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9那个星期天 (21张PPT共)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9那个星期天 (21张PPT共)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9 10:4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那个星期天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
2.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3.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4.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史铁生,生于北京。1972年因双腿瘫痪转回北京,1974年始自学写作,后因急性肾炎损伤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其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属于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作者生平
读读写写
绊 绞 搓 明媚 吓唬 晃动
耽搁 泡沫 沉郁 漫长 急遽
黄昏 惊惶 亲吻 依偎 翻箱倒柜
bàn jiǎo cuō mèi xià hu huàng dòng
dān ge pào mò chén yù màn jù
hūn huáng wěn yī wēi dǎo
读读写写


luò
掉落
落枕
丢三落四
lào



dǎo
翻箱倒柜
dào
倒退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说说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我”为什么对这一天记忆如此深刻。

整体感知
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经历了从等待开始时的万分期待、心怀欢喜,到继续等待时的耐心、仍然有所期盼,再到等待未果时的焦急万分,直到最后等待结束、期盼落空的过程。“我”对母亲带“我”出去玩期盼已久,母亲也终于答应在那个星期天实现承诺,因母亲的这份承诺而带来的憧憬和期盼积累了很久,所以当厚重的期待落空后,那伴随落空而来的伤痛也就异常尖锐、强烈,所以“我”对这一天的记忆非常深刻。

细读课文
文中的心理描写细腻生动,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说说作者采用哪些方式描述“我”的心理。
1.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2.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3.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4.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问题探究
憧憬已久的期盼终于有机会第一次实现了,“我”小心翼翼地等待着、守护着这个期盼,尽管因为母亲出门而使“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还是耐心地看看天看看云,利用这些消磨时光,等候母亲归来。作者用这样的动作描写直接地表达出“我”等候时既焦急兴奋又颇为耐心的心理状态。
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问题探究
母亲还没有回来,“我”只能像往常那样,坐在草丛里想象一群素未谋面的人的样子,想象她们的生活,这里作者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我”百无聊赖的心理状态。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问题探究
这里作者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独白描写,展示了“我”焦急又执着的心理状态。母亲似乎已经忘了自己的承诺,“我”为了让母亲知道“我”仍然在等着她带“我”出去,便死守在离她最近的地方,“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用最无声的动作表达最焦急的心情。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问题探究
母亲继续劳作,丝毫没有要带“我”出去的意思。随着天色越来越暗,空气越来越凉,这漫长的一天终于就这样无果而终了。作者将“我”的感觉和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写出了“我”越来越失望,最终明白自己的盼望终将落空的心理状态。

细读课文
1.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昏暗下去”在这里有几层含义?)
2.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句中的观察点发生了转换,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母亲为什么“惊惶”?)
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昏暗下去”在这里有几层含义?)
问题探究
这是场持续了一整天的等待,最终以“我”的期盼落空而告终。“昏暗下去”既是实指,指“我”从白天等到天黑,又是虚指,一方面暗示了等待的落空,另一方面表明“我”的心情最终归于灰暗。
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句中的观察点发生了转换,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问题探究
为了抓住那个星期天里最后的时间让母亲兑现承诺,“我”冒着被匆匆奔忙的她绊倒的危险,紧跟着她,甚至把自己小小的身子裹进她的腿底下,从而发生了观察点的转换。在“我”眼里,那明明是为了避免绊倒“我”而匆忙移动的母亲的双腿,竟然显得那么脆弱,好像随时会被“我”绊倒一般,展示了“我”跟随母亲步伐的紧密,更形象地表现了“我”急切的心理。
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母亲为什么“惊惶”?)
问题探究
母亲的惊惶表明她并不是一个不疼爱、不体谅孩子的母亲,她只是太沉浸于自己的劳作中,以致暂时忽视了“我”。当她终于从生活的压力中警醒过来时,一直不曾离开过的母爱立即弥漫开来,她带着怜爱、悲伤和悔恨抱住“我”,让“我”一边感受到那一直不曾离开过的母爱,一边又为自己这次期盼的落空而更加委屈。也正是因为“我与母亲心意相通,所以能够感受到母亲在那一刻的惊惶。
作者是怎样表现“这段时光不好挨”的?突出了“我”怎样的心理状态?
问题探究
一个孩子尤其是一个满怀期盼的孩子,从早晨就开始等待期盼已久的出行,这使得在平日看来还可以忍受的单调时光变得更加不好挨。作者从怀着这样心情的“我”的角度出发,用细腻而质朴的笔触描写了“我”挨这段时光的情境。作者借助动作描写和内心独白,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小孩守着一本电影画报还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孤独地在院子里打发时间的场景。这个孩子没有玩伴,已经将一个人能玩的游戏玩了许久。看过天,追随过天上的流云,拨弄过地上的蚁穴,就连那毫无新鲜感的画报也成了弥足珍贵的“玩伴”。作者用一系的动作描写展示了“我”等候母亲回来时,一个人艰难打发时间的情形,表现了“我”的忍耐和执着。这还不够,接下来,作者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了“我”的内心独白,让人进一步体会到“我”的脆弱和无可奈何,忍不住对“我”心生怜爱。
作者在课文的开头说“天色昏暗下去”,到文章结束时又说“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且文中多次写到光线的变化。通读全文,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问题探究
从文章开头的“天色昏暗下去”,到开始等候时的“阳光明媚”,再到后来的“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作者用对光线变化的具体描写,渲染了这次等候的基调灰暗,同时也表现了时间的推移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沮丧、失落的心情。作者这样将比较抽象的心情附着于具体的景象或者物象上的写法,使“我”的心情交得具体可感,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更震撼人心。
在那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那么她还是不是一位好母亲呢?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问题探究
那个星期天,母亲虽然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但这并不说明她不是一位好母亲。首先,母亲是想带“我”出去的,她很早就允诺过,可能迫于现实条件,一直没有办法做到。但是她终于还是答应要在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而且那天开始时她都记得自己的承诺。然而,生活压力过大,她必须完成作为母亲该完成的劳作,也许这样的劳作比带“我”出去玩更重要,所以她始终沉浸于繁忙的劳作中,彻底忘记了承诺。直到“我”无声的哭泣惊醒了母亲,她于是惊惶地抱着自己疼爱的孩子道歉,与“我”一起感受那失落而荒凉的心绪,让“我”获得些许安慰。母亲,始终是一位好母亲,哪怕她不得不向生活低头,却仍然不改她是一位好母亲的本质。
另一角度:对孩子的承诺应当兑现;不应因为孩子小,就忽略他的感受。

拓展提升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的心情不同,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个,分别描写心情“好”与“不好”两种状态下所见的景物,体会“融情于景”写法的好处。
走在小巷中 奔跑在田野上 漫步在公园里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