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释”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以《祖国统一大业》一课为例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解释”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以《祖国统一大业》一课为例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4 09:0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历史解释”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以《祖国统一大业》一课为例
2020-4-3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解释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历史解释”建立在“时空观念”、“史料分析”等五大要素基础之上,同时为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创造条件。 2020-4-3课例分析目录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历史解释”在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历史解释”在教学后的思考与感悟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2020-4-3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012020-4-3本课属于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前两课主要阐述了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体系,以及该体系在“文革”中的挫折、“文革”后的恢复与发展情况,可见单元主线是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本课的核心”一国两制“也属于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是“制度自信”的重要体现。在单元
中地位本课从教材内容看涉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国策和现实实践。如果单从教材本身和概念出发循规蹈矩的展开,容易上成“政治”课。因此要有更新的立意,即结合时代背景,探讨“一国两制”对今天的精神启迪,从而使这一充满政治色彩的主题,变为涵养人文、读史明智、彰显素养的阶梯,在这过程中帮助学生从历史演变和国际政治的角度来评价“一国两制”的历史地位。从更高
处立意教材分析2020-4-3 高一学生已经在初中历史学习中了解过“香港和澳门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等内容,对“一国两制”,台湾问题,香港、澳门回归等基础知识掌握和理解比较容易,因此高中历史学习中对“一国两制”实践层面的内容无需过多重复讲述,可简化处理。 学情分析2020-4-3 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022020-4-3 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2020-4-3通过大量的资料,感受“一国两制”构想的未达成就。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学会搜集整理史料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解析史料的能力。通过对“一国两制”理论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通过教材和相关材料,认识到祖国统一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祖国统一大业的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通过对海峡两岸交流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两岸隔离对人民造成的苦难,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概括、认识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通过对港、澳顺利回归,认识到这是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提高的结果,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维护国家统一,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奋斗,从而激发学生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贡献自己力量的信念。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2020-4-3 教学重、难点032020-4-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一国两制” 的理论和实践 。
突破方法: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够解答的一系列问题来讨论突破。 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完全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突破方法:采用情境创设法、史料阅读法等来引导而是领悟历史,感受现实。 2020-4-3“历史解释”之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042020-4-31、铺垫“历史解释”的基石——时空观念1.切入那时那地的历史时空 导入:以学生熟悉的歌曲《龙的传人》作为导入。1979年,台湾歌手侯德健创作的《龙的传人》风靡台湾,并得到了国民党新闻局长宋楚瑜的高度赞誉。1983年,侯德健从台湾来到北京,这首歌开始在大陆流行,但与此同时,歌曲在台湾遭到禁唱。据不完全统计,1979年到1987年间,台湾地区共计有930余首歌曲遭禁唱,直到1987年才解禁。基于这段历史情境,我设计了一组问题:A、侯德健为什么要在1979年创作这首《龙的传人》?
B、这首歌曲为什么于1983年在台湾遭禁唱?
C、解禁的时间为什么在1987年?2020-4-31、铺垫“历史解释”的基石——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的史学方法论隐喻了一个规则,如果要获得对历史事件的全面把握,就必须回到历史现场去发现‘物’与‘事’背后的决定因素,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审视”。
——马维林《我们赖以认识历史的“时空观念”阐释》,《历史教学》2017年第5期)设计意图:一首歌,一个人,三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折射出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历史境遇和现实影响。用此导入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重要历史节点的掌握,也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大门。2020-4-31、铺垫“历史解释”的基石——时空观念2.架构视野宽阔的历史时空 关于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我向学生展示了三幅地图: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2020-4-31、铺垫“历史解释”的基石——时空观念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地图,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释”统一问题的由来。在清晰的空间构架和近代西方国家殖民历史的长时段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的由来和本质区别,让课堂教学有更加清晰的时空依托。2020-4-31、铺垫“历史解释”的基石——时空观念3.聚焦特殊视角的历史时空 让学生首先明确战后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是台湾问题形成的特殊时空,台湾与大陆分离,甚至成为反共桥头堡,最大化地符合美国的地缘政治和全球霸权利益。从而明确台湾问题的悬而未决,中美关系是最为关键的因素。由此展示地图,向学生讲述从50年代开始,美国构筑的一条北起日本群岛,途径琉球、台湾、南至菲律宾群岛、文莱以及越南的第一岛链。“美国远东防线不可分割的部分……不沉的航空母舰。”
——麦克阿瑟 《保台意见书》2020-4-31、铺垫“历史解释”的基石——时空观念设计了一组问题:
A、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为什么没有顺利解决台湾问题?
