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4 13:22:2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7张PPT)
1898年9月28日,阴霾笼罩下,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囚车押来了六位志士,在监斩官草草宣布了朝廷的判决后,刽子手操起屠刀……顿时,鲜血染红了他们脚下这片多灾多难的大地。它宣告了波澜壮阔的戊戌变法运动悲壮失败。
波澜壮阔的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又是怎么失败的呢?
第4课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之 戊戌政法

学习目标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探讨改革成功应具备的条件。
(3)认识在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的艰难与曲折。

有利因素:
1、变革的政治共识在官僚阶层中出现。
2、甲午战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改革,发出“实业救国”呼声。
3、清政府仍具合法性与相当的权威性。
制约因素:
1、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分享最高权力。
2、清王朝是一个满洲贵族专制的政权,满汉矛盾一直存在。
3、民族工业,发展有限,变革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先天不足。


改革前的国情分析
没有表
示异议,
但却提出三条“上谕”
强迫光绪帝布告天
下。同时做好了随时
镇压的准备。
荣禄
新政一开始就遭到许多人的反
对。废除八股取士,等于断送了许
多读书人的仕途,使他们掀起了一
片反对声浪;新政之初,慈禧虽然
慈禧与各国公使夫人
新政危机四伏
新法颁布后,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应与斗争
慈禧太后:做好随时镇压反扑的准备
读书做官的士人、裁汰的官员和旗人:反对
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拥护、支持
维新派:求助于列强,尽力争取袁世凯的支持,力求将变法进行下去
袁世凯(1859—1916): 是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大总统。生在河南项城县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父祖多为清朝显贵,权重一方。袁世凯早年科举不第,又逢清季兵燹,便弃文投军,依附淮军将领吴长庆门下。1892年,大清藩属朝鲜内乱,求助于清庭,袁世凯即随军入朝平乱。驻朝期间,袁世凯头脑灵活,办事机敏、干练,表现出较高的外交、军事才能,颇为清廷朝野瞩目。1895年赴天津督练“新式陆军”。他仿造欧洲军制训练军队,取得极大的收获。同时在此基础上扶植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日后北洋军阀的班底。维新运动期间,他曾入强学会,维新派引为同志。
null
null


第4课 戊戌政变
—顽固派对变法的破坏
1.原因: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和抵制。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
PK
2.代表:
旧势力
新势力
顽固派
维新派
阅读教材回答:
新、旧势力是如何交锋的?(新、旧势力各自采取了哪些举措)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
1.原因:
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了守旧顽固势力的强烈抵制与反对
1.代表人物:
新势力:以光绪皇帝为首
旧势力:以慈禧太后为首新势力:以光绪皇帝为首
旧势力:以慈禧太后为首

新势力:以光绪皇帝为首
旧势力:以慈禧太后为首
新 旧

阅读教材回答:
新、旧势力代表人物是谁?
新、旧势力是如何交锋的?(新、旧势力各自采取了哪些举措)
新旧势力的交锋





































旧势力(优势)
慈禧太后为首
①解除翁同龢的职务
②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
③中央和地方大多高级官员抵制新政
④荣禄等人暗中密谋慈禧太后训政


新势力(劣势)
光绪皇帝为首
①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四名侍郎
②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③拉拢袁世凯,却不识袁世凯真面目
④游说列强支持落空
人事权军权
基础




光绪帝是不是一个维新派?
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是否反对清政府?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新旧势力的交锋

从变法的目的看,光绪帝支持变法的直接目
的是不作“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
最高的统治权力。
从变法法令的内容看,虽然对旧制度作了不少的改
革,但是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说明他的根本目的仍然是封建统治。所以光绪帝不是一
个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而是一个封建帝王。



所以光绪帝不是一个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而是一个封建帝王,地主阶级的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兴民
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以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所以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
但是维新派在实现这个目的的方式上却是企图依靠当朝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力图让清政府自己将封建制度变为资本主义制度,所以他们不反对清政府。
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
3、态势:
慈禧太后召荣禄来京的电报


新旧势力的交锋
1.导火线
(1)谭嗣同带光绪密逾夜访袁世凯;



谭嗣同
光绪帝
袁世凯





合作探究
维新派为何要求助袁世凯,与狼共舞?
维新派没有自己可依赖的军队,也不敢发动群众,而袁世凯掌握新军。因此,维新派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袁世凯的身上。
新旧势力的交锋
1.导火线(2)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
光绪帝




合作探究
慈禧太后对光绪帝接见伊藤博文为何如此敏感?
担心外国人会干涉清廷的内政,支持光绪帝,害怕自己沦落为和日本守旧势力一样的结局。
⑵捕杀“戊戌六君子”。
⑶除京师大学堂全被取消。

2.标志:戊戌政变(1898。9月年9月)



3.过程
—变法的结果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
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4.结果:“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1.导火线:光绪帝授密谕和接见伊藤博文

慈禧太后废除新法
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取消新政
囚禁光绪帝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林旭
刘光第
康广仁
杨锐
杨深秀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绝命诗)
谭嗣同


