
3、元丰六年 ( )
4、天启年间 ( )
5、赵惠文王三年 ( )
6、二世元年 ( )
[2018·台州] 下列选项中所用的纪年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庆历四年春(《岳阳楼记》)
B.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记承天寺夜游》)
C.崇祯五年十二月(《湖心亭看雪》)
D.己亥之二月也(《满井游记》)
中国历史上纪年方式多种多样,直到中华民国时期才统一使用公历纪年。《梅花岭记》中写道“顺治二年乙酉四月(1645年2月),江都围急。”此处采用的纪年方式是 ( )
A. 天干地支纪年法 B. 帝王年号纪年法
C. 王公年次纪年法 D. 年号和干支兼用
二、纪月法
1、序数纪月法
(1)"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岳阳楼记》)
(2)“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张岱《湖心亭看雪》)
二、纪月法
伯(孟)、仲、叔、季
三、纪日法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岳阳楼记》)
(一)序数纪日法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项脊轩志》)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即农历六月九日。
三、纪日法
(三)月相纪日法
“此七月望日事也。”(《祭妹文》)
“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四、计时法
1、地支纪时法
(十二时辰制)
“五七日后,人家渐少,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施耐庵《水浒传》)
四、纪时法
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5分12秒。
四、纪时法
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逐渐转变为夜间安全巡逻时的附加授时节点,称为五鼓、五更,。古代把晚上戌时一刻作为一更,亥时三刻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时针上七点到九点一更,九点到十一点为二更,午夜十一点到一点为三更,凌晨一点到三点为四更,凌晨三点到五点为五更。
“是日更定矣”(《湖心亭看雪》)
“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水浒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7点到9点,“午时”相当于现在的11点到13点。
B.“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C.按照更点制,三更大概相当于三点到五点。
D.“孟夏”是指农历四月,季秋是指农历7月。
四、纪时法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世说新语》)
“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水浒传》)
时辰 时间 名称 对应更点
子时 23-1 夜半、子夜、中夜 三更
丑时 1-3 鸡鸣、荒鸡 四更
寅时 3-5 平旦、平明、早晨 五更
卯时 5-7 日出、日始、破晓
辰时 7-9 食时、早食
巳时 9-11 隅中、日隅
午时 11-13 日中、日正
未时 13-15 日昳[dié]、日侧
申时 15-17 晡[bū]时、夕食
酉时 17-19 日入、日落、日沉
戌时 19-21 黄昏、日夕、日暮、日晚 一更
亥时 21-23 人定、定昏 二更

枫桥夜泊
唐代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登飞来峰
宋代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次潼关
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唐代 韩愈

荆山已去华山来,
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
相公亲破蔡州回。
芙蓉楼送辛渐
[ 唐 ]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指出下列诗中表示时刻的词语
指出下列诗中表示时刻的词语

菩萨蛮 ? 初夏
宋代 王齐愈

暑烦人困妆时午。午时初困人烦暑。
新诗得酒因。因酒得诗新。
缕金歌眉举。举眉歌金缕。
人妒月圆频。频圆月妒人。

幽事绝句
宋代 陆游

客生闻吠犬,
草茂有鸣蛙。
日昳方炊饭,
秋深始采茶。
指出下列诗中表示时刻的词语
十二时行孝文(节选)
唐代 白居易

鸡鸣丑,高楼大宅得安久。
常劝父母发慈心,孝得题名终不朽。
晡时申,父母堂前莫动尘。
纵月些些不称意,向前小语善谘闻。食时辰,居家治务最须懃。
无事等闲莫外宿,归来劳费父嫌憎。
饮酒 ·七
魏晋 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指出下列诗中表示时刻的词语

