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竞赛辅导:浙教版科学七下压强专题强化练习 | ![]() | |
格式 | zip | ||
文件大小 | 740.5KB | ||
资源类型 | 教案 | ||
版本资源 | 浙教版 | ||
科目 | 科学 | ||
更新时间 | 2020-04-03 17:23:44 |
C.p甲=p乙=p丙 D.p甲=p乙>p丙
2. 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一长为L,质量分布均匀的木板M,右端与桌边相齐,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沿直线向右匀速离开桌边,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对桌面的压强变小,压力不变
B.M对桌面的压强不变,压力不变
C.M对桌面的压强变大,摩擦力不变
D.M对桌面的压强变大,摩擦力变小
3. 如图所示,甲、乙为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相等。现分别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将两个正方体切去一部分,它们剩余部分对地面压强为P甲和P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质量,P甲可能大于P乙
B.若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体积,P甲一定小于P乙
C.若沿竖直方向切去相同质量,P甲可能大于P乙
D.若沿竖直方向切去相同体积,P甲一定小于P乙
4. 如图所示,容器中装有一定量的水,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容器中的水所受重力为G1,容器所受重力为G2,容器中的水对容器底的压力为N1,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N2,桌面对容器的支持力为N3,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N1与G1大小相等 B. G1、G2之和与N2大小相等
C. N1与N3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 N2与N3是一对平衡力
5. 有四个完全相同的均匀正方体木块放在水平桌上,现将甲、乙、丙截去完全相同的两个小正方体(图中阴影部分)后,它们对桌面的压强分别为 P甲、P乙、P丙和 P丁,则( )
A.P 丁>P 甲=P 乙=P 丙 B.P 乙>P 丙>P 丁>P 甲
C.P 乙>P 丙=P 丁=P 甲 D.P 乙>P 甲>P 丙>P 丁
6. 底面积相同的A,B两个容器,装有相同深度的水,如图,比较两容器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和压强大小关系是( )
A.FA=FB,PA=PB B.FA > FB,PA=PB
C.FA < FB,PA > PB D.FA=FB PA < PB
7. 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正方体物块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甲的边长小于乙的边长。甲对地面的压强为P1,乙对地面的压强为P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甲、乙密度相等,将甲放到乙之上,乙对地面的压强有可能变为P1
B.如甲、乙密度相等,将乙放到甲之上,甲对地面的压强有可能变为P2
C.如甲、乙质量相等,将甲放到乙之上,乙对地面的压强有可能变为P1
D.如甲、乙质量相等,将乙放到甲之上,甲对地面的压强有可能变为P2
8. 一只试管盛适量的水,竖直放置,如图a,设此时水对试管底的压强为P1;当试管倾斜一定角度后,如图b,此时设水对试管底的压强为P2,则( )
A.P1
9. 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正方体物块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甲的边长小于乙的边长。甲对地面的压强为P1,乙对地面的压强为P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如甲、乙密度相等,将甲放到乙上,乙对地面的压强有可能变为P1
B.如甲、乙密度相等,将乙放到甲上,甲对地面的压强有可能变为P2
C.如甲、乙质星相等,将甲放到乙上,乙对地面的压强有可能变为P1
D.如甲、乙质量相等,将乙放到甲上,甲对地面的压强有可能变为P2
10.如图所示,圆柱形容器A、B的截面积A大于B,盛有高度相同的同种液体,下列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以F1、F2分别表示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P1、P2分别表示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A.F1>F2,P1=P2 B.F1=F2,P1>P2
C.F1
11.一般水桶的形状如图所示,水桶做成上大下小的形状是为了减小( )
A.桶对手的拉力 B.水对桶底的压力
C.桶对手的压强 D.水对桶底的压强
12.铁桶的底面积为200厘米2,倒入196牛,水的高度为100厘米2,则桶底所受的压强等于( )
A.0.98帕 B.9800帕 C.980帕 D.9.8帕。
13.学习了液体压强的规律后,某同学针对下列各种操作的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将图甲中盛水的密闭容器倒置,则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将变小