B、50年代,美国为什么要干预中国统一台湾?
C、美国构筑第一岛链,干预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将台湾问题一步步引入深处,让学生了解到我国东海、南海等地区发生的领土争议及外交博弈的真实原因,看清美国所扮演的角色,认识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十分不易。2020-4-32、转变“历史解释”的主体——以生为本 “历史解释”素养的关键是“解释”,是学生基于对史实的理解做出自己的解释。正因如此,“历史解释”的主体应侧重学生。比如,我在讲述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及“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时,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A、你认为台湾民众是否会接受大陆和平统一方针?为什么?
B、解决台湾问题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方式? 生1:会接受,因为老百姓期盼和平。
生2:会接受,因为台湾和大陆人民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
生3:不会接受,因为当时台湾和大陆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异。
生4:不会接受,因为当时大陆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台湾地区存在差距。
……生1:应从台湾的历史和现状归纳,台湾同胞长期接受了资本主义制度但未曾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 。
生2:从长远的角度分析,“一国两制”是保持台湾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最好方案 。是祖国昌盛的需要;符合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整体利益,是中国统一大业的需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2020-4-32、转变“历史解释”的主体——以生为本设计意图:教师就是要引导并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对历史知识进行理解和解释,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而有效地评价,从而充分体现“历史解释”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更应是学生。通过以上两个问题设计及学生的回答反馈,发现学生的“历史解释”不仅与历史事实十分吻合,而且恰恰就是当时中央政府反复思考,并最终出台“一国两制”方针的重要原因。2020-4-33、生成“历史解释”的目标——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追求,历史课程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理应成为追求的目标。 本课的课程目标是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而这不也正是让学生在本课的课堂教学中所要生成的家国情怀吗?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探究环节:材料一:近期台湾民众的统独意识呈现出一些微妙之处。多数台湾民众对台湾前途走向,认同“不统”、“不独”、“维持现状”。
——《实现共同发展,促进祖国统一》材料二:“你是否支持武力统一台湾”,表示支持的合计89.1%,表示反对的仅占4%。
——《环球时报》2015年大陆民意调查根据材料,并基于目前的形势,你认为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来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2020-4-33、生成“历史解释”的目标——家国情怀生1:加强两岸民间交流,特别是青年之间的交流,加深理解,加强联系。
生2:加强两岸的旅游文化交流,感受同根同源文化的血脉亲情。
生3:加强两岸政党合作,争取“统派”力量的支持。
生4:加强“一国两制”方针的宣传,让台湾民众了解到这个政策的内涵。
生5: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形成经济上的共赢和发展。
…… “面向未来,国共两党要对民族、对历史负责,坚定信心、勇于担当,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巩固“九二共识”政治基础,坚决反对“台独”,持续推动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和亲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2016年习近平会见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时的讲话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探究,发现学生讨论后的历史解释,联系现实,具体可行,自然生成了一种“家国情怀”,较好实现了教学目的。2020-4-33、生成“历史解释”的目标——家国情怀2020-4-33、生成“历史解释”的目标——家国情怀设计意图:通过简要介绍近5个多月来香港持续发生的激进暴力犯罪行为及近日美国一意孤行将所谓“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签署成法等事实,让学生明白香港目前的乱局不是“一国两制”造成的,而是香港部分乱港分子与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相互勾结、沆瀣一气,企图用种种卑劣手段祸港乱港,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充分暴露美国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和险恶用心,其实质就是要搞乱香港,牵制中国。
由此让学生不仅知道事实真相,同时明确任何妄图以损毁香港的繁荣稳定来遏制中国的发展,既不得人心,也不会得逞,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即充分利用“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港澳台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大业终将实现!2020-4-3“历史解释”在教学后的思考与感悟052020-4-3高中历史课程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要关注历史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本课的问题既是历史问题,又是现实问题,教学中应该采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讲述方法,从现实问题入手,以现实牵连历史,以历史解释现实。新课程理念要求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选取全面、新颖、典型材料,材料信息尽量做到多角度,避免以偏概全。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思考与感悟2020-4-3思考与感悟20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