乐游原
唐代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人定
唐代 白居易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
翠屏遮烛影,红袖下帘声。
坐久吟方罢,眠初梦未成。
谁家教鹦鹉,故故语相惊。
一、教材中的服饰文化
(一)头衣 (冠、冕、巾)
1、“冠”
贵族戴的帽子。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加冠”,古代的“成人礼”。男20岁,女15岁,男戴冠,女配笄,并赐字,表示成年。分别叫做“冠礼”和“笄礼”。
“弱冠之年”,男20岁,女15岁,既已成年,但年龄尚小,身体并未强壮,故称“弱冠”。
“君子死,而冠不免。”
2
加冕:把皇冠加在君主头上,是君主即位时所举行的仪式
冠冕堂皇:形容故意显得外表庄严体面或正大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
2、“冕”
3、巾
“士,冠;庶人,巾。”(《《释名》)
羽扇纶巾 :羽扇:用鸟羽制成的扇子; 纶巾: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又名诸葛巾。
黔首:古代百姓以黑巾包头,故黔首专指百姓。。
巾帼:古代妇女戴的头巾,故代指妇女。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二)体衣
中国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上衣下裳,二是衣裳相连。历代演化,交替使用,始终保持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
1、衣:上衣。
3、裘:皮衣。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送东阳马生序》
2、袍:过膝 的长衣。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布衣:麻布之类的衣服。因布衣是平民的衣着,故代指平民。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故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5、裳(cháng):遮蔽下体的衣裙。(裳为裙,绔为裤。绔因常用细绢织成,故称“纨绔”,富家子弟多穿纨绔,才有“纨绔子弟”之名。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木兰诗》)
4、褐:粗布或粗布衣服。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
教材中的饮食文化
(一)主食——“五谷”
"稻、黍、稷、麦、菽"(《孟子》)
(二)烹饪技术——炙
炙:烤肉。脍:切细的肉。“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
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
后成为礼器,被视为立国重器,是政权的象征。
成语:三足鼎立、人声鼎沸、钟鸣鼎食
成语:三牲五鼎、问鼎中原
破釜沉舟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曹植《七步诗》)
釜底抽薪
箪:古代盛饭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盘下附高足曰“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瓮牖(yǒu)绳枢:牖,窗子;枢,门的转轴。破瓮做窗,绳作门轴。比喻贫穷人家。
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
故事:破瓮救友
瓮中捉鳖:比喻想要捕捉的对象已在掌握之中。形容手到擒来,轻易而有把握。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




(共17张PPT)
“空中课堂”上课准备中……
1、准备好笔记本。
2、检查听课设备是否能正常运行。
“空中课堂”上课中……
古代住宅布局:一般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是主人休息场所。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 yǒu ],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
教材中的古代居住文化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登堂入室:形容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高深的地步。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父母的居室一般被称为堂屋,是处于一家正中的位置,而堂屋的地面和屋顶相对比其它房间要高一些,所以古代的子辈为尊重父母,在外人面前不直说父母而叫“高堂”。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阁:①类似楼房的建筑物,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 ②特指女子的卧房。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床:一种坐具。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古代“坐”与“跪”的区别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曰…… (《唐雎不辱使命》)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用于臣拜君,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
稽首礼
顿首礼
拱手礼

教材中出现的度量衡单位
一、度——长度、、深度、高度
引、丈、尺、寸、分、厘、毫、秒、忽 (十进位)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仞,上古计算深度和高度的单位,一仞等于七八尺。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
跬 (kuǐ) 步(一举足叫一跬,两跬叫一步)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

教材出现的度量衡单位
二、量——体积、容积
汉代:斛(石)、斗、升、合、龠 (yuè)、勺、撮、圭(10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核舟记》)
钟,古量器名,一钟等于64斗。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
先秦:升、斗、斛、豆、区、釜、钟、溢、掬

教材出现的度量衡单位
三、衡——重量
教材出现的度量衡单位
三、衡——重量
汉代定“五权”:铢、两(24銖)、斤(16两)、钧(30斤)、石(4钧)
锱铢必较: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唐代把“钱”当作重量单位,规定“积十钱为一两”
圭(10粟)、铢(10圭)、锱(6銖,一说9两)、两、斤、镒(20两,一说24两)、钧、石
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
千钧一发:比喻情况万分危急。“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汉书》)