合作探究
上述诗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谭嗣同的勇于牺牲的精神值还是不值?
当时,谭嗣同事实上是能走的,但他选择了牺牲,这是体现他爱国、大无畏的精神,更体现他高大的形象。
总之,不论是暂时逃离的还是留下牺牲的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他们有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
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战争年代,需要抛头颅洒热血。和平年代,我们不提倡轻易放弃生命,因为生命是无价。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而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客观原因:
1)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2)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不利
主观原因:
1)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2)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无实权的皇帝
3)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4)企图用和平合法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实现近代化只有走革命道路;
⑵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家近代化。
2、变法失败的教训
爱国
首为救亡图存
揭露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激发了爱国意识民族意识
进步
尝试政治改革
是资产阶级变革制度的初步尝试
传播了西方的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
启蒙
促进思想解放

推动中国近代化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西学变革成为时尚潮流






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1)性质:
3、变法的历史意义
(2)积极作用:
(1)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历史意义:
①爱国性(从背景看)---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②进步性(从内容看)---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尝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③启蒙性(过程看)---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局限:1.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2、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3、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4、依靠没有实权皇帝
5、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小结:戊戌变法的评价
 戊戌变法的特点
(1)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相结合。
(2)继承传统与传播西学相结合。
(3)是由维新派发动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4)内容多但能实际执行的却非常有限。
【合作探究】: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对比表。
null
原因 明治维新——成功 戊戌变法——失败
社会背景
领导力量
政策措施
国际环境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
幕府统治危机
倒幕派实力强大
武装倒幕成功
逐渐改革,大力推行
列强侵略亚洲其它国家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充分
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维新派力量薄弱
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措施激进,无法推行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合作探究】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赫然发奋,排众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深度探究:改革的成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主要领导人的素质
材料一: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上本口吃,遇责问,益战栗不能发语。
——萧一山《清代通史》
材料二:1898年,康有为只有40岁,梁启超才25岁,两人以前都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变革前,也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囿于表面,……正如变法失败后一个英国外交官指出的,康有为“极富于幻想”,“很不适于做一个动乱时代的领导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光绪皇帝性格怯懦,缺乏主见,视野有限,没有实权;
康、梁的实际政治经验和国际视野都不够。
改革成功的条件
2、改革的指导思想

材料三: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不仅顽固派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也难以接受,使康有为得到皇帝关注的翁同龢在读过《新学伪经考》之后,评述康有为“真说经家一野狐也”、“吾惊诧不已”。进步的湖南巡抚陈宝箴评论说,康的《孔子改制考》超出了对儒家的寻常的学术解释,含有危险和令人生厌的政治暗示。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据材料,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有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为什么?
缺乏科学思想的指导,维新派内部意见出现分歧。
改革成功的条件
3、改革的总体战略与具体策略
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康有为
据材料四归纳康有为的变法战略?

总体战略:依靠皇帝,雷厉风行;
实行“全变与快变”的一揽子解决方式,对改革前景预期乐观。
改革成功的条件
3、改革的总体战略与具体策略
材料五: 废除八股文,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文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他们自然群起而反对;一些衙门裁撤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官员,极端仇视新政;令旗人自谋生计,更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
——人教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37页
材料六: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诏令300余条,涉及选拔人才、农工商业、裁汰官员、废除八股、财政经济、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军事国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孙孝恩、丁琪《光绪传》
具体策略:
变法触动了中下层官员和士绅阶层的利益,树敌太多;
变法内容上贪多求全,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改革成功的条件
4、新旧势力的实力对比
材料七:“后常告德宗,变法乃吾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弟子出洋留学,造船制械。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若师人之更衣冠,易正溯,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
——戴逸《中国近代史通鉴》
材料八:“外人或误以为慈禧反对变法,其实慈禧但知权力,绝无政见。若奉之以变法之名,使得公然出头,则皇上之志可由屈而得伸,而顽固大臣皆无能为也。”
——王照《方家园杂咏二十首并纪事》
据材料,概括慈禧太后对待变法的真实态度。

态度:
慈禧太后有限度地支持改革,至少是没明确表示反对。
改革成功的条件
5、改革的群众基础和国民的素质
材料九: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戊戌政变发生后,与维新派走得很近的张荫桓也被捕入狱。由于英国公使的干涉,免死远戍新疆。在押解途中,“观者数万,咸呼曰‘看大奸臣!’”……八国联军破城入侵,居然有人传言亲见是康有为带领洋兵进来的!
——王龙 《天朝向左,世界向右》
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国民愚昧、思想落后。
改革成功的条件
1、主要领导人的素质
2、改革的指导思想
3、改革的总体战略与具体策略
4、新旧势力的实力对比
5、改革的群众基础和国民的素质

改革成功的条件
null
null
课堂小结


有人说: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失败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
作业布置
第二种观点答案:
1.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2.康、梁在变法中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如果变法成功,中国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所以“戊戌变法”名为变法,实为改变社会性质的资产阶级革命。
3.但是变法没有发动群众,仅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因而是不彻底的,最终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镇压而失败。
4.因此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种观点
1.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因为领导这次运动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
2.戊戌变法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3.但是这场运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任何实权的光绪帝身上。
1、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三国都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各国的近代化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在当时三国走向近代化的主要障碍分别是什么?
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和农奴制度。
日本:幕府专制统治和民族危机。
中国: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民族危亡。
(2)三国的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俄国:沙皇直接发动、领导了改革(领导)。
日本:天皇一直支持改革(支持)。
中国:前期光绪皇帝支持改革,后期慈禧太后破坏了改革(阻碍)。
(3)三个国家的改革对这三个国家的君主统治,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俄国:巩固和加强了沙皇专制统治。
日本:由君主专制政体演变为君主立宪制。
中国:加深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危机。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