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8张PPT。9.古诗三首五年级 下册第一课时《从军行》(唐)王昌龄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
“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等。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唐)王昌龄字词解释从军行:青海:雪山:玉门关: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指青海湖。即今甘肃省的祁连山,山上终年积雪。古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唐时为凉州西境边塞要地。黄沙:穿:金甲:楼兰:指战场。磨穿。战衣,金属制的铠甲。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诵读悟情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青海湖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青海湖 河西走廊 玉门关 带上感情再读一读这两句诗,你有何感受?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 誓不回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古代战场齐读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是———
为了让我们的子孙不再遭受战争伤痛,我们发誓———
为了祖国的威严,我们发誓———不破楼兰终不还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吧。 《从军行》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2.王昌龄,唐代边塞诗人,被称为“七绝圣手”。
3.体会出戍边将士不惧艰苦,保家卫国的决心。板书设计第二课时《送元二史安西》(唐)王维作者简介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画成就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有一年,他奉皇帝的旨意出使安西守卫边疆。王维是一位特别重感情的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为元二送行,于是就有了这首著名的送别诗。写作背景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史安西 (唐)王维 wèiyì生字学习渭浥wèiyì全诗大意 渭城早晨的细雨,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尘;客舍旁边一片青翠,嫩柳色绿清新。请你再饮一杯酒吧;因为你向西出了阳关之后,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诵读悟情 在王维和元二将要离别的时刻,王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朝雨新柳图。这从柳枝上悄然滑落的雨滴,这还是雨吗? 这是王维的泪,是元二的泪,是两人离别的泪水。仿佛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流泪。那么诗人为什么写柳呢?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这仅仅是在写景吗?不,这是诗人在借景抒情,读出景中的情。 饮了这杯酒后,元二就要到安西去了。安西在现在的新疆,元二此去要走3000多公里,穿越大半个中国,中途要跋山涉水,穿越茫茫的戈壁沙漠,要用多半年的时间才能到达。而那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安西古城遗址都护府 王府春雨绵绵 黄沙满天
生机勃勃 满目荒凉
亲朋好友遍地 举目无亲
浓浓的家乡话 乡音不再有选一选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拓展延伸 在古时候,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便,送别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送别的人不同,景不同,所表达的送别之情也有所不同。送别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第三课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写作背景 这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感触颇深,遂成此诗。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rènyuèmóyí生字学习仞遗岳摩rènyuèmóyí字词解释将晓:
篱门:
迎凉:
三万里河:
五千仞岳:快要天亮。竹子或树枝编的门。出门感到一阵凉风。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 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摩天:
遗民:
泪尽:
胡尘:
王师:碰到天,形容极高。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指宋朝朝廷的军队。全诗大意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 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拓展延伸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意: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淫靡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小结 这两首诗对比鲜明,《题临安邸》主要写南宋统治 集团整天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极写北宋遗民的苦望,通过这样对比阅读,我们能很好地感悟到诗人那强烈的爱国情怀。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古诗三首。
2.课下搜集并整理一些爱国诗句。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