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24河中石兽测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24河中石兽测试(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2 17:2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 河中石兽
(
七年级(下)
)

25 河中石兽
 清·纪昀
(
素养提升

)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例如第1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借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引出了最后的深层思考。
(







)

沧州寺庙门前的石兽沉入河中,十多年后,寺僧顺流而下寻找未果,听讲学家的建议寻找亦未果,终听老河兵的话在上游找到了石兽。
(
知识梳理
)

一、重点字词
1. 古今异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物理学
2.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以为顺流下矣F
原意为:位置在低处,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
②棹数小舟
原意为:船桨,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
(2)动词作名词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F
原意为:(水位)急剧上升,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
3. 重点实词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河干: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 阅:_____________
(4)求二石兽于水中 求:_____________
(5)竟不可得 竟:_____________
(6)曳铁钯 曳:_____________
(7)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设帐:___________
(8)尔辈不能究物理 尔辈:___________
究:_____________
(9)是非木杮 是:_____________
(10)湮于沙上 湮:_____________
(11)不亦颠乎 颠:_____________
(12)众服为确论 服:_____________
(13)凡河中失石 失石:___________
(1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啮:_____________
(15)石必倒掷坎穴中 坎穴:___________
(16)转转不已 不已:___________
已:____________
(17)遂反溯流逆上矣 溯流:___________
(1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如F:____________
(19)可据理臆断欤 据:_____________
理:_____________
臆断:___________
4. 文言虚词
(1)二石兽并沉焉          _____________
(2)以为顺流下矣 _____________
   ①沿河求之 _____________
(3)之
②其反激之力 _____________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
(4)为 ②众服为确论 _____________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_____________
(5)乃石性坚重 _____________
(6)渐沉渐深耳 _____________
(7)不亦颠乎 _____________
(8)盖石性坚重 _____________
(9)遂反溯流逆上矣 _____________
①如其言 _____________
(10)其
②但知其一 _____________
(11)果得于数里外 _____________
(12)不知其二者多矣 _____________
二、重点句子翻译
1. 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2017乌鲁木齐)

2.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019荆门、2017成都、株洲)

3.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017张家界、株洲)

4.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2017乌鲁木齐)

5.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017梧州、张家界、株洲)

三、文意理解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1段写两只石兽落水,再写十年后寺僧在河里打捞石兽,未果,又顺流而下寻找石兽,但最后也没有找到这两只石兽的踪迹。
B. 讲学家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善于结合生活经验分析问题,认为寺僧主观臆断,观点不正确,并且做出了正确推断,大家都认可他。
C. 本文通过河中石兽所处位置的不同结论,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综合考虑与事物相关的因素,不能不分析,只根据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D. 本文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如运用“棹”“曳”“寻”三个动词讲述打捞石兽的过程,以“无迹”表明了打捞的结果,语言生动又不失简洁。

(
针对训练
)

(2020原创)文言文阅读(10分)
1.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寻十余里无迹    寻向所志
B. 闻之笑曰      卒获有所闻
C. 众服为确论      朝服衣冠
D. 可据理臆断欤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2. 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乃石性坚重 乃记之而去
B. 其反激之力 水陆草木之花
C. 以为顺流下矣 可以为师矣
D. 果得于数里外 所欲有甚于生者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 文章一共叙写了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一是在石兽落水处寻找,二是在河的下游寻找,三是在石兽落水点的深处寻找,四是到河的上游寻找。
B. 第2段讲学家“笑”,是在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第3段老河兵的“笑”却是在嘲笑讲学家,两个“笑”前后衔接,引人思考。
C. 第3段中老河兵凭借多年治河的实践经验,分析了石头、泥沙和流水的物理属性及三者间的关系,得出了应向下游寻找石兽的结论。
D. 全文故事曲折,在寻找石兽的过程中,引出对事物的深层思考。虽只用短短两百多字,但脉络分明、层层深入、结构严密、余味无穷。
4.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参考答案及解析
25 河中石兽
  清·纪昀
知识梳理
一、1. 事物的道理、规律
2. (1)①向下 ②划(船) (2)大水
3. (1)河岸 (2)倒塌 (3)经过,经历 (4)寻找 (5)终了,最后 (6)拖 (7)设馆教书 (8)你们这些人 研究、探求 (9)这 (10)埋没 (11)颠倒,错乱 (12)信服 (13)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14)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5)坑洞 (16)不停止 停止 (17)逆流 (18)依照 (19)根据 道理 主观地判断
4. (1)兼词,于此,在那里 (2)动词,认为,以为 (3)①代词,代指石兽 ②结构助词,的 (4)①介词,被 ②动词,认为 ③动词,成为 (5)表肯定,可不译 (6)语气词,用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7)表反问,相当于“吗” (8)语气词,表示申说理由或推测原因 (9)于是 (10)①代词,代指老河兵 ②代词,其中的 (11)介词,在 (12)代词,……的人
二、1.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2. 这不是削下来的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 (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
4. 翻转不停止,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5. 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三、B 【解析】“讲学家”自恃博学,认为石兽会在原地,是没有根据实际经验进行的主观臆断。

针对训练
1. (2分) A 【解析】A项中“寻”,意思都是“寻找”。B项中“闻”,前者意思是“听说”,后者意思是“收获”。C项中“服”,前者意思是“信服”,后者意思是“穿戴”。D项中“理”,前者意思是“道理,规律”,后者意思是“治理”。
2. (2分)B 【解析】A项中“乃”,前者表肯定,可不译,后者译为“于是,就”。B项中“之”,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C项中“为”,前者译为“以为,认为”,后者译为“担任,充当”。D项中“于”,前者是介词,译为“在”,后者是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3. (2分) C 【解析】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做出了正确的推断,即应该在河的上游寻找石兽。
4. (1)(2分)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1分)(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1分)(意对即可)
(2)(2分)在原地寻找它们,(1分)不是更颠倒吗?(1分)(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