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3 17:4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五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

一、选择题
1.“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D.新中国时期
2.据《南山日报》报道:1907年10月13日,天津塘沽张小田与北京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天津海大道美以美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这一报道表明当时
A.新式婚礼已出现
B.民众拥有信教自由
C.婚礼走向了简约
D.报刊成为传媒主流
3.晚清时,大同还保留着一种叫“亮脚会”的习俗,妇女坐在自家的门口,伸出双脚让过路人观赏品评。民国初年,女子的脚再次被展示在稽查员和大众面前,不过这次不再具有文化上的“荣光”,而是作为铭刻于女性身体上的耻辱。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思想的崩溃
B.革命运动的开展
C.进步人士的推动
D.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一幅照片。该照片表明

?
A.中国人完全接受近代文明礼仪
B.民众的服饰带有浓烈政治色彩
C.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D.中国近代妇女引领了生活时尚
5.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一时期大城市可能发生的事情
A.年轻姑娘拿着布票购买喜欢的衣料
B.大批男子剪掉留了多年的辫子
C.周末穿着中山装到电影院看电影
D.在四合院举办的隆重的中式婚礼
6.下表反映了近代上海交通业的变迁,据此可推出的结论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表
单位:人/天

A.近代上海交通的变迁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B.上海的自然力交通已被机械力交通所取代
C.人们在上海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是汽车
D.人力车的大量存在阻碍公共交通的发展
7.“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沿铁道线,自由电气实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8.淞沪铁路前身为吴淞铁路,由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的资本集团于1876年建成通车,翌年清政府赎回拆除。1897年,清政府以官款再建淞沪铁路。这说明
A.洋务运动成就巨大
B.清政府塑造自主的形象
C.列强经济侵略受阻
D.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艰难
9.北京1921年成立了电车公司,但运营却困难重重。京师总商会认为:“若势必兴办电车,定需拆毁民房,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敌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这一现象表明
A.电车在整个中国难以推广
B.新式交通工具安全性很低
C.近代交通发展的艰难曲折
D.商会关注民众的切身利益
10.“欧洲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航海和发现会比战争和重炮给世界带来更具有决定性的变化,延续了千年的中世纪将画上句号。新的时代……遵照新的方式思考和行动的摩登时代将来临。”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新的时代”特征的是
A.轮船等新型交通工具大量用于航海
B.航海是指新航路的开辟
C.发现是指美洲等地区的被发现
D.新的思考方式是指以人为中心思考问题
11.“1908年,虹口大戏院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十多年后,上海电影院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而20世纪30年代,电影院的平均观众容量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最大容量的大光明电影院将近2000个。”材料表明
A.电影业竞争较为激烈
B.电影成为民众娱乐主流
C.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
D.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
12.作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案件”,《申报》从1873年到1877年连续四年对其进行追踪报道,使得该案影响力不断扩大。《申报》秉持着社会责任感,敢于质询,坚持真理,并且直接抨击审讯滥用刑罚是非法之行为,提出一切案件应该公开审讯,最终案件沉冤得雪。这段史实表明
A.近代媒体主导社会舆论发展
B.《申报》是近代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报刊
C.近代媒体有利于晚清司法的进步
D.社会关注度使得案件最终沉冤得雪
13.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所办的报纸,经常大量刊登西方的文明知识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制度等内容。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最有可能是
A.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B.开启民智启蒙思想
C.创造有利传教氛围
D.打破国人蛮夷观念
14.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15.由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网民戏称为“围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围脖”出席“两会”成为2012年全国“两会”的一道风景。有人说:“正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下列各项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高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B.认为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就是网上交流
C.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
D.没有看到这种现象的实质是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10分)
茅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 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请回答:
⑴在材料中,有哪些东西吴老太爷是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3分)
⑵吴老太爷醒过来之后,还有哪些东西会让他再次昏死过去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3分)
⑶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英国建成第一条铁路后,美国、德国等相继开始修建铁路。到1850年止,世界上有1 9个国家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这个时期正值产业革命后期,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等已达到一定水平,同时工业发展又有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问题需要解决。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有关铁路的知识开始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的淞沪铁路,被认为是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条铁路。1 909年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资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运营的铁路,但也仅仅只是一个象征而已。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平均每年修建铁路300余公里,不仅数量少且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
材料三
世界主要国家铁路网密度统计表
铁路网密度 按人口计算 按国土面积计算 总里程 (公里) 统计年份
单位 公里/万人 公里/万平方公里
中国 0.84 114 91000 2012
美国 5.55 538.3 226427 2007
加拿大 16.18 1009.2 57216 2007
俄罗斯 5.9 699.1 128000 2006
法国 5 533.62 29901 2008
德国 4.4 191.73 41896 2008
英国 2.85 680.09 16567 2006
日本 1.95 489.04 23474 2006
印度 0.63 212.51 63327 2007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第一条铁路出现在英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比较中国所处世界铁路发展中的地位,并谈谈你对21世纪中国大力发展铁路交通网的看法。(9分)














