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一 第九单元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一 第九单元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4 13:3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1.国际环境:19世纪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资本主义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历史潮流)
2.社会原因: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财政危机引发统治危机的加剧,也促使部分统治者一定程度支持社会的变革。(改革的必要性)
3.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经济和阶级条件)
【温故知新】
?


导入:
假如你是19世纪末的一位知识分子,面对此种现象,你会做出怎样的反应?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又做出了怎样的反应呢?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1.简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以及维新变法活动。
2.了解公车上书和组织强学会等维新派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3.感受维新派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操。
一、思想基础——早期改良思潮

①产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
②产生背景:
a.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b.思想来源:
既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
化和科学技术,又源于林、魏等的新思想
c.洋务运动的弊端:
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③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薛福成
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
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
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
使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
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

乃知其治乱之源 ,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
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育才
于学校,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
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
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向西方学习,变法图强。
3)基本主张
(5)影响:
⑴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⑵为康、梁的维新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并且没有付诸于实践。
(4)思想主张:
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同外国人“商战”。
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一、思想基础——早期改良思潮
①康有为简介:

康有为(1858—1927)
广东南海人,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后来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曾设立“万木草堂”,领导“公车上书”,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者。
二、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的主张及维新活动
1.政治主张:
1)人类社会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
“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
“三世说”与进化论相结合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政治主张:







2.代表作:
《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
1)人类社会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
据乱世:君主专制制度;
升平世:君主立宪制度;
太平世:民主共和制度。
2)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3)救亡图存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材料反映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有何特点?
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
(2)康借助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有何利弊得失?
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可减少变法的阻力。
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3)形成原因是什么?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③与康有为的出身、阅历、所受教育有关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学思之窗
早期改良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
(1)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2)思想内容上都主张变法: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创办新式学校。
(3)阶级属性同:都是代表民资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和进步的。2.区别:
(1)理论的完整性不同:
前者只是具体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理论。
后者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
(2)实践程度不同:
前者没有付诸行动。
后者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迅速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学法指导】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二者的比较可从思想内容、阶级属性、实践程度等方面来分析。
正当维新思想给全国人民带来思想的冲击的同时,1895年之事,给全国人民心灵上巨大的打击……
签订《马关条约》
公车上书
1895年春,《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闻讯,立即发动各省
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18省举人群集在宣武
门外达智桥松筠庵谏草堂,康有为主动请缨,代各省
举人起草了一篇万言书,这就是“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政治运动

(一)兴起——公车上书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日本逼签《马关条约》
概况:1895.4.康梁发动1300多名举人上书
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主张
结果:未上达给皇帝
影响:标志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戊戌变法的过程

(二)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1、创办《中外纪闻》:
康有为在京津沪等地创办,宣传变法主张
2、成立强学会:
概况:1895年 康有为在北京、上海成立
得到中央和地方要员支持
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结果:使维新运动迅速开展起来;被查封,解散。
戊戌变法的过程





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多所。
国闻报
强学会
中外纪闻
保国会
时务学堂
时务报
强学会
强学报
万木草堂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维新变法思想进一步扩大,包括地主阶级在内的很多阶层都受其影响。
1895年,强学会成立。当时有名的官员翁同龢 、
孙家鼐、李鸿藻都列了名,刘坤一、张之洞、王文韶
等都捐了5000两银子入会。李鸿章得知强学会成立
后,表示赞赏,自愿捐3000两银子入会,但康有为拒
绝。
⑴担任《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
⑵主张中国要变法图强需学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改革科举制度;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⑶大大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想的传播。
思考:为什么说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宣传家之一?
三、维新变法运动主要领导人物及其思想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自的主张

材料一: 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二: 谭嗣同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材料三: 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然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但是,‘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中,由弱变强。”
梁 启 超
四、 梁启超与《时务报》
——创办报刊,著书立说;
活动:


主张:
1)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2)呼吁申民权、设议院、实行 君主立宪制度,
3)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
4)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⑤新民思想(《新民说》主要期望唤起中国人民的自觉,要从帝国时代皇帝的皇帝的臣民,转化为现代国家的国民)

1)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担任主笔。
2)梁启超发表了《变法通议》等文章。
《新民说》是梁启超在(清)光绪二十八(1902年)年至三十二年(1906年),用“中国之新民”的笔名,发表在《新民从报》上的二十篇政论文章。1916年部分收入《饮冰室文集》
新民思想——要建设新中国,必先培养新的国民,即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
(2)影响: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维新变法局面逐渐形成。
三、维新变法运动主要领导人物及其思想
谭嗣同
(1865-1898)
字复生,湖南浏阳人。著名维新派人物, “戊戌六君子”之一。
代表作《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
谭嗣同
活动:
1)1897年发表《仁学》,提出了“冲决君主之网罗”的思想。
2)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为变法维新培养人才。
影响:
推动了湖南维新运动的蓬勃开展。
严复
(1853~1921)
福建侯官人,早年曾留学英国,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救国真
理的过程中,他是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
1897年在天津创办《国闻报》,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借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主张。
严复的译著中对维新变法作用最大的是什么著作?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
活动:
1)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立《国闻报》,
2)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 《天演论》,
主张:
1)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借助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
2)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
3)认为只有变法,才能“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将会走向灭亡。


姓名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谭嗣同
著作 《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天演论》 《仁学》

张 托古改制的思想,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思想核心是“倡民权”。 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 “冲决网罗”(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
共识 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

三、维新变法运动主要领导人物及其思想
在维新宣传中,梁启超、谭嗣同、
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重,试比较异同:
同: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
异: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 度,发展近代工业;
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
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1) 康、梁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
①创办报刊:
②办学堂:
③组织学会:
《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
万木草堂 时务学堂
强学会
④上 书:
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⑤著书立说: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
康、梁维新思想传播的影响:
1.启发明智——为维新运动奠定一定社会基础。
2.组织力量——为维新运动奠定领导基础。
3.制造舆论——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
减少改革阻力。
4.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1.社会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4.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康梁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政治团体的成立
6.重要条件: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个人努力
7.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发展是当时潮流
课堂总结:戊戌变法的背景
当堂训练
1、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形成是在
A、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后
B、洋务运动开始之时
C、洋务运动开展过程中
D、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
2、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批评洋务派学习西方是“遗其体而求其用”,其用意是
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反对洋务运动
C、进行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
D、挽救清朝统治危机
3、使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是
A、公车上书 B、创办《万国公报》
C、强学会成立 D、创办《时务报》
B
C
A
4、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
A、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
B、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根基
C、有利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
D、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的关键是
A、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B、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D、维新派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
C
A
当堂训练