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静夜思 教案(2课时,共7页)

文档属性

名称 8 静夜思 教案(2课时,共7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2 20:5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 静夜思

1.认识“夜、思”等9个生字;会写“思、床”等7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节奏;背诵古诗

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第一课时

1.认识“夜、思”等9个生字;会写“思、床”等7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谁最聪明。(出示)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2.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望着月亮,许多人都会思绪万千,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3.指导认读生字“静”“夜”,把课题读准。
课题的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是怎么认识的?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根据学生口头组词,相机板书:安静、夜晚、思念。)
二、观看图画,介绍诗人
1.演示秋夜李白望月图,引导学生看图:这是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
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2.课文简介:《静夜思》的作者是我国唐朝伟大的诗人李白,这首诗是他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后,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面对皎洁的月光产生思念之情的作品。
三、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播放古诗朗诵课件,请学生认真听记古诗内容。
2.学生先自读诗句,边读边在诗中画出生字条中的生字,画好生字后多读几遍,再与小伙伴合作识记不认识的字。
3.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夜、思、床、光、疑、举、望、低、故。
(开火车试读,要求读准。请“小老师”领读。)
(2)组织学生交流多种识字方法,教师相机指导。
找出在题目中刚认识的两个字“静、夜”,请小老师领读。发现。
相机理解“举”字:请学生把铅笔“举”起来;请“举”手。
通过反义词的方法理解“低”。
联系诗句内容“望明月”,理解“望”是“看”的意思。
4.这些字都会读了,古诗是不是也能读正确呢?
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准备给同学正音。
读后正音。
四、朗读古诗,提出疑问
1.读古诗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出示画有停顿符号的诗句,让学生在书上标一标。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2.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互相问一问。
(指名说说。提出不懂的地方。)
五、观察发现,学写生字
1.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示范字。
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几笔该是给大家提个醒的?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重点指导“低”左窄右宽,“床”半包围结构,“前”上扁下长。
3.学生独立描红、临写。教师巡视,并让学生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与执笔姿势。
4.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想象画面,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认读生字,听写生字并改正。
2.指名朗读古诗,齐读古诗。
二、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整句诗,说说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
相机指导:“明月光”是怎样的月光?(明亮的月光)
2.出示: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二)学习第二句:
1.指名读整句诗。组织学生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出示图片,相机理解“霜”:你在哪儿见过霜?(天冷的时候,玻璃上、地上会结出一层白白的冰晶,那就是霜。)并与月光下的景象对比。
3.鼓励学生连起来说说第一、二句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霜。)
4.生活中,还有什么像什么?练习说话。
(三)学习第三句:
1.做动作理解“举头”的意思。“举头”还可以说成什么?(抬头)
2.指名读整句诗,说说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诗人抬头望着天上明亮的月亮)
(四)学习第四句:
1.指名读整句诗,说说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
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低头”的意思。
2.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会想到什么呢?指导说话。
三、再读古诗,体会情感
1.出示图片,配乐:在这个安静的夜晚,月亮是圆圆的。圆月象征着团圆,而诗人却独自一个人漂泊在外。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难过、伤心。)
教师范读,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体悟情感。
2.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又会想到故乡的什么呢?指名回答。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播放音乐,创设情境背诵:此时此刻,你就是诗人李白。你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独自站在窗前望着圆月……
指导学生做动作,背诵。
通过多种方式背诵积累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出示《古朗月行》。
李白还有很多诗作都写到了月亮,我们来欣赏其中一首。(播放配乐朗诵《古朗月行》)
2.引导学生找一找、背一李白的其他诗歌。
资料链接
“床”到底指什么?
1.室外的井床(井栏)。古时人们喜欢围井而居,井边成了居民活动交流的公共场地。成人在此或取水,或洗涤,夏夜来这里聚会纳凉,同时谈天说地。孩童也爱在对着家门的井栏外的空地上玩耍(李白另一首诗里的“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描写的正是这种情景)。在古人心目中井代表家乡,所以有“背井离乡”等词语。此诗以井栏引出思乡主题也是顺理成章的。唐诗里“床”字更多指的是卧榻,为什么李白在他的诗中提到井栏时用“床”而不用“井”“栏”或“韩”呢?因为指地下深穴的“井”在方位上不合适,“栏”字很难使人想到是井栏,“韩”字又太晦涩,而诗的内容及当时的字意会使人自然明白“床”字所指。床作井栏解只适合于李白的原诗:“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把室外地面上的月光与寒霜相联系,形成了朦胧且有些悲凉的意境,为下面思乡之句做了铺垫。接下来,诗人抬头看见皎洁的月亮,不由得想起家乡夜晚的明月,不也像月光之于秋霜一样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吗?
2.室内的睡床(卧榻)。这种理解只适合于修改后的诗句,即今天人们所读到的诗句。它经过明清两代各改一字而成。也许后人缘于误会,或字义演变使后人认为不妨将错就错,把这里的床也理解成卧榻,把全诗理解成诗人因思乡而难眠。而“举头”和“低头”的动作意味着诗人是坐在床上的,可能是临睡前的迟疑,也可能是辗转后的起身。如果认为诗人躺在床上恐怕就不合适了。把“看”字改成“明”字正是为了适合这种理解上的变化(是月光照在床前而不是人站在床前),而且改后也不宜再把床理解成井栏了,因为在室外“明月光”的地方不只是井栏前。殊不知这一改破坏了原诗深沉朦胧的意境,在此情况下把室内环境中而且是局部的月光形容成“地上霜”就更加牵强,已经没有多少诗意(第二句似乎主要为诗形完整而存在)。把第三句的“山”字改为“明”字,大概同样是基于对床字的这种理解:或许认为在卧榻上不容易见全山与月(即使是唐朝时的窗,人也可以从中看到外面的景物,如杜甫有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当然还有后人不像古人那样爱把月写作江月、山月之类。而此时这首短短的诗中“明月”竟重复出现,从形式上看这处改动也是败笔。
3.坐具(如胡床)。无论原诗、现诗,也不管室外室内,把“床”看成坐具都没有诗意,而且唐诗里提到胡床(无论是马扎还是当时刚刚出现的折叠躺椅)时不会单用“床”字而是写成“胡床”或“绳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