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唐诗三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课件(共42张幻灯片)+教学设计+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4《唐诗三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课件(共42张幻灯片)+教学设计+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2 21:35:36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
24 《唐诗三首》
第二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新知导入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但一颗爱国忧民的心始终不悔,常常“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他的晚年生活更是凄凉,但他想的,不是个人的苦难,而是天下苍生,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唐朝著名的诗圣“杜甫”。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悟这位诗人的情怀。
学习目标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
4.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汉族, 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 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写作背景
点击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mp4
资料链接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文体知识
这首诗歌的体裁称为歌行体。歌,能唱的诗,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 七言、杂言,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1、读准字音
挂罥( ) 俄顷( )
丧乱( ) 广厦( )
塘坳 ( ) 布衾( )
大庇( ) 突兀( )
三重茅( ) 倚杖( )
长林梢( ) 怒号( )
检查预习
juàn
qǐng
sāng
shà
ào
qīn


chóng

háo
cháng






zhuǎn
shà
zhuàn
sāng
sàng
xià
转变
转动
高楼大厦
丧乱
沮丧
厦门



多音字
检查预习
2、示范朗读
检查预习
点击欣赏24.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视频朗读.mp4
3、自由朗读,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检查预习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第一节:深沉,悲痛
第二节:无赖,悲伤
第三节:难过、凄凉
第四节:希望,决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多层茅草。
挂着。
高。
沉到池塘水中。坳:水势低的地方。
译:八月秋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译读感知诗意美
秋深
挂结
译读感知诗意美
1、 诗歌第一句用“怒号”来形容秋风,写出了秋风的什么特点?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了,突出了风的威力之大。
2、第二、三、四、五句使用了哪些动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几个动词刻画了茅草随风飘飞的动态场面,形象地表现了秋风破屋的惨状,茅草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流露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焦灼之情,也从侧面写出诗人艰难窘迫的处境。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译读感知诗意美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忍心。
如此、这样。
喝止不住。
译: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译读感知诗意美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归来倚杖自叹息”,作者在叹息什么?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
阴沉迷蒙的样子。
渐渐黑下来。向,接近。
被子。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形容雨点不间断,
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战乱,指安史之乱。
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译读感知诗意美
译:过了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我自从经历背井离乡、到处流亡的战乱,一直忧患焦虑,睡眠很少,如今又在漫长的黑夜,到处浸得湿淋淋的屋中,如何挨到天亮呢!
译读感知诗意美
1、第三诗节哪两句属于环境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描写了天气情况,渲染出暗淡悲惨的氛围,也烘托出诗人暗淡悲惨的心境。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2、第三诗节哪些词语用得传神?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况?
“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冷似铁”中“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儿拆洗;很冷,很硬,并且破了,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3、“长夜沾湿何由彻”中“何由”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何由”两字作诘问式的慨叹,表达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急切心情。
译读感知诗意美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贫寒的士人。
高耸的样子。
怎么能得到
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译文: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译读感知诗意美
在凄风苦雨、辗转难眠的漫漫长夜,诗人想的是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一)一词多义
1.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忍能对面为盗贼 
2.安: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得广厦千万间 
3.高:八月秋高风怒号 
高者挂罥长林梢 
4.自:归来倚杖自叹息 
自经丧乱少睡眠 
5.独: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6.得:唇焦口燥呼不得 
安得广厦千万间 
文言积累
被。
做。
安稳。
怎么,哪里。
深。
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与“低”相对。
独自。
自从。
独自,独个。
只,仅仅。
能。
得到。
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天漠漠向昏黑
高者挂罥长林梢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古义:接近。 今义:方向。
古义:高。 今义:长度。
古义:到天亮。今义:彻底。
古义:概数,表多数。 今义:数词,表确数。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
文言积累
(二)古今异义
(三)词类活用
文言积累
娇儿恶卧踏里裂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裂。
风雨不动安如山
名词用作动词,风吹雨打。
(四)特殊句式
1.被动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点拨:“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在这个特殊句式中,“为”的读音为“wéi”。
2.省略句
唇焦口燥呼不得。
点拨:省略了主语“我”,应为“(我)唇焦口燥呼不得”。
3.倒装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
点拨:定语“千万间”后置,应为“安得千万间广厦”。
文言积累
(五)本课名句
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4.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文言积累
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
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本诗为七言诗,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本诗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合作探究
2.细读课文,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合作探究
秋风卷茅(秋风破屋)