B.将图甲中盛水的密闭容器倒置,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将变大
C.用细线系着的金属块由水面上方逐渐浸入水中,烧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将一直保持不变
D.在图丙中把一个铁块放入盛满了水的烧杯中,容器对的桌面的压强将增大
14.如图所示,a、b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两个均匀圆柱体,已知底面积Sa=3Sb,高度hb=2ha,对地面的压强pa=pb,圆柱体密度分别为ρa和ρb,对地面的压力分别Fa和F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ρa=ρb,Fa=Fb B.ρa=2ρb,Fa=3Fb
C.ρa=(1/2)ρb,Fa=(1/3)Fb D.ρa=(1/3)ρb,Fa=3Fb
15.如图所示,将一长方体从水中匀速提起直至下表面刚好离开水面。此过程中,容器底受 到水的压强p随时间t变化,大致如下列图像中的( )
二、填空题
16.把同种材料的制成的甲乙两个正立方体,放在水平桌面上,甲乙对桌面的压强分别为P1和P2,把甲放在乙的上面,则乙对桌面的压强为
17.如图所示,放在桌面上的一个瓶子,内部剩有饮料,瓶子倒置时,液体对瓶塞的压强比对瓶底的压强____;瓶子对桌面的压强变______ 。(填“大”或“小”)
18.如图所示,M为固定在铁架台上两端开口的梯形管,N为轻质塑料片,被水槽中水托住,并封住下端开口.若向M中慢慢注入1kg的水正好能将N压掉;若不注入水,而是将质量是1kg的金属块轻轻地放在N上,则N将________被压掉.(填“会”或“不会”)
19.如图所示,锥形瓶中盛有0℃的水,现用酒精灯加热,使水温升高到10℃,在这一过程中(不考虑水的汽化及锥形瓶的热胀冷缩),则水对锥形瓶底的压强变化是 。
20.甲、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装满酒精的容器,如图所示,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则容器甲底部受到的压强_______容器乙底部受到的压强;容器甲底部受到的压力______容器乙底部受到的压力;容器甲对桌面的压强______容器乙对桌面的压强;容器甲对桌面的压力_______容器乙对桌面的压力。
21.如图所示,置于水平桌面上的一个密闭的圆锥形容器内装满了重力为G的某种液体.已知:圆锥形容器的容积公式为V=πR2h,其中,R、h分别为容器的底面半径和高.则容器内的液体对容器侧面的压力大小为 ,容器内的液体对容器底面的压力为 .
三、实验探究题
22.在抗震救灾中,为了从垮塌的建筑中尽快地实施救援,营救生命,使用到了大量的汽车起重机。正在家中复习的小陈同学看到救灾现场的救援画面后,在感动之余,找来了一台玩具汽车起重机,进行了探究。
小陈要探究的问题是,起重机吊起的重物静止在空中时:①支撑臂对起重臂的作用力大小;②水平地面受到的起重机的压强。
为此,小陈除起重机外,还准备了以下器材:重物、弹簧测力计、棉线、面积足够大的坐标纸、墨水、毛笔、复写纸。
(1)要完成他的探究,上述器材中还应该增加的是
(2)为完成问题①的探究,需要测量力臂。请你在图中作出支撑臂CD对起重臂AB的作用力F的力臂,其中O点是支点。
(3)在问题②的探究中,针对接触面积的测量中遇到的困难,小陈设计了两套实验方案。
方案一的实验步骤为:
A.用棉线拴牢重物,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出起重机的重力G1、重物的重力G2;
B.将重物挂在起重机的挂钩上,如图所示;
C.在水平地面上从下往上依次铺放坐标纸、复写纸,然后将起重机平放在复写纸上,保持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
D.取走起重机,根据轮胎和支架在坐标纸上留下的印迹,计算出起重机(包括轮胎和支架)与水平地面的接触面积S;
E.求出水平地面受到的起重机的压强P= 。
方案二与方案一只有步骤C不同,请你根据小陈准备的器材写出步骤C
C. ;
(4)实验结束后,小陈对问题②的探究中接触面积的测量仍然感到不够满意,认为测量不够准确。请你任选一种方案,简略指出其测量不够准确的原因: 。
23.小芳同学观察到许多建筑材料的截面多是V形或U形,这引起了她的好奇心.
[提出问题]物体承受的压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物体承受的压力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猜想二:物体承受的压力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于是小芳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选取了纸条、细绳、火柴盒和若干火柴棒,对猜想一进行实验探究.
(1)选取材料和长、宽、厚相同的纸条若干.
(2)将一张纸条折成V形,放在装置上,在纸条两端距中点(支点)相同距离处,各挂一相同的火柴盒子.在两火柴盒中逐渐增加数量 的火柴棒,直到纸条被压弯折为止,记录一端火柴盒中火柴棒根数.
V形 U形 圆弧形
1 46 36 65
2 43 32 62
3 45 35 63
(3)将纸条分别拆成U型、圆弧型,重复步骤(2).
(4)更换纸条,将以上实验再做两次.
①[分析与论证]
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写出一条即可) (注:其它答案只要合理均予计分).
②[交流与合作]
(生产、生活和建筑中利用物体形状影响其承受压力的事例很多,如巨大的铁桥中多处使用了U形钢材.请你举出一个利用V形或圆弧形结构的实例 .
(5)若要探究猜想二,实验中应使所选物体的 .