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术语
提拔升职篇
1、陟:提拔。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陟,从阜从步登也(《说文》)
其他:加、升、晋、超、擢、提、甄拔等等。
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术语
罢免降职篇
1、左迁:贬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诗)
其他:降、逐、流、罢、黜、免、革、褫(chǐ)、废、乞骸骨等等。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2、谪:官员被降官远调或被流放。。
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术语
调动改任篇
徙、调、出(京官外调)、换、改、转、迁等。
迁:①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 例: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②也指贬官。例: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含有数字的中国文化常识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春秋》)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史记》)
三教:佛、儒、道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汉书》)
五行:金、木、水、火、土
含有数字的中国文化常识
五色:青、黄、赤、白、黑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答谢中书书》)
五音:宫、商、角、徵[ zhǐ ]、羽
三山:黄山、庐山、雁荡山
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 、嵩山
含有数字的中国文化常识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五常:仁、义、礼、智、信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岁寒三友:松、竹、梅
花中四君子:梅 、兰、竹、菊
含有数字的中国文化常识
五色:青、黄、赤、白、黑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答谢中书书》)
五音:宫、商、角、徵[ zhǐ ]、羽
三山:黄山、庐山、雁荡山
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 、嵩山
(共20张PPT)
(2016德州中考)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称“秋闱”,因正是桂花开放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
B.“崔九堂前几度闻”中的“堂”是居所名称,古代居所前为“堂”,后为“室”。成语“登堂入室”出自《论语》,意即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指学问、技艺由浅入深,达到一定的造诣。
C.古代制竹简以火烤竹去湿,刮去竹青部分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或“杀青”。后来“汗青”指“史册”,例如“留取丹心照汗青”;“杀青”现多指影视作品前期拍摄完成。
D.古人将一夜从19点开始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一更,即零点前后。
中考真题再现
(2017德州中考)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千里共蝉娟”里的“蝉娟”指月亮。月亮的别称还有玉兔、嫦娥、金乌和曦和等。
B.“朝服衣冠,窥镜”中的“镜”并非玻璃做成,我国古代铜镜为多,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上镜”,是指人在影视镜头中的相貌比本人好看。
C.《史记·陈涉世家》中有“足下事皆成”,其中‘“足下”是对人的敬称,出自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
D.“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此中的“竹”增加了景物层次,清新雅致、安闲淡泊。竹还有正直、奋进、虚怀等象征意义,竹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2018德州中考)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射者中,弈者胜。”其中的“射”,指射箭,与“六艺”中的“射”含义相同。
B.“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常用的谦辞还有:家父、舍弟、鄙人、劳驾、赐教、寒舍、见谅等。
C.《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张”是姓,“十八”是他的排行。唐代以称人排行为高雅的风尚。
D.?“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其中“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六;“既望”,农历十五。
(2019山东德州中考)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气冲斗牛”中的“斗”“牛”都是星宿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名称即来源于此。
B.习主席讲话时曾引用唐诗“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其中的“钧”与“锱铢必较”“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锱”“铢”“仞”都是古代重
量单位。
C.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D.鼎最初是炊具,后被视为传国重器,成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亦有变革之义。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

目 录





姓名文化

起居文化

纪时文化

度量衡文化





名字里面学问多
他的名字叫?

陶元亮

陶潜

陶渊明

五柳先生

靖节徵士

溪狗
1、乳名(小名)
司马相如——犬子 晋成公——黑臀 唐玄宗李隆基、曹操——阿瞒 顾恺之——虎头 王安石——獾郎 宋孝宗赵眘(shèn)——“小羊” 包拯——三黑
幼时命名
2、训名(学名)
父、师所命之名。《 宋史》:“初生则用乳名给据,既长则用训名。”
一、名
名,幼时由父、师命之,往往蕴含着长辈的殷殷期许。
“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jī)而字。”《礼记·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女子未许嫁时,叫“未字,亦可叫“待字”。
成年取字。
字”是“名”的解释和补遗,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颜氏家训》:“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用来表明本身,字用来表示德行)
二、字
取字的时间:男20岁,女15岁。
孔子,名丘,字仲尼。孟子,名轲,字子舆。苏轼字子瞻。