内心痛惜
群童抱茅

无奈痛心
破屋漏雨

痛苦难眠
祈求广厦

忧国忧民
3.诗人为何长夜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然后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同时,“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再想到未来,自己、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
合作探究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几句诗怎样理解?
这几句诗确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体验中迸发出来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语言铿锵有力,极富气势,显得深沉、激昂、坚决,将诗人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诗人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5.结尾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尾句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至死不悔的决心。
6.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
(1)年老体弱——
(2)生活贫困——
(3)忧心国事——
(4)关心天下“寒士”——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自经丧乱少睡眠。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合作探究
7.全诗的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三节是写实的叙事,诉说境遇之苦, 情绪含蓄压抑;第四节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奔放。前三节的层层铺叙,为第四节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8.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作者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的流露。
9. 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合作探究
探究一:杜甫在诗中通过描写他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想的是“大庇天下寒士”,表现了杜甫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探究二:杜甫身居漏雨茅屋,却突发奇想,要“大庇天下寒士”。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所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这是一种饱尝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这种忘我的精神,这种宽广的胸襟,是非常可贵的。
诗歌叙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宁愿“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文章主旨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课堂小结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堂检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        ,           !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下列加线词的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看见) B.安得广厦千万间(安然)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把) D.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D
课堂检测
3. 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 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
C.?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
D.?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A
课堂检测
4.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D
在音乐声中再次深情朗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配乐《江河水》,语速缓慢,感情低沉,涕泪满襟。)

齐诵课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饱尝民生疾苦
体察人间冷暖胸怀博大宽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卷茅
内心痛惜
群童抱茅
无奈痛心
破屋漏雨
痛苦难眠
祈求广厦
忧国忧民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唐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
4.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但一颗爱国忧民的心始终不悔,常常“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他的晚年生活更是凄凉,但他想的,不是个人的苦难,而是天下苍生,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唐朝著名的诗圣“杜甫”。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悟这位诗人的情怀。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文体知识
这首诗歌的体裁称为歌行体。歌,能唱的诗,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 七言、杂言,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自由朗读,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挂罥( ) 俄顷( ) 丧乱( ) 广厦( )
塘坳 ( ) 布衾( ) 大庇( ) 突兀( )
三重茅( ) 倚杖( ) 长林梢( ) 怒号( )
5、示范朗读
点击欣赏24.2《 (?24.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视频朗读.mp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4.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视频朗读.mp4?)》 (?24.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视频朗读.mp4?)视频朗读 (?24.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视频朗读.mp4?).mp4 (?24.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视频朗读.mp4?)
6、自由朗读,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三、译读感知诗意美
1、结合文中注释,小组合作讨论,理解诗意,教师指导。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挂罥(juàn):挂着,挂住,缠绕。罥,挂。
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江水,散落在江的对岸。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能,如此,这样。
呼不得:喝止不住。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口干舌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俄顷: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近。
布衾:棉被。
恶卧,睡相不好。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如何能得到。
大庇: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寒士: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见:出现。
译文: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2)文言积累
(一)一词多义
1.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忍能对面为盗贼 
2.安: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得广厦千万间 
3.高:八月秋高风怒号 
高者挂罥长林梢 
4.自:归来倚杖自叹息 
自经丧乱少睡眠 
5.独: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6.得:唇焦口燥呼不得 
安得广厦千万间 
(二)古今异义
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天漠漠向昏黑
高者挂罥长林梢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三)词类活用
娇儿恶卧踏里裂
风雨不动安如山
(四)特殊句式
1.被动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点拨:“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在这个特殊句式中,“为”的读音为“wéi”。
2.省略句
唇焦口燥呼不得。
点拨:省略了主语“我”,应为“(我)唇焦口燥呼不得”。
3.倒装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
点拨:定语“千万间”后置,应为“安得千万间广厦”。
(五)本课名句
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4.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五、合作探究
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确: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本诗为七言诗,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本诗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2.细读课文,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明确:(1)秋风破屋 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 愤懑无奈
(3)彻夜难眠 忧思不绝
(4)祈求广厦 忧国忧民
3.诗人为何长夜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然后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同时,“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再想到未来,自己、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几句诗怎样理解?
明确:这几句诗确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体验中迸发出来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语言铿锵有力,极富气势,显得深沉、激昂、坚决,将诗人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诗人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5.结尾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尾句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至死不悔的决心。
6.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示例:(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7.全诗的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前三节是写实的叙事,诉说境遇之苦, 情绪含蓄压抑;第四节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奔放。前三节的层层铺叙,为第四节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作者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的流露。
9. 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明确:探究一:杜甫在诗中通过描写他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想的是“大庇天下寒士”,表现了杜甫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探究二:杜甫身居漏雨茅屋,却突发奇想,要“大庇天下寒士”。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所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这是一种饱尝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这种忘我的精神,这种宽广的胸襟,是非常可贵的。
六、诗歌主旨
诗歌叙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宁愿“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八、课堂检测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        ,           !
2.下列加线词的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D )
A.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看见) B.安得广厦千万间(安然)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把) D.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3. 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 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 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
C.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
D.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4.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九、板书设计









PAGE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页 (共 2 页)


7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