24.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实验。
已知:①a、b两点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大气压保持不变);②a点压强等于a点上方液柱压强与左管内气压P1之和;③b点压强等于b点上方液柱压强与右管内气压P2之和;④液体1和液体2密度不同。
该小组同学先关闭K2打开K和K1,用抽气机抽气,进行多次实验。再关闭K1打开K和K2,重复上述操作。具体数据记录如一表:
液体种类 液体1 液体种类 液体2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实验次数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液柱高度(h1/cm) 10 20 30 液柱高度(h2/cm) 10 20 50
左管内气体压强(P1/千帕) 99 97 95 左管内气体压强(P2/千帕) 100 99 98
(1)以下研究过程所用到的方法与本实验中所用的方法明显不同的是 。
A.研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B.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C.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D.研究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被举高高度的关系。
(2)通过比较第一次和第四次所测得的数据,可以研究 。
(3)通过比较第四、第五、第六三次测得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关系时,为了使结论更具普遍性,该小组同学还应如何继续实验(请写出实验思路,不需写具体步骤) 。
四、解答题
25.把一个密度均匀的圆柱体甲和装有适量的某液体的圆柱形容器乙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它们的底面积之比S甲∶S乙=3∶4,对桌面的压强之比p甲∶p乙=4∶1。若在圆柱体甲上沿水平方向截取一段高为8cm的物体,并平稳放入容器乙中,施加一个外力使物体刚好浸没在深度为h乙的液体中(物体不与容器乙接触,液体无溢出),此时甲对桌面的压强p’甲=p甲/2,乙对桌面的压强p’乙=2p乙且p’甲=p’乙。则此时圆柱体甲对桌面的压强p’甲为________Pa,物体浸没在液体后,容器乙中液体的深度h’乙是________m(ρ甲=1.2×103kg/m3,容器乙的壁厚和质量均忽略不计,g取10N/kg)。
26.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和小华利用所提供的器材(小桌、海棉、砝码、木板)设计了图(a)、(b)两个实验,通过观察图(a)、(b)后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的结论.此后小华把小桌挪放到一块木板上,发现小桌对木板的压力效果不够明显,如图(c)所示.通过对图(a)、(c)的比较又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不明显”的结论.
请你根据已学过的压强知识分析:
(1)小明和小华是根据__ ___ ___的现象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
(2)造成前后两个结论不一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设图(b)中小桌对海棉的压强是Pb,图(c)中小桌对木板的压强是Pc,则Pb__ _Pc(填小于、等于或大于)
(4)比较图(b)和图(c)可知,根据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压强的大小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在高速公路上,一些司机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肆意超载,带来极大的危害。按照我国汽车工业的行业标准,载货车辆对地面的压强就控制在7×105Pa以内。有一辆行驶在水平路面上自重为2000kg的6轮汽车,已知该车在某次实际运营中装货10t,每个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0.02m2。求:
(1)这辆汽车在这次实际运营中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2)如果要求该车运行时不超过规定的行业标准,这辆汽车最多装多少吨?(设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不变)
竞赛辅导:七下压强试卷(含答案)(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D B B A C C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D B B
二、填空题
16.
17. 大 , 大 。
18.______不会_______
19.先变小,后变大
20.等于、大于、小于、等于
21.2G;3G
三、实验探究题
22.(1)刻度尺(或三角板.) (2)略
(3)(G1+G2)/S 在水平地面上铺上坐标纸,接着用毛笔在起重机的轮胎和支架上涂上墨水,然后将起重机平放在坐标纸上,保持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
(4)在方案一中,由于玩具汽车起重机(包括重物)较轻,导致其在复写纸上的印迹不够清晰;在方案二中,由于墨水涂抹不均匀,导致印迹太深、太浅或者浸染到坐标纸上接触处以外的地方。说明:其他合理的解释也给分。
23.(2)相同;
(4)①完全相同的纸条,圆弧形承受的压力最大;角钢;
(5)材料的形状和材料的长、宽、厚相同.
24.(1)A
(2)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3)液体密度相同时,液体内部压强随液柱的升高而增大(合理即可)
(4)换不同密度的液体重复实验(合理即可)
四、解答题
25.960 12
26.(1) 海绵出现凹陷 (2) a使用海绵c使用木板
(3) 等于 (4)使用相同的材料
27.(1)车辆对地面的压强:P====1×106Pa (4分)
(2)压强取最大值p=7105Pa,
接触面积不变S=6×0.02m2=0.12m2,
根据压强公式的变形可以算出整车对地面的最大压力:,而车自身的重量,
所以货物的重量G货=F-G车=8.4×104N-2×104N=6.4×104N,
所以 (4分)
PAGE
第 1 页,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