1、词义相近
“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周瑜字公瑾。鲁肃字子敬。曹操,字孟德。张衡,字平子。唐寅,字伯虎。杜甫,字子美。
2、词义相反
韩愈,字退之。朱熹,字元晦。
3、词义关联
张飞,字翼德。赵云,字子龙。于谦,字廷益。
?“子”男子美称。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
?“伯(孟)”“仲”“叔”“季”代表,老大,老二……,像孙策 字伯符,孙权 字仲谋等。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三种情况:

“号”往往也是“名”和“字”的延伸,“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按照《周礼》的说法,号是一种美称。
“居士”——居家之士,文人雅士的自称。“山人”——山野之人,隐士的谦称。“散人”——平庸无用的闲散之人,隐士的谦称。
三、号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 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
陆游号放翁,关汉卿号已斋叟,杨万里号诚斋,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


随堂练习一:填表
名 字 号 名 字 号
司马迁 1 10 幼安 11
2 3 少陵野老 韩愈 12
4 乐天 5 13 务观 14
6 7 醉翁 15 子厚
苏轼 8 9 李白 16 17
子长
杜甫
子美
白居易
香山居士
欧阳修
永叔
子瞻
东坡居士
辛弃疾
稼轩
退之
陆游
放翁
柳宗元
太白
青莲居士
2、称号: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3、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4、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1、自称名,他称字:古人的名大都用于自称,极少有人直呼其名。称他人多称名。长辈喊晚辈称名。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古人称谓有哪些?

5、称郡望: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6、称官名:
如孙权曾被授讨虏将军,故称“孙讨虏”。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人还称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苏轼曾任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7、称爵名:
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后人称武侯;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谢灵运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9、称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称之为刘豫州。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10、称谥号
谥 号是人死后,皇帝根据他生前功劳而封的荣誉称号。如欧阳修谥号文忠,后人称之为欧阳文忠,范仲淹谥文正,后人称之为范文正。
11、称排行
在唐代,称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排行如,白居易呼元缜(zhěn)为“元九”;而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孙大娘”、“李十二娘”等等叫法。
白居易写《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赠刘禹锡,刘禹锡写下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你知道下面这些古代作品集的作者是谁吗?
1《柳河东集》、2《孟襄阳集》、3《临川先生文集》、4《聊斋志异》、5《欧阳文忠公文集》、6《杜工部集》、7《范文正公集》、8《稼轩长短句》、9《太史公书》、10《王右丞集》。
随堂练习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柳宗元
孟浩然
蒲松龄
王安石
欧阳修
杜甫
范仲淹
辛弃疾
司马迁
王维
古人“始生三月而加名”,“男子二十,冠而字”。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备,名备,字玄德。一般情况下,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刘备与曹操会面时,他的自称和对曹操的称呼是( )
A.备、操 B.备、孟德 C.玄德、操 D.玄德、孟德
随堂练习三
B
(2018·慈溪模拟)古人有名有字,在名字的称呼中蕴含着文化。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填空。
【甲】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玄德休得过谦。”
【乙】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
课下作业一
2、从以上文段可以看出,古人称名称字有讲究,蕴含着一定的文化礼仪:
1、请写出【乙】文段中两个红体字的人物名字:
陆游、王维
古人有“卑己尊人”的传统,自称名,他称字。
最讲究的命名——大明朱家的命名
朱元璋规定子孙姓名格式为:姓+字辈+名,还规定取名用字必须用“五行偏旁者”,即以金、木、水、火、土为偏旁的字,而且要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即以五行循环相生为顺序。
明太祖:朱元璋
第二代代表人物:朱 标、朱 棣(木字旁)
第三代代表人物:朱允炆(火字旁)
第四代代表人物:朱瞻基(土字旁)
第五代代表人物:朱祁镇、朱祁钰(金字旁)
第六代代表人物:朱见深(水字旁)
第七代代表人物:朱佑樘(木字旁)
第八代代表人物:朱厚燳、朱厚熜(火字旁)
《红楼梦》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请根据人名把下列人物按照辈分归类。
1贾源、2贾代善、3贾赦、4贾珠、5贾宝玉、6贾琏、7贾琮、8贾政、9贾环、10贾演、11贾代化、12贾敬、13贾珍 、 14 贾敏、15贾瑞、16贾敷、17贾代儒
课下作业二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