参考答案
1.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再认再现能力,比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增添了国庆、元旦等节日。所以答案选C。
2.A
材料“在天津海大道美以美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体现的是当时新式婚礼的出现,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信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新式婚礼简约的说法,C选项排除。报刊成为传媒主流的说法仅从《南山日报》报道是不能得出的,D选项排除。
3.B
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根据题意可知,由晚清到民国,女子的脚由被观赏品评到成为耻辱,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想和风俗的变化。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扬了民主共和观念,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变化。传统思想在民国初年并没有崩溃,进步人士的推动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这一变化的发生,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A、C、D项。故选B。
4.C
图片中人物穿着有西装、旗袍和长袍马褂,体现了当时服饰新旧杂陈现象,故选C项;A项“普遍接受”说法太绝对,故排除A项;图片中人物的穿着体现不岀政治色彩,故排除B项;图片中男士有的身着西装,说明不单是妇女是生活时尚的引领者,故排除D项。
5.C
结合所学可知,符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的一项是C项;“布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A项错误;大批男子剪掉辫子是在辛亥革命后,B项错误;在四合院办中式婚礼是近代以前就存在的习俗,D项错误。
6.A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近代上海传统的交通工具,如马车、轿子和马等逐渐绝迹,近代交通工具如脚踏车、汽车、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等逐渐兴起,所以近代上海交通的变迁体现了时代的特征,故选A项;上海的人力车大幅度增加,因此不能说明上海的自然力交通已经被机械力交通取代,故排除B项;上海的交通中人力车所占比重较大,因此不能说明人们在上海出行首选是汽车,故排除C项;公共交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不能说明是因为人力车的大量存在阻碍了公共交通发展,故排除D项。
7.B
考查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由“沿河流”到沿“铁道线”再到“沿电车道”。看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因此选B。
8.D
材料“由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的资本集团于1876年建成通车,翌年清政府赎回拆除”体现的是封建专制制度对中国近代化的阻碍,也表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艰难,D选项符合题意。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A选项排除。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下,清政府对外是无法自主的,B选项排除。列强经济侵受阻的说法是不符合当时的史实的,C选项排除。
9.C
根据材料中京师总商会对新式交通工具的批评诋毁来看,传统势力阻碍了我国的交通近代化,故选C项;材料只是说明北京电车遭遇阻力,但不能得出电车在整个中国都难以推广,故排除A项;新式交通工具可能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并不表明安全性低,故排除B项;材料中京师总商会是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并非关注民众利益,故排除D项
10.A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由题干“航海和发现会比战争和重炮给世界带来更具有决定性的变化,延续了千年的中世纪将画上句号”可知,该事件应为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人类历史从此真正成为一部世界史,这确实是一个新的时代。故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18世纪末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轮船,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不属于新航路开辟时代的特征。故A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A。从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故C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新航路的开辟从侧面显示了人的价值。它向世人证明,在一定的条件下人是可以探索未知领域的,这对正在进行中的文艺复兴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故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C
从材料“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将近2000个”中可以看出,上海电影院的规模不断扩大,这说明观影人数逐步增长,观看电影日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海电影院规模的扩大,不能反映电影业的竞争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对民众消费情况进行对比,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的是上海影院的发展情况,不能说明中国电影制作和发行的情况,故D项错误。
12.C
由材料中“杨乃武案件”“《申报》”“连续四年对其行追踪报道,使得该案影响力不断扩大”“直接抨击审讯滥用刑罚是非法之行为”“最终案件沉冤得雪”可知,《申报》“秉持着社会责任感,敢于质询,坚持真理”的做法使人们对“杨乃武案件”的反响强烈,并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说明大众传媒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有利于晚清司法的进步。故答案为C项。A项,“主导“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政府的力量是相当重大和重要的,不能完全由媒体主导社会舆论,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申报》的影响力大,但不能得出“最大”的结论,排除;D项,材料反映了社会关注度对案件沉冤得雪有重大的作用,但案件得以昭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单单是由社会关注度决定的,排除。
13.C
为吸引华人读者,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所办的报纸虽然刊载西方的文明知识,但传播宗教思想为西方侵服务才是其主旨,故C符合题意;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开启民智启蒙思想不是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所办的报纸的主旨,故AB不符合题意;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所办的报纸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人解放思想,打破国人蛮夷观念,但非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所办的报纸的主旨,故D不符合题意。
14.C
《时务报》是由维新派创办,用于传播维新思想的近代报刊,A项所说的“通俗性”是在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普及的效果;B项国人办报的先例是《昭文新报》;D项与史实不符,文化没有普及,大部分国人还不识字,更别说读懂文言文了。故选C。
15.D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的民主成就。微博可以让博主和听众进行良好的互动,从而让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听到更广泛的民意,从这个角度看,“正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这句话看到了微博的积极作用,但是没有看到微博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取决于我国社会民主进程的加快,所以D项符合题意。
16.⑴轮船、汽车、电灯、摩天大楼、旗袍
⑵西式婚礼、西餐、西装、点头鞠躬、握手等等
⑶①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衣食往行、习俗风尚等,都出现了新特征。
②以吴老太爷为代表一部分社会守旧群体,在社会进步面前,己远远落后于时代,表现为封建保守、愚昧落后。
③虽然时代变了,但某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

(1)(6分)英国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传统交通工具无法满足工业生产所需大量的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和史蒂芬孙蒸汽机车的研制解决了铁路运输的关键技术。(6分)
(2)(10分)特点:经历了从“西方铁路的知识的传播”到“外国人在华修铁路”再到“国人自主承办”的历程;列强长期主导近代中国铁路的修建和运营;铁路发展艰难,建造速度慢、数量少且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6分)
原因:两半社会,国家主权不独立、经济发展滞后;资金、技术、人才的匮乏;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传统观念的制约等。(4分)
(3)(9分)地位:中国铁路总里程处世界领先地位,但人均公里数短,与发达国家差距大。(3分)看法:中国人口密度大,国土面积广袤,铁路发展符合国情,空间巨大;改革开放积累了大量的人才与技术,物质基础扎实;要处理好铁路与公路、航空、水运等运输方式的关系;提高行车速度、改进服务设施、增加安全系数;加强国际合作,发展跨国铁路运输网。(6分)(言之成理、答够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