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学思想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学思想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3 23:1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必修三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成为统治者禁锢人们思想,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
(1)政治:
强调三纲五常、名分等级,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社会:
埋首书册或空谈心性助长了不务实际的学风。
(3)学术:
▲北宋时期,“理学”兴起。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并日趋世俗化。
▲ 明清时期,理学真正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理学开始怀疑和批判。
一、背景:从明亡的教训中,看出了君主专制的弊端。
从先秦民本思想中,找到了批判的武器。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们竭力思索、探究前朝悲剧性的结局,将明朝皇帝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专制统治和作为专制统治意识形态支柱的新儒家程朱学派……将这群学者冠名为‘启蒙哲人’是完全合理的。”
——张芝联《启蒙无止境:中国的经验》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时代。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特别是明末农民战争“武器的批判”带动了批判的武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对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的怀疑批判。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西学东渐”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
——朱义禄 《逝去的启蒙·明清之际启蒙学者的文化心态》
1、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吏治腐败,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一、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客观原因: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思想:理学僵化、文化专制束缚人们思想;西学东渐。
二、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要思想
1、反对神化孔子
2、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3、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1、批判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
2、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3、提出“工商皆本”
1、主张“经世致用”
2、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3、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众治”
1、世界是物质的
2、静止是相对,运动是绝对
3、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循天下之公”
《焚书》
《藏书》
《明夷待访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日知录》
《读通鉴论》
思 想 家 主 要 思 想 著 作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李贽的离经叛道
福建泉州人,祖父两辈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
26岁中举,不拘于官场和礼教的束缚,后辞官专心讲学和著书,61岁削发为僧。因批判社会现实,最终以“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入狱,不堪迫害自杀身亡,时年76岁。
自嘉靖时期掀起的思想解放浪潮,持续高涨,其标志性人物就是李贽。他把王阳明的思想发扬光大,强调不必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六经皆史,今之讲周程张朱者可诛,对所谓经典与圣贤发起挑战,被人称为“异端之尤”。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是非标准
材料一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卅纪列传总目前论》
材料三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给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答耿中丞书》
反对神化孔子,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评判标准
材料一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焚书·答邓石阳》
肯定人的正当私欲
伦理思想
学生猜来猜去,都猜不出来。李贽笑着启发说:“你们不是猜不着,是还没有长这个胆量。要干大事,就得敢破旧规矩,敢想,敢说,还要敢干。”
学生听了以后,就到处传播。气得那些官老爷和封建卫道士们连连骂李贽是“盗教”、“邪教”、“异端”。
李贽给学生出的谜语:
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
公公拉着媳妇手,细伢打破老子头。
第一句“皇帝老子去偷牛”是君不君;
第二句“满朝文武做小偷”是臣不臣;
第三句“公公拉着媳妇手”是父不父;
第四句“细伢打破老子头”是子不子。
李贽对周公孔子都充满了虔诚和敬意。他痛心疾首的,是那班迂阔门徒、假道学、伪君子败坏了他们的事业。李贽是真正的圣人之徒,是儒教和大明朝的孤臣孽子。李贽并不一概否定儒家思想和理学,甚至还十分敬佩明朝理学代表王阳明,他真心接受王守仁的“良知”说,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真心、天性,而这便是“良知”。
——《中国儒教史》
他是理学的批判者,不是儒学背叛者。
▲ 李贽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是信奉心学的异端分子,他的一些观点超越了儒学价值观,必然受到压制。社会思想是不接受个人自由的。
▲ 李贽思想的价值在当时看是反传统、反理学;对后世而言则是倡导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第七章 李贽——自相矛盾的哲学家》
黄宗羲,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青年时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的斗争。明亡后,他在江南招募义兵,进行了十余年的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著述,多次拒绝清朝征召。他学问渊博,在历史学和政治学方面成就卓著。著有《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江苏昆山人,号亭林,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他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材料一 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
——顾炎武《日知录》
反对空谈义理,主张经世致用。
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分治”。
材料二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日知录》
王夫之,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王几十年坚持每天打伞穿木履,表示与清廷不共戴天、不踏清朝土地。这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材料一 气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
材料二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材料三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四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废然之静,则是息矣。
——王夫之《思问录 内篇》
唯物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主张按天下的公理办事。
1、反对神化孔子
2、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3、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1、批判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
2、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3、提出“工商皆本”
1、主张“经世致用”
2、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3、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众治”
1、世界是物质的
2、静止是相对,运动是绝对
3、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循天下之公”
《焚书》
《藏书》
《明夷待访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日知录》
《读通鉴论》
思 想 家 主 要 思 想 著 作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共同主张
▲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一些限制君权的设想。
黄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顾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王认为天下土地不能为君主私有,应当耕者有其田。
▲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黄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顾炎武主张田地制宜、振兴工商业。
▲ 思想上:继承传统儒学的民本思想,怀疑或批判理学。
▲ 学术上:都强调经世致用,都主张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所用。
理学的发展编织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结构性的发展的牢笼,几乎把思想家从内部超越它的可能性杜绝了。以至于以后理学的反叛者们,无论其反抗的声音多么激越,其在某一点上的见解多么深刻泼辣,但从外部看来都不过是拔自己头发,想把自己提起来的举动。他们所能打出的也只能是复古的旗号,抬出孔孟,在回到孔孟那里去的口号下,猛烈攻击着僵化的理学体系。
——金观涛、刘青峰《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明王朝,被蛮夷满族建立的清王朝取代,这种改天换地的大动荡深深刺激着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他们“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
他们的思想是进步的,但他们终究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圈子。从他们致死不食清朝俸禄的行为来看,他们的救世方案和实用学问,其思想意义和学术意义大于社会意义。至少康雍乾一百多年的发展,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仍沿袭过去的惯性,几乎看不到他们的影响。
三、评价
▲ 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继承(注入新活力),
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 但未根本动